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话题作文 > 成长作文 > 反思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小编: LV_ZW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

  上周三,校长在我班跟班听课一天。上午第二课是语文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出示课题,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我指谁?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最弱小的又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最弱小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

  二、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2、身临其境朗读,读好人物对话。3、带着“?”读,边读边悟。

  三、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语要注意其读音?哪些词语书写要注意什么?然后师生一起描红、临写,再师生互动评议,指导写字,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理解词语的意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插图理解“大雨如注”的意思。拓展词汇,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形容雨大的词语?

  四、强化初读,达成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而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加以梳理概括,争取把书读薄,薄到一个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质疑、解疑。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大胆质疑,师生互动解答部分疑问。对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疏理,设置悬念,请听下回分解!

  课后,听了校长的点评,我觉得这一节课在以下方面还需改进:

  1、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让其充分地自读课文。

  2、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特别是标点符号的停顿)把握都不到位。还要重视个性化朗读,角色体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3、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写字和朗读水平,做好示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近我正在思考如何上好课文第一课时?说实话,现在针对课文第一课时该讲什么?我也心里没底。请各位博友老师帮我指点指点。谢谢!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去四(2)班上了两堂课,基本完成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任务。蔡慧仙、徐雪芳两位教师全程参与了课堂教学的观摩。

  该课文主要讲萨沙一家在大雨中把仅有的一件雨衣递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认为:“我不是最弱小的”,他把雨衣盖在了一朵刚刚开放的野蔷薇花上……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离开了语言的理解、吸收和运用,就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主动读书、内化语言,应成为学生主体的基本活动,帮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内化,应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 我在第二课时结尾处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课文中重点描写了妈妈与萨沙两人传递雨衣的过程和相关对话,而对于爸爸把雨衣传递给**的描述只有半句话,即: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他给了萨沙。请展开合理想象,并与同桌讨论,爸爸与妈妈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话?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意思大致是:爸爸让妈妈穿,而妈妈说:萨沙是最弱小的,应该给萨沙穿。应该说,这样的想象合理,也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达到了预期目标。 可是,我却觉得意犹未尽,我提示学生:

  1、为什么爸爸会认为妈妈是个最需要保护的人,而不是萨沙?

  2、文中的“赶忙”一词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一时,教室内“炸”开了,大家纷纷发表见解:“妈妈就在爸爸身边,爸爸没多考虑,他只觉得自己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女人比男人弱小,更需要男人的保护”;……我补充了一条:可能妈妈有病在身,爸爸认为妈妈应该得到特别的照顾。如真是这样,妈妈在大雨中让雨衣给萨沙那是一份多么宝贵的不同寻常的母爱啊! 所有这些想象都在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都反应了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内化才是十分有效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3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上:

  一、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对于课文的理解应建立在阅读之上,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结合本单元要学会默读这一本领,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去熟悉课文,并通过明确朗读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从课堂的流程来看,应该说线索还是很明朗的,重点研读母亲和孩子的对话时花了较多的工夫,效果良好。在初读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对话以及动作去感悟。通过学生不断深入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三、以读为主,读说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配乐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由读至说,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让学生倾诉自己曾经做过的——保护过比自己弱小的事物。在倾吐发展了学生的语言,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4

  一、实践。

  关键词: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老师的教学生涯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得以延伸。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一直将“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即使这一目标相对于我仍显得那么遥远,但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能上课,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具备驾驭教材,直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能上课,是教师革命的本钱,教师只有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沉着地走上讲台,并最终立于讲台。

  “上好课”是教师赢得学生信赖与尊敬的资本。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首先是学习知识,如果让学生在愉悦与享受中学知、明理,学生自然会对你投出信任之票。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每一节课中的成败得失,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的教学;要乐于接受别人课堂中智慧的灵动,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要始终以“扬长而不避短”的学习心态,修正自己,扬弃自己;充实自己,丰满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曾经给自己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甘于做教书匠,即使一辈子只做教书匠;要敢于做教育家,即使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

  能上课,上好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提。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去掉浮躁,丢弃自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好事。我想做一名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上一节好课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上好每一节课,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也是最负责任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面对课堂,因为,你的每一个40分钟均是五十余位同学生命成长历程中宝贵的40分钟,你的一言一行均在构筑学生成长的历程。

  记得省教科院成尚荣院长讲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语文教学,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她展示着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魅力,展示着语文教师独特的风采。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理应抢抓机遇而不坐失机遇,在这一舞台上尽显华章。

