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五篇
什么是脱贫攻坚精神呢?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国家主要领导人提出的完成扶贫任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密切相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1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要领导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思想。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谱写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
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所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密不可分。全面把握国家主要领导人在脱贫攻坚决战中所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其内涵,是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关键。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表现为,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的帮扶精神与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攻坚拔寨的冲刺精神,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
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说到做到的诚信精神
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黄土高原到偏远边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来到中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走进困难群众的家中,与他们围坐话家常,寻访他们的困苦,感知他们的冷暖,化解他们的忧难。“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国家主要领导人始终牵挂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可以说,啃下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硬骨头”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挑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就必须树立“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为了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他也反复强调:“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为了实现诺言,我国全面建立起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与此同时,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实行督查问责,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 早在2012年12月,他就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正是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全面把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了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治贫和精准脱贫。
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是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国家主要领导人反复强调:“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贫困地区“只要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正是依靠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使脱贫致富的内力与外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快速脱贫,而且形成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2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脱贫攻坚精神具有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特质,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对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其一,“上下同心”充分体现了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充分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这种团结精神体现在:通过抓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机制,有效将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贯彻落实相结合;通过动员和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物力、财力优势,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干部积极主动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贫困群众主动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推广“中国社会扶贫网”等行动,拓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
正是在这种团结精神引领下,我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形成了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使得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其二,“尽锐出战”充分体现了决胜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尽锐出战”,意指把全部精锐部队派出作战。毛泽东同志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把优秀的干部派到第一线开展帮扶工作,选派“精兵”打“硬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运用,也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兵力打胜仗”的原则。
这种决胜精神体现在: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选优配强扶贫干部,尽锐出战打硬仗、凝心聚力克难关;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以攻城拔寨的拼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正是在这种决胜精神引领下,通过集中全党全国全社会的精锐力量帮扶深度贫困地区,最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其三,“精准务实”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具体分析致贫的各种原因,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切实起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实效,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求真求实的精神和品格。
这种科学精神体现在:做到“六个精准”,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前提下,实现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确保实现脱贫成效精准的目标;通过“五个一批”,针对就业机会少、居住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教育水平落后等不同类型,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找准穷根,靶向治疗;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问题上,每一个环节做到精准,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坚持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不空喊口号、不好高骛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通过加强考核监督,严肃问责整改,切实提高了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成效,使其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正是在这种科学精神引领下,我国制定了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实现了贫困数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脱贫攻坚实践既没有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没有调高标准、吊高胃口,稳定实现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四,“开拓创新”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变革创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新时代脱贫攻坚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这是对创新精神的充分继承和发展。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我们党立足我国国情,充分把握减贫规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扶贫手段、方法创新,探索了包括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在内的扶贫新模式。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逐步构建了以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全方位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为内容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引领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也极大地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
其五,“攻坚克难”充分体现了担当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敢于担当的民族品质与精神。敢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征之一。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
这种担当精神体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定信心,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广大党员干部干在一线、走在前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深度贫困地区难啃的“硬骨头”,广大扶贫干部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艰巨,中国共产党以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毅力,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正是在这种担当精神引领下,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们攻克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其六,“不负人民”充分体现了为民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种为民精神体现在: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脱贫攻坚成效由人民检验,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脱贫攻坚成效的评判标准。
正是在这种为民精神引领下,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一个个鲜明具体的精神丰碑,组成了可以滋养人心的“精神谱系”。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既从“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又锻造形成脱贫攻坚精神,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
二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重道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干事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意味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加油干、久久为功不放松,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凝聚精神伟力。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3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谱写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
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所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密不可分。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决战中所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其内涵,是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关键。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表现为,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的帮扶精神与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攻坚拔寨的冲刺精神,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
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说到做到的诚信精神
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黄土高原到偏远边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中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走进困难群众的家中,与他们围坐话家常,寻访他们的困苦,感知他们的冷暖,化解他们的忧难。“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可以说,啃下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硬骨头”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挑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就必须树立“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为了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为了实现诺言,我国全面建立起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与此同时,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实行督查问责,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 早在2012年12月,刚刚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就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正是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全面把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了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治贫和精准脱贫。
