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字数作文 > 600字 >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

小编: 北海有鱼

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欢迎大家分享。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一

我们从小学接触作文开始,最早写的就是记叙文,一直到初中,我们还是不断地在写记叙文,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怎样写好一篇写人记叙文呢?我们平时的写人记叙文中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采取怎样的步骤可以写出一篇好的写人记叙文。这一切,我们将在此篇中给予指导。

记叙文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在写作时也是最早接触的文体,记叙文看似所有人都可以写,可是记叙文真的很容易吗?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80年代的流行统治我们21世纪的头脑,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的嫌疑。

二、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汉语是一种伟大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

三、写作技巧有待提高。

(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

(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

(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二

比起雨,人们其实更喜欢的是雪。雨的突然降临,也许会打的路人措手不及。而雪的到来,不仅不会让人们狼狈,反而会让每一个人感到惊喜。也许这种感觉就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对那种白的憧憬与喜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场雪作文,欢迎来参考!

第一场雪作文(一)

新年一过,我们就知道要下雪了!20xx年的第一场大雪寂然无声的于下午飘然而至,惊喜万分。感恩上天的垂爱,让雪的精灵数次光临,亲吻广袤大地,覆盖山川银河,洁白而素雅,空灵而清静,尽显北国风光,旖丽瑞雪景象。漫步在薄薄的白雪之上,心有不舍,耳边微风拂面,眼前洁白无瑕。贪婪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微醉长街。脚踏白雪的美妙玄音伴我前行,清晰的足迹蜿蜒延长。沐浴在这样的素洁柔风里,心如雪花,静淡如水,一切的不悦的过往都会被冰雪融化,被银雪掩埋,被微风掠走,了无痕迹。漫雪的小城,银色的世界,置身在雪的童话世界里,自由自在。用心感受雪的静谧,雪的圣洁,雪的晶莹,体会风雪世界的不一样的风采。接受雪的洗礼,纯净日渐尘俗的心,滋润冰冷麻木的灵魂,回归人心本善的原始,静静呼吸,浅浅慢行。

静寂落处,静静的`深睡,只为冻僵病毒源,默默的覆盖,只为瑞雪兆丰年。无声无息,静变成河,永恒的生命。

这般喜欢雪,如雪懂我。

第一场雪作文(二)

今天早上下了很大的雾,我有一种预感,今天会下雪,果然下午第一个课间,我们在走廊上玩,有一名同学把手伸到外面,正好有一片小雪花落在他的手心里,他开始不知道是一片雪花,后来他仔细的看了看外面对我们说:“下雪了!”我们连忙跑下去,我对我身边的同学说:“这是第一场雪呀。”

多美的小雪花啊!开始零零落落的,又小又薄,又柔又轻,就像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抖动翅膀,一片片小小的羽毛,飘悠悠落下来。接着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变的密密麻麻,  就像谁用力摇动天上的玉兔琼花,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飞下来,后来,雪越下越大,小雪花们在半空中你拉住我,我抱住你,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

回到院子里,雪花落在小草上,给小草盖上了厚厚的棉被,雪花落在松树上,给松树挂上了美丽的花朵。水池周围盖满了白色的雪,像穿上了一身新衣。冬青上像挂上了一个个银光闪闪的银球。

第一场雪作文(三)

今天,是我从小到大看到的第一场大雪。

上午,我只听见外面哗哗的声音,我以为是下雨了。我穿好衣服出去一看,啊!原来是新年下的第一场春雪。我很高兴,又可以玩到冰凉的雪了!就马上跑到外面去玩去雪来。玩着玩着,我突然想去我还没刷牙洗脸吃饭呢!你说,这么大的雪,又很好玩,我只故玩了,还怎么记得自己还有什么事没做呢?

我去刷了有洗了脸吃了饭,也不故着写作业,就又跑到外面玩起雪来。玩了一会,我的手就变得僵硬,而且又有点刺痛,就马上跑到房间里把充电的暖水袋插起来。过了几分钟,暖水袋没充好,我的手已经不那么僵硬,也不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追究的,就不去思考了。说罢,我又跑到外面去玩起了雪了。直到雪被我玩化了为止我才回房。

今年的春学让我玩得非常高兴!

