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写人 >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

小编: 北巷以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特别是其中的写人作文,更是常见,写人作文是以表现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特长、兴趣、爱好、思想品质等以人物为主的文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一

也许你会赞美芳香四溢花儿美丽的玫瑰,也许你会赞美装点美丽海滩的贝壳,也许你也会赞美开着小巧玲珑的花朵争做春天第一信者--迎春花。但是我却要赞美默默无闻的常常被人扔在抽屉里不屑一顾的蜡烛。

蜡烛对人们要求几乎没有,但他仍奉献一切给于人类。当你点燃它时滴滴蜡珠顺流而下,难怪古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用烛泪和蚕丝来歌颂矢志不渝的人们,更因为蜡烛虽小但能照亮漆黑的夜晚,给人们带来可爱的光明。蜡烛的用处的确不凡。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具有蜡烛精神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把青春无私的给了我们一直到白发悄悄地爬上双鬓。他们任劳任怨,多么平凡,多么伟大!

想着,想着,仿佛一个小小的蜡烛在我的心里燃烧,越来越亮。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二

生活中,有些事物在默默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服务,它们默默无闻,他们就是物中的雷锋,是光明的使者!它们就是——蜡烛。

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光,世界会怎样呢?每当我们遇上突然没有光的事故时,我们就会点上它,我们就可以拥有光明。但是,想象一下,一团烈火烧在身上是什么感受?它是多么难受,正受一种烈火烧心的感觉,忍受被烧痛的的感受,但是它没有退缩,坚持为人们付出自己,不怕被烈火烧死,只愿把光明带给我们。当我们享受光明时,而它却在痛苦地叹息!

蜡烛,它是光明的化身,是乐于助人的象征。照亮世界的黑暗,忍受自己的痛苦,为别人奉献自己的生命。大家都知道,雷锋的死亡是因为,雷锋为了保护一位未曾相识的老奶奶,自己跑去挡住车,被车撞死的!但是,你们知道吗?蜡烛被火烧的感受是和雷锋被车撞的痛苦是一样的!

我们虽然不能做到蜡烛的献身精神,但是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做起。有的人说,他做不到。这做不到,不是真的做不到。只要你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善,这世界将变得十分美好。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爱是不难的!

你们想想蜡烛,它能在紧急时刻或急需光明的时刻,献出自己的身体,为人们照亮光明,宁愿坚持到死亡,都要忍受痛苦。

既然物都可以做到奉献,那么我们人当然也可以!做好自己的善吧!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三

在生活中蜡烛是个不起眼的物品,人们很少会想起它,想起它那就算牺牲自我也要把光明奉献给人类的精神。

一天夜里,我正在写作业,忽然“吱——”的一声,电灯闪了一下灭掉了,停电了。没电了,我怎么写作业呢?在这困难的时刻,我想起了人们平时淡忘的蜡烛,妈妈帮我把“沉睡多年”的蜡烛点燃了放到我的桌子旁,我用它那点光继续写作业。蜡烛开始工作了,烛光在黑暗中闪烁着,照亮了整间屋子,在烛光的帮助下,我写完了作业。

蜡烛仍在燃烧,我忍不住观察起了这根白色的蜡烛。它就像守卫边疆的战士,默默地守护着一片土地,任劳任怨。转眼蜡烛已经燃烧了一半了,屋子越来越亮,蜡烛却越来越短。蜡烛身上的蜡,随火光一点点落下,蜡烛仍在燃烧,终于火光到了尽头,灭了?不!蜡烛还在顽强地燃烧着火光一点一点地向下延伸着,吞噬着它的身体,直到它最后一点蜡。终于,火灭了。

我又点燃了一支蜡烛,注视着这根蜡烛,我不禁心想:蜡烛,在平时是那么的不起眼,没有人会想起它,但在黑暗中是它燃烧自己给人们带来光明。忽然灯亮了,在明亮的电灯光下,蜡烛身上的光显得那么黯淡。它好像知道自己比不过明亮的电灯,火光越来越暗淡,我只好吹灭了已燃烧了一半的蜡烛。

看着这跟燃烧了一半的蜡烛和那根已经燃烧完了的蜡烛,我不禁想起了一些人。他们是战战兢兢的工人和老师。工人们像蜡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变”出了一栋栋高楼大厦。老师们像蜡烛,燃烧自己的青春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用自己身上散发出的光把我们从无知黑暗的世界里领向了明亮的知识海洋。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四

今天我和父亲一起观看香港回归的阅兵仪式,我的思绪不经回到了多年前,在学校老师上过的一堂课。

那天,天色阴沉。那是最后一节课,大家都急着想要放学回家,根本没有心思听老师讲课。可老师依旧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近代史,教室里安装着的八根日光灯,锃明瓦亮,仿佛在象征着老师的活力。

突然,八根日光灯同时熄灭!大家意识到停电了,在学生中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与欢呼,都心想这样的天气,又停电了,肯定能回家了吧。甚至有些大胆的学生在黑暗中大喊:“放学啦!”,很多同学都纷纷收拾好课本,书包,准备等待老师宣布放学了。老师好不容易控制住了混乱局面,吸了一口气走了出去。