  二、思考。

  关键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语文教师,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我思故我在。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为学生选择人类优秀的文化,就是在为学生锻造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质量。但是只有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进行反思、批判、建设时,语文才是一种发展着的文化,语文教师才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近年来,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青的并且期待发展的教师,我一直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作为自己追求的另一目标。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努力地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就要求自己要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去,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就要求自己始终以冷静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别人的课堂。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以科研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以“旁观者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与实践。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了,课改春风吹满校园,语文课程标准的践行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倡导、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三维目标的落实,均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思考,思考如何做一名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有深厚的积淀,要有人格的魅力,要有包容的胸怀,这均应成为新时期年青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仍将以此为目标,把握课改契机,努力塑造全新自我。

  三、科研。

  关键词: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年来,我曾认为:在小学校园内,科研与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组平行线,作为一名教师只需在教学这条线上不断领跑,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三年后,我又在想:科研与教学只是一条线,对于一名教师当你不断反思你的教学工作时,你就在进行着教育科研;当你再以一定的思想或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时,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会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教学工作的繁杂,感受到对于“再学习,不断学习”这一渴求的望洋兴叹。但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又无法摆脱繁杂的教学,更不能放弃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因为压力就是动力。因此,我努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研究,把科研根植于自己的每一节课。关于教育科研,我的想法是: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源于教学”要求自己不要把科研与教学截然分开,研究那些“高、大、深”等与教学脱节的专题,一没有时间,二未必有能力。“高于教学”要求自己不能总是沉于教学之中,要能够游刃于课堂内外;要有专题,要有思考,要勤于动笔,要善于提炼。“服务于教学”要求自己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而教”,时时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教”。使每一节课既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更要让自己教有所获,真正达到“与生共进”的状态。

  近年来,我在学校课题组的带领下,进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每篇文章之前,我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之中留意学生探究问题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还尽量地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带至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顿悟问题的答案,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你让学生学习亢奋的状态达到何种程度,并持续多久。

  在做好专题性研究的同时,我一直在尝试着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即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均针对该篇文章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去想:这篇文章我该留给学生什么?这一节课我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并围绕这些问题去设计属于我的、属于这篇文章的、更属于这个班级的教学方案。实践之中我深深感到这一做法对自己帮助很大。这就要求自己课前要钻研教材:教材特点是什么?可以给学生什么?钻研学生:学生最需要什么?要求自己课堂教学要紧扣目标,有的放矢,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要求自己要关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关注教材的编排体系,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的状态。当然,还要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结束均要思考:自己的预设目标有没有达成?效果如何?课堂教学过程中又生成哪些目标?生成的目标说明什么?在我认为,这才是属于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最有价值的科研。

  朱永新教授: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发展。面对各位同行与专家,我可能是无知的,但我一直在追求睿智;我可能是幼稚的,但我期待成熟。今天的不成熟发言,带给各位的可能是稚嫩甚至肤浅,但对于我必将产生“不索何获”的动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5

  昨晚看到了石头的反思,今天依葫芦画瓢,从题目入手,引出的主题:萨沙保护野蔷薇。让学生找出证据:为什么穿雨衣的是萨沙。学生找出了六条:

  1.穿黄色雨衣的就是,因为妈 妈哥哥把雨衣给了弟弟。

  2.萨沙正和妈 妈谈话,课文里写了萨沙和妈 妈的三次对话。我让学生标出这三次对话,并指导学生读问句与感叹句。当读到萨沙的第三次问话时,让学生体会他保护野蔷薇后的心情,读出自豪的语气。

  3.萨沙掀起雨衣遮住了野蔷薇。

  4.妈 妈摸了摸萨沙的脑袋。

  5.最矮的那个就是萨沙,因为文中说他是最弱小的。

  6.他离野蔷薇最近,因为是他首先发现的野蔷薇。

  除此之外,还有几处进行了重点处理:

  读课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读。学生重读&ldqu;最&rdqu;,我总结:我不是最弱小的,说明还有比我弱小的。你还想怎么读?于是,学生这样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对好词好句的处理:

  课题中学生找出最弱小的是野蔷薇。让学生找出描写它的句子,读一读。找出好词:随风舞动,倾盆大雨。抓住簇拥,娇嫩进行理解。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够做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的学生只有张瑜颖一人,可见预习课文不能只是布置,也要及时检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找出描写森林景色的句子,了解树木对空气的作用,懂得爱护花草树木。

  找出描写夏天天气的词语:雷声大作,倾盆大雨。你还知道哪些?学生能想到的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雷电交加,炎热,闷热,还很不错呢。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6

  核心提示: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萨沙不这样认为,他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一、以读为主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二、想象体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让学生对比两处写野蔷薇,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实践来理解其中词语的意思,从而感受到蔷薇从美丽动人到可怜无助的变化。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三、联系生活

  当学生读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我让学生假想,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薇的旁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亲身感受,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我还让学生说说什么又是最弱小,你又会怎么做呢?