第一场雪作文(四)

雪,象烟一样轻,象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撒下来。

今天,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上午,雪慢慢地飘落下来,同学们打开窗帘,欣赏形状各异的雪花。

放学后,我和妈妈在小区院子里玩雪,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银灰色的天空悠悠地飘下来,象漫天白色的蝴蝶迎风飞舞着,真是美不胜收。我们开始打雪仗,妈妈把我打的东躲西藏,狼狈不堪,妈妈高兴的象个孩子。玩累了,我们坐在草坪边椅子上休息,雪花继续密密地飘着,象织成一面白网,丈把远以外就什么也看不清楚,一片朦胧,只有灰色的周围飞着成千上万的白点。

我们回到家,我又忍不住从窗户望出去,天地间象挂着一床白色的幔帐,白茫茫的一片。雪后的晚上,房屋披着雪,城墙象白色的巨龙,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暮色烟霭里。

雪,她美丽,洁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第一场雪作文(五)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下雪的一天。在2014年的大年初六,终于下了第一场雪。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叫我起床,让我看雪。我看完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次下的雪非常厚,差不多有15厘米厚。妈妈说:“看来今天只能走步去奶奶家了。”

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早饭,妈妈说她还有事,让我们先去奶奶家。在路上,我听见了“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人民踩雪的声音。我不敢像爸爸那样快速地走,下面陆地的雪有的结了冰,特别滑;有的雪被车轮子碾压的非常平;有的雪都化了,走到那个上面,鞋就不打滑了。我以前走路时都是昂首挺胸的走,但是现在成了小心翼翼的走了。我下脚特别轻,生怕稍不留神就滑倒了。

到了奶奶家后,我又大吃一惊,奶奶家怎么没有雪呀!不会扫完了吧,真快!

过了一会儿,天空中又飘起了鹅毛大雪,我真想在奶奶家堆个雪人,可是外面的雪下的太大,可能一出屋门就成了“落汤鸡”了。

第一场雪即令我欢喜,也令我发愁啊!

第一场雪作文(六)

人们都说“瑞雪兆丰年”,就在20xx年11月30日晚上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随着人们的欢呼声和雀跃声,鹅毛般的雪花飘飘扬扬地落在了地上,落在房屋上,落在树林里。大雪整整下了五六个小时,雪停后,走在大街上,顿时整个村庄都被雪包裹着,显得那么纯洁,那么清新自然,仿佛世间所有庸俗的事都能被这皑皑白雪盖住。近处看,远处看,都是白的,像是给道路铺上了一条纯白色的地毯。

忽然,后面有咯吱咯吱的响声,回头一看,孩子们正在雪地了玩耍,雪地上出现了无数的小脚印,有的孩子在大雪仗,有的孩子在雪地里打滚,雪地里顿时热闹起来了。

看,那边的孩子们跑到树下,使劲的摇晃着树干,上面的银朵一点点的落在了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他们欢快的叫喊着。

雪啊!是你带走世间的尘土,是你擦亮人们的心田。我爱北方的第一场雪。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三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四

举报信的举报内容必须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夸大,更不能无中生有。在介绍案件情况的时候,不要把自己主观上的怀疑、推测和真实情况混在一起写,以免影响及时、准确地开展调查工作。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举报信范文一

人民检察院:

为了打击经济犯罪,纯洁干部队伍,提高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现将我们所了解的李___的犯罪事实,举报如下:

被举报人:李_______,男,______岁,系________市_______厂厂长,住_____市______区______街______号。 李_______自______年______月担任_______厂厂长职务。在任厂长期间,李_______擅自招聘待业青年陈_______(______岁)担任我厂_______部门经理。自此开始,李、陈二人相互勾结,倒卖________,牟利私分。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李_______将我厂钢材____吨 ,(进价________元)拨给陈_______,陈以________元卖出; ______年______月,李___又拨给陈___盘元钢材____吨(进价________元),陈以________元卖出,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月,李___还拔给陈___几次钢材和其他材料,陈___怎么处理的不清楚。为了对李___表示谢意,陈___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一次送给李___________元(有李_______的收条证实)。 自从党中央提出惩治腐败以来,陈___预感大事不妙,整天惶惶不安,于______年______月提出辞职。陈_______辞职后去向不明。