教室里叽叽喳喳炸开了锅,有很多人按耐不住的准备回家,但是老师并没有宣布放学。他们只好在教室继续等待着。不一会儿,老师提着一盏煤油灯进来了,宣布继续上课。同学们都唉声叹气,虽然不是很情愿,但只能听老师的话。

古老的煤油灯造型奇异,散发着微弱、泛黄的灯光,大家都被这奇异的灯吸引了,回家的念头一下子少了大半。在这微弱的灯光下,映射出老师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大家从老师脸上的皱纹,读出了他的辛劳、汗水和付出,渐渐地大家从单纯的对煤油灯感兴趣,而转移到了老师讲的课本身。

“同学们,在近代,我们中国屡遭侵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正是《南京条约》,那些侵略者不仅索要了大笔的赔款,还霸占了我们祖国的明珠——香港!”老师声情并茂的讲着,而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老师的声音,穿越了历史,那一幕幕艰难的谈判仿佛历历在目。

课讲完了,老师看了看下面聚精会神的学生,瞧了瞧桌上的煤油灯和屋顶的日光灯,他苦涩又带着些意味深长的说:“在明亮的日光灯下,有人不想好好的学习,偏偏到了用着落后的煤油灯时,他们才好好学习,奋发向上。难道教训还不够吗?”

当时还小,还并不能理解老师的含义,后来渐渐长大了,才知道了老师的意思。今天和父亲一起看这威武雄壮的香港回归阅兵式,更加下定决心,要早做准备,居安思危,为祖国积累力量!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五

经过冬天漫长的等候、春天短暂的浮华、夏季溽闷的煎熬,秋天——终于神清气爽地如约而至了。在天空越来越湛蓝、越来越澄澈的时候,各色的菊花成群连片地开起来了。

我喜欢菊。宋朝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晋陶渊明独爱菊”。有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因了陶氏的钟爱,菊花遂于隐士结了缘,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几分高标与孤隐的意味来。但我以为,隐者虽有爱菊之意,菊花却无孤隐之心,说她孤标傲世,似有误解,她只是不媚流俗而已。

菊花的美,淡而有味,雅而有致。菊花的品格,自然、质朴而又从容。她不象桃李那样爱炫耀,为了争得人们的夸赞而苦争春色,抢抢夺夺;不象牡丹那样重功利,称王称魁,用大堆的头衔来抬高身价;不象玫瑰那样慕虚荣,醉心于华丽的包装,穿梭与世人的感情纠葛之中,供养于富人的水晶瓶内……她清雅,却不象荷花那样拒人三尺,遗世独立;她幽香,却不象兰花那样喜弄玄虚,隐于空谷。她平易而又从容,菊花的芳迹随处可见。她可入诗,在陶渊明的篱下,在李清照的帘外;更多的,她还是开在寻常百姓之中,在喧闹的都市、在广阔的原野、在学者的案头、在农人的墙根……

菊花的品格,来源于她心底无私的坦荡和不畏艰苦的韧性,所以才有了出世的超然与入世的积极,所以才能在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时候不浮躁,在天气严寒众芳萎逝的时候不消沉,不择环境、不慕繁华、不计得失,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灿然怒放,释放一种真实的心情,装点出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六

电灯熄灭了,夜幕沉沉,我凭窗外眺,举目无星,万籁俱寂。我习惯地划火柴,点着了一支蜡烛。在发出两下“噼啪”爆炸声之后,蜡烛便冉冉燃烧,发射出耀眼的光辉。我凭着这明亮的蜡光正准备低头看书,突然一团思云轻轻地向我飘来。我对着正在旺盛地燃烧的蜡烛凝思默想……蜡烛,多么可敬的蜡烛!它给人们以光明,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有人曾把教师比作蜡烛,我觉得这是顶恰当的。是的,教师确实犹如一支蜡烛那样,她燃烧着自己青春的火焰,给人们以光和热;她用自己甜美甘醇的乳汁哺育着年青的一代,给他们以聪明和智慧;她用自己全部的爱情,辛勤培育、精心雕刻,使祖国的花朵成长为四化的栋梁之材。不是吗?你看:是谁教我们读书、识字、长知识、懂道理?是我们的老师!是谁在我们跌倒的时候,把我们扶起来,教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鼓

励我们奋发向前?是我们的老师!是谁当我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手,给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鼓舞我们夺取胜利的信心?是我们的老师!是谁教我们立大志、有抱负,做一个有热血的青年?还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年四季,夜以继日,在烈日下,在风雨中,老师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成长中的幼苗,用自己的理想哺育祖国的未来。教师是人类社会的总工程师!

蜡烛在不停地燃烧着。我对着蜡烛在继续沉思,在我的面前涌现了一团越来越大的火。这火是人民教师之火,是教育事业之火。有人说:“教师好比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不!这支蜡烛永远不会毁灭。人们会永远铭记在黑夜里给自己带来光明的蜡烛;人们也会永远在心里树立起一座人民教师的丰碑!在四化建设的今天,我们需千支、万支给人们带来智慧的人民教师之烛,照耀神州大地,照耀炎黄子孙,让中华民族之文化、科学更加光辉灿烂!

蜡烛作文借物喻人【通用7篇】七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