  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但是,教学时或许是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许是我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够,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举手发言,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继续努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7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所要叙述的故事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不应仅拘泥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还应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对“弱小”的理解也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统一答案,那就抑制了孩子发展想像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都能在学得开心快乐的同时,得到知识并深化情感体验。

  (一)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虽然,我有很好的设计,但是在激发学生进行这种角色体验的兴趣上,有所欠缺,因为这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语言要有亲和力,才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还有学生想象说话的范围也比较局限,大家说的内容差不多,这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来组织话语。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完5-11节后,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读,来消化课文内容。“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三)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本课文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个道理,因此设计交流你是如何保护弱小的例子,这一点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加深印象,将好的道德习惯延伸下去。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激励盲生自信心做生活强者的好文章。这篇课文是萨沙坚强而自豪说的一句话,也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能感觉到正是有了爱与自信,才使这世界更加和谐、美好,也因为有了爱与坚强,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暴风骤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鼓舞我们战胜风雨。让盲生反复朗读,用心感悟这篇文章的真谛是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所在。本节课我采用以读代讲,以情感悟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网络信息与动作直观等教学手段对盲生进行视觉缺陷补偿,充分发挥盲生学习自主性,通过探究与协作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朗读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心理。

  这篇课文中内容比较浅显,因此可把注意力放在读通读顺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抓住萨沙的几句话感悟人物心理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盲生由于视觉缺陷,生活经验缺乏,在摸读速度及词语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障碍,因此读通读顺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我通过预习、范读、指读等方法完成此教学环节,然后抓重点语句,体会萨沙的'心理,从而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直观方法,给予盲生视觉缺陷最大程度地补偿。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每名教师正在实践的课题。在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两个名词“野蔷薇”和“铃兰花”,如果只查阅词典,解释的显然很简单,由于盲生缺乏视觉经验,对这样的词语特别好奇也特别想获得这一方面的信息,低视生也渴望亲眼看一看这两种美丽的花,通过网上资料及图片的下载,就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特别是当生动鲜艳的图片在低视生手中传阅时我能看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赞美。让孩子们欣赏美、感受美,才能激起对这篇关于爱与美的主题的文章的学习自主性,才能以情促读、以情感悟。另外,对于全盲生还要加以动作直观来完成理解词语这一环节。如簇拥一词,让盲生用动作感受一下比单纯枯燥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小组协作能力。

  由于盲生年龄较小(二年级)生活经验缺乏,加之生活范围窄,许多盲生不会与他人合作,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侧重于培养盲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划分学习小组(根据视力、能力综合因素)由一开始教师简单问题的设计,逐步过渡到盲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小组集体讨论重点语句,让盲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最后采取分组汇报的方式,激励小组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中,有效果较好的地方,如词语教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小组讨论这一方面,有时还有些流于形式。这都将有待在实践中摸索与改进。我相信,虽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教育群体,但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课堂上也会象普校一样生动、鲜活、充满乐趣。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9

  《我不是最弱小的》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萨沙不这样认为,他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教案设计中最主要是理清了两条主线,一是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二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对比。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来引发学生的争议:萨沙和蔷薇花,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把这两条主线落到实处。

  一、 个别环节显得粗犷,不够精细

  在教学设计中,由师生合作对对子来引入“弱小”,从而学习“弱”这一生字,但我只是请学生读了读这一词语,这样认为是在教授生字了,其实不然,关于字音的准确读法也应该教给学生,因为它是翘舌音,不容易读好!

  课题出示时,虽然也是指名读,但读得还不够多元化,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大声地读,自信地读。

  蔷薇花风雨前后的对比是课文中精彩的部分,强烈的对比能让学生也产生共鸣,有保护弱小的冲动。所以即使认为在设计时较为全面,可在实际教学中,却还是疏忽了换位思考,角色体验的作用,降低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充分了解了风雨中的蔷薇花是那么无力和脆弱时,我却没有及时地抓住这一情感线再往上提升,要是当时能问一句:假如是你,看到这样让人心疼的蔷薇花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那么我想学生的体验就更深入了!然后再从这个问题引发到:萨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进入萨沙为蔷薇花所做的那句句子,显得更顺理成章,结构更条理了!