为了继续经营本厂_______门市部的业务,厂里派员清理陈_______的账务,方发现李_______亲手写的收条。但厂财务科知而不报,有意掩盖。上述事实的有关证据,现都存放在我厂财务科。望人民检察院迅速派员查处。

__________厂 /p>

举报信范文二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是的一名普通员工,现在要离职,特别向闵经理反应南海万科广场的情况,现在检举项目部负责人,他们俩为了谋取不正当收益,结党营私,偷取工地材料和电缆进行变卖,无视公司的财产中饱私囊,严重损坏了公司的经济利益,其行为非常恶劣,后果非常严重。

1、去年5月份项目负责人因为一句话手提钢管追着本部门的一名安全员狠打;

212月,项目负责人将项目部的电缆偷出变卖,获取3600多元;

由于不忍心他们再侵害公司的利益,实在看不惯他们的行为,特检举并提出离职,望公司领导给予重视,彻查此事,坚决遏制这种行为不再出现在南海万科!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五

那天,杨老师宣布星期吴玩丢手绢,听后有的同学高兴的一跳三千尺,有的同学高兴的合不咙嘴。

我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星期五,杨老师叫我们围成圈。老师叫我先丢,我猫着腰往前走,走到李傲后头,我心想:李傲是短跑健将,丢给他我死定了,走着走着走到陈春后头心想陈春跑的慢,丢给她,她肯定追不到我。于是我把手一送,手绢轻轻地掉在了陈春身后。我若无其事地往前走,当走到了陈龙身后,我假装把手绢丢给陈龙,然后迅速向前跑。陈龙一回头,看到手绢不在他身后,就回过头来。我看到陈春还没发觉,忍不住就笑了。这时,陈春突然回过头来,发现手绢就在自己身后,拔腿就跑,可我早已到我自己原来坐的位子作下了。陈春只好绕着大家围成的圆圈丢起手绢来。

最可笑的是张子祺,张子祺蹑手蹑脚走到陈晨后面,把手绢老远的就扔给朱志豪后,立刻就跑,朱志豪早就知道张子祺要丢给他,他都做好了准备,他接到手绢拔腿就跑。张子祺没跑几步就被朱志豪抓住了,张子祺只好给大家表演节目。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还没玩过瘾,放学的时间就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六

以鲜活的语言取胜

语言是文学的衣裳。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满足于“语言通顺”,则毫无文采;词汇贫乏,则句式单调;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连篇,则毫无趣味。

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一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调动一下顺序?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铺陈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增强文章 的气势?可不可发借用口语俗语来陈说?可不可以考虑用一个有力的反问?

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

一、锤炼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

妙用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新颖脱俗,鲜活生动。对用于表示颜色、声音,形状,情态等的词语要十分讲究,描绘事物力求曲尽其妙,要使读者感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用词力求生动形象,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又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它能给人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如:柚子挺着金黄的大肚子,把西瓜顶到了水果摊的一角,螃蟹挥舞着威武的大钳子,爬上了街边餐馆的广告画。白嫩嫩的藕悄悄地告诉人们荷花已经凋零在池塘。夏装的折扣已经打得贴近了水面。报纸笑眯眯地教大家秋补秋养的新法子。

又如:夕阳的余晖下,青葱的小草和着微风摇曳身姿,门卫的那只圆滚滚的大白兔乖巧地倚卧在草丛里,痴痴地凝望那片涂了油彩的瑰丽的天空。(《拥抱现在》)

二、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可以使你的作文形象生动、鲜明突出,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词准确,富有变化,增强语言表达之美;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词意,表现节奏之美;多用四字格,两两相对,可以构成匀称和谐之美;引用名言警句,又可以获得理性思辨之美;综合运用整句和散句,可以形成整齐、错综之美;巧用文言词汇,可以营造庄重典雅之美;而充分地使用修辞格,则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幻化出无限新奇夺目之美。一个普通的意思,一旦使用了修辞格,就如同涂了魔水的童话一般,从而使自己的作文焕发出亮丽的光泽,激发出魔力。

1、妙用比喻

如:“如血的残阳像一位戴着红斗笠的侠客”。“晚霞飘落在天边,宛如一 匹红丝绸,召唤着从远古走来的吹箫人。”这是描写“飞天”壁画而运用的绝妙比喻,不能不佩服比喻的新奇、想像力的丰富。