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是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贫困地区“只要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正是依靠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使脱贫致富的内力与外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快速脱贫,而且形成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各方参与、众志成城的帮扶精神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钉钉子精神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通过各方面的广泛参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全社会众志成城、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生动局面,谱写了先富帮后富、协同发展、携手共同奔小康的壮丽诗篇。
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打牢。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松懈和厌战情绪,强调指出:“脱贫攻坚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持续作战,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干部中出现了‘疲劳症’和厌战情绪,出现了放松一下、减减压力、歇歇脚的想法。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如同打仗,气可鼓而不可泄。必须一鼓作气、马不停蹄向前推进,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全党全社会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抓落实,使脱贫攻坚取得了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成就。
攻坚拔寨、尽锐出战的冲刺精神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尽管我们已经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但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限期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大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了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行业部门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尽锐出战要求,切实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对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影响任务完成的要进行问责。”决战之际,必须有决胜的意志;攻坚之时,必须有制胜的拼劲。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横下一条心,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迎难而上、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携手合作的互助精神
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民生关切,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扶贫干部们不忘初心,把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名百姓的爱,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十分重要。”“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这些同志肩负重任,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激情与赤诚履职尽责,用拼搏与奉献冲锋陷阵,让一个个派驻村旧貌换新颜,用自己的奋斗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更多干部则是轻伤不下火线、“5+2”“白+黑”地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谱写了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华彩乐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与世界各国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为此,近年来中国先后采取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免除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到期未还债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等举措,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贡献。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回答了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所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动力,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造福人民的宗旨和信念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奋斗精神和必胜意志。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何为脱贫攻坚精神?是李保国35年坚守太行山的埋头苦干,是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无私奉献,用黄大发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不畏艰难,是黄文秀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自强不息。这些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奋勇前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脱贫攻坚精神,是被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正是因为始终保持脱贫攻坚精神才让中国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中创造了“中国奇迹”。当下,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特殊年份更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是脱贫攻坚精神。当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很重、难度很大、要求也更高,但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难,满怀信心,咬紧牙关,对焦聚点,解决难题,他们喊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因为有各级党员干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把力气用在刀刃上,把力量放在靶子上,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勇气,脚踏实地,精准施策,才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当下,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挑战,我们要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抓经济建设,抓民生福祉,为“十四五”规划注入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是脱贫攻坚精神。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终点、临近末尾,越需要凝神静气、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正式因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泄气、不放松,才跑好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100年建设的历史交汇期,在此关键时刻,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要保持持久定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要自我警醒、自我加压,不搞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思想境界久久为功、只争朝夕、一往无前。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狠劲是脱贫攻坚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有另一种称呼叫“不屈”。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它是扶贫干部的不屈不挠,是扶贫干部的坚实脚步,是写在扶贫日记上“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铮铮誓言……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正是因为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狠劲,不向困难低头,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毫不懈怠的拼搏,才有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幸福新生活。当下,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国际环境复杂等各种重压下,各级党员干部更要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狠劲抓好工作落实,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工作劲头不松懈,要咬定目标、奋力拼搏,确保2021年各项重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读懂“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像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黄文秀、张桂梅、李保国一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挑战面前不退缩,永葆斗争精神,始终做到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样本、榜样和战士。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5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与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同步,江苏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也如期胜利完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意义重大、内涵深刻,既是江苏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精神,也是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精神力量。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力量源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江苏充分发挥党对脱贫攻坚统一领导的优势,把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更大力度地推进行业扶贫,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大力度地推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组织省级机关部门、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建立“五方挂钩”帮扶关系,不脱贫、不脱钩。“五方挂钩”帮扶机制能够发挥各方优势,畅通社会力量扶贫的渠道,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体系,对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胜利完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是制胜法宝。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务实是关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实现了脱贫攻坚中识别、施策和退出等核心问题的科学瞄准。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反贫困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基石。将精准要义纳入到反贫困理论和实践,通过主动“精准滴灌”,有效对冲了经典扶贫理论“涓滴效应”的衰减,让经济增长能够有效惠及到贫困人口,实现了亲贫式经济增长。通过精准识别下实功、精准施策出实招、精准落地见实效、精准退出严把关,江苏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另一方面,实现了扶贫领域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深刻认识到贫困的实质是可行能力的不足,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无形之手”机制下的“造血”能力。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的需求,构建教育、健康、产业、科技、文化、消费等多维度开发式扶贫政策组合拳,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极大激发和提高了经济薄弱地区和人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机制下的发展能力。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初心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江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推动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整体帮扶与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聚焦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人口,深入实施苏北发展各项关键工程,健全南北挂钩、“四项转移”、共建园区机制,完善“一市一策”等政策体系,解决影响经济薄弱片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实行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精准滴灌”,既提升了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对脱贫攻坚的带动能力,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贫困人口。伴随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胜利完成,全省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6+2”片区和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面貌显著改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继承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坚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在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体现江苏的表率、示范和前列的担当。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长效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基础上,健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开展强村富民帮促行动,促进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经济薄弱村持续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脱贫攻坚精神,激励和引领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脱贫攻坚精神必将更大程度激发江苏人敢为人先的勇气魄力、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汇聚更强大的江苏智慧和力量,在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大胜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更多最新作文资讯,尽在查字典作文网,请大家多多关注查字典作文网,快来学习吧!
【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 2021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论文五篇】相关推荐文章:
2021大一思修期末论文1000 思修论文1000字【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