又如: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庞,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 (《歌声与微笑》)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用于说理、抒情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如关于“魅力”的一段话: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潇洒的手势,是胸襟博大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拳王泰森的拳,是卓别林的鞋,梅兰芳的水袖,是白石老人的虾,悲鸿先生的马…… 这段话把抽象的概念全具体化了,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奔腾的激流中,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制的巨大力量。

3、生动比拟

如:“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 “月色在倾 听” (2003安徽《成长是一种体验》)

4、回环反复

如: 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乐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早晨起来,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倚阳光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靠窗边读诗词不亦乐乎。 (《读书是快乐的》)

其它修辞格,如夸张、反问、设问、对比、对偶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三、套用术语、俗语

如:期中考试后,老妈边看《证券市场》边问:‘年报表’下来了吧?你‘中期业绩’怎么样呀?我诚惶诚恐地递上成绩单,等着挨批。那边却不紧不慢几句:这么长一根‘阴线’啊!怎么搞的?不能再退步了,这……这简直是‘高位套牢’嘛!什么?把我当股票?唉!算了,怎么说她也是对我进行智力投资的超级大户,拼拼吧!凭着强烈的上攻欲望,我在苦海中奋斗了几个月。期末交上?年报表?,老妈再开金口:这条‘阳线’拉得还算漂亮,我说嘛,我女儿是‘潜力股’‘成长股’,再继续努力呀,就成了‘绩优股’。这回你‘反弹’上来,一定要保持‘涨势’。我呢,这就‘补仓’,多给你买几本好书。没办法,怎么说我都还是股票。(《老妈炒股》)

又一日,自习课上一片宁静,突然“当”的一声击碎沉寂。一看,原来是个空饮料罐。她抬头,两道寒光扫射过去,众人纷纷侧身躲避,那位蹩脚的“三分射手”早已拿起书,操起笔进入“学习”状态了。怎么办?最后结果是,这位损友周围的四人一齐进入第二天的扫地计划。这之后,我才知她的座右铭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所以,班上许多“三分王”都只得改行做“扣篮王”了。 奇怪的是她做了这七品芝麻官后,我们班的卫生流动红旗从未流动过。看样子,她这七品芝麻官还是做下去啦。(《七品芝麻官》)

四、巧用课文

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迎来了语文老师。他“抚尺一下”,将沉醉在下课快乐气氛中的“一滩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只得恭恭敬敬听命于师了。(《补课》)

“懒虫,起床了!都八点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

“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书虫’是也!”我哼着自编的“小令”,翻身下床。好歹“五一”放长假,不充实充实我的“精神粮库”,哪行?(《书虫》)

五、借用歌词

语言求新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现代流行歌曲。由于流行歌曲产生 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名及歌词有“知名度”,容易产生共鸣,况且有的优美歌曲的歌词蕴藉丰富,富含哲理,荡气回肠,魅力十足,若读者能善借巧用,定能妙笔生花。

例如:《拥抱秋天》 “秋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袒露,冬那么含蓄。”“拥抱秋,降落人间。拥抱秋,秋使天空蓦地高远了。拥抱秋”

这些句式工整的美妙的语言,尽显文章风采,而震撼人心,使人对秋产生眷恋之情。而且作者从“硕果——秋空高远——秋雨绵绵,令人激动”等词语用丰富的充满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之图画。

6.新奇组装

(1)小词大用。

如“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暖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灌冷风,他立马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被窝”“热水袋”“灌冷风”等日常生活用语,用在分析美国与台湾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使人顿觉耳目一新。

(2)大词小用。 如“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空’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另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句中加引号词语,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蕴,绽露出了新的格调,新的风韵。

(3)实则虚之。 如果所表述的对象比较实在,比较具体,就设法使之“虚化”,写出它的意义来,写出它的韵味来,写出它的情趣来。

儿女是父母的一部作品,不求妙笔生花,只愿质朴天成。

“儿女”是实在的、可感的,将之暗喻为“一部作品”,进而以“不求??只愿??”的取舍句式,推出“妙笔生花”和“质朴天成”这两种评价,如此虚化,就使语意升华了,情趣、韵味显现了。 (4)虚则实之。

如果所谈论的话题比较抽象,就设法使它具体些、形象些,用“实化”的手法写出它的情感、思想来,话题含义、内蕴就显豁了。

创新是什么?是古猿第一次从森林走向草地的勇敢,是只身划着独木舟横渡江河的胆识,是鱼儿第一次跳出水面的惊喜,是鸟儿第一次穿趟云天的快慰,是不求苟同于人的执著,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法门。人生因创新而精彩,世界因创新而壮丽。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其化为“古猿走向草地”“划着独木舟横渡江河”“鱼儿跳出水面”等具体意境,以“勇敢”“胆识”“惊喜”“快慰”等心理品质或感受加以阐释,其含义就实在了。

(5)扬则抑之。

为了表达某种见解,欲扬先“抑”,前一句把话说“死”了,后一句又从新的层面进行“扬”,使语言活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既出入意外,又入情入理。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可改变的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先说“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似乎把话说“死”了,而后一句却从“态度”这一新的层面上说“可改变”,使人眼睛一亮,话又活过来了。

有人说:“诗人就是写过几句聪明话的人。”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一定要写好一段话的意识,并按照各种“改造”语言的技巧去努力写好每一段话,就一定会创造出聪明的、令人眼睛一亮的语言,那么,文章的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七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针对此问题,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提出几点见解。

一、观察细致,体味生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也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有这样的不足:知识面窄,平时又不注意积累素材,一提到作文就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要广积素材就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二、广积素材,夯实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文章的元素,没有它,文章无法组成。要广积素材就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广阔的视野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从观察中来,从历练中来。所以必须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书中与名人交流;在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八

话题作文通过提示语设定写作范围,给出的提示性语句一般有良好的导向性,便于学生选取切入角度,轻松作文。但从学生作文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话”不真实,“话”不健康、不正确,“俗话”“套话”“废话”一大堆。鉴于此,就“话题作文”该写什么“话”,给同学们谈四点意见:   一、写熟悉的“兴趣话”   同学们作文时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才能生巧,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当然,仅仅是“熟悉”的“话”还不行,还得是自己感兴趣的想写想说的“话”,有些“话”很熟悉却不感兴趣,这尽量不去写,有些“话”既熟悉又感兴趣,这便是要力求写的“话”。如一位同学在《生活随想》中写道:   《零下一度》被我弄丢了,食堂吃饭时不见的。还有一小段没看完就不见了。天啊,我的《零下一度》,我的韩寒!   从韩寒的《三重门》开始,我就喜欢他的文章,犀利、幽默中带着一些叛逆。大人们说:那小子,光凭着写几篇文章,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因为他的数理化全部挂红灯,还因此留过级呢!可韩寒还是继续笔伐应试教育。呵呵!我喜欢!也许是我的数理化也时常不及格吧!   多有趣的事,同学们难道就没有吗?为何不这样写呢?   二、写活泼的“学生话”   “学生话”是什么样的话呢?我认为首先是活泼的,其次是有文采,最后还应是发展变化的。   陶醉于婉转起伏的音乐中,我读懂了“大江东去”的雄壮,感受“无言独上西楼”“只是朱颜改”的心境,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聆听“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   音乐在冰释的流水中激荡回肠,我的思绪不知不觉走进了硝烟弥漫,鼓声连绵的三国称雄时代——   三、写时髦的“新鲜话”   所谓时髦的“新鲜话”就是要有很强的时代性,要体现时代精神。我以为“时髦的新鲜话”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强,二是有意义、有价值,三是备受青睐。如“三峡电站”“三峡移民”“洪灾”“SARS”“2008中国奥运”之类的事肯定是“时髦的”而且“新鲜的”。以两封书信写就的《责任》赢得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小作者以父亲写给儿子,要求托人帮忙不搬迁。儿子回信给父亲,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积极进步的观念劝说父亲,最后完成了移民的任务。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文章,以父子俩的思想行动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移民”的理解和支持。总之,“时髦的新鲜话”是话题作文写“话”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话题作文才会吸引人,才有发展的道路。话题作文拟题的四个“五”作文拟题指导追求的五个目的:新颖性、醒目性、点睛性、文采性、丰富性。

作文提纲怎么写【精选9篇】九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