  二、 语言文化以及细节问题

  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的一种多元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的导语、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说得恰当,会让学生思路开拓,开出一朵朵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蔷薇花和萨沙谁是最弱小的问题中,一个问题我是这样提的:为什么你们说萨沙是最弱小的?请你好好读读3……6自然段。其实这样问不怎么恰当,应改成:你为什么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请你好好读读3……6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体会体会。因为这样问,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能让学生在找句子时更有实际的行动,因为后一问题提出要找到有关的句子并体会。

  另一个问题就是体会萨沙问妈妈“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这一问句,其实我的用意是在于学生能体会出萨沙在问时那种语气和感情,有种不服气的感觉。所以问题比较直接:你认为萨沙此时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在问?你能试着问一问吗?可是,这样问,学生一下子都答不上来,这里就没有充分地去备学生了。后来杨老师一提醒,果然感觉这样处理会更好:在课件中这样出示——萨沙又( )地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只需指向这句子,说“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此时萨沙又是怎么样地问呢?你能读一读吗?”这时,学生的答案会比较多,像不甘心、不明白、有点伤心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

  在引导学生时,我也没有明显地给出提示,假使在学生理解了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时,就这样小结到:是啊,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可萨沙自己这样认为吗?我们再来读读他和妈妈的对话,自己体会一下。那么学生在阅读对话时,更能把握萨沙的心理。

  三、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听了沈老师的第一磨之后,大家都觉得这篇课文用于公开课其实很不错的,它有自己足够引人的亮点,特别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比照这一部分。学生的感悟和渗透是最主要的,语文中基本上也是以读悟情的,可在执教中,我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评一评他(她)读地怎么样,并比一比。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对朗读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我去四(2)班上了两堂课,基本完成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任务。蔡慧仙、徐雪芳两位教师全程参与了课堂教学的观摩。

  该课文主要讲萨沙一家在大雨中把仅有的一件雨衣递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认为:“我不是最弱小的”,他把雨衣盖在了一朵刚刚开放的野蔷薇花上……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离开了语言的理解、吸收和运用,就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主动读书、内化语言,应成为学生主体的基本活动,帮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内化,应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

  我在第二课时结尾处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课文中重点描写了妈妈与萨沙两人传递雨衣的过程和相关对话,而对于爸爸把雨衣传递给**的描述只有半句话,即: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他给了萨沙。请展开合理想象,并与同桌讨论,爸爸与妈妈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话?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意思大致是:爸爸让妈妈穿,而妈妈说:萨沙是最弱小的,应该给萨沙穿。应该说,这样的想象合理,也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达到了预期目标。

  可是,我却觉得意犹未尽,我提示学生:

  1、为什么爸爸会认为妈妈是个最需要保护的人,而不是萨沙?

  2、文中的“赶忙”一词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一时,教室内“炸”开了,大家纷纷发表见解:“妈妈就在爸爸身边,爸爸没多考虑,他只觉得自己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女人比男人弱小,更需要男人的保护”;……我补充了一条:可能妈妈有病在身,爸爸认为妈妈应该得到特别的照顾。如真是这样,妈妈在大雨中让雨衣给萨沙那是一份多么宝贵的不同寻常的母爱啊!

  所有这些想象都在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都反应了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内化才是十分有效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不仅因为语文本身就浸润着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精神,更因为语文学科所独特的“文”性之所在,母语文化,人文情怀,文道合一。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本节课中,我坚持做到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引领学生与鲜活的文字对话。首先通过对课题不同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语气、语调、强调的重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紧接着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学习生字词。本课生字词较少,我有意识地对“滂沱大雨、娇嫩纤弱”两个关键词语进行了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同时还掌握了学习词语的方法;然后分类出示词语学习,在读中记忆、拓展、积累、使用。在学生初读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再次以朗读为突破口,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对蔷薇花在雨前、雨中不同形态的对比朗读,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情感。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既有与文本本身的有声交流,又有与自己心灵的无声倾诉。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应更自然,教师的语言要更严谨,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流畅。

  2、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要适当,比如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提供几个关键词,降低难度。

  3、第一课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字,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讲的是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课文并没有难理解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妈妈的话,实际上是加教育萨沙要有爱心,要把保护弱小者当做是自己的职责。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有没有像萨沙一样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若有则应该继续保持;若没有,则应该学会保护弱小者。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两个描写大雨的词语“滂沱大雨”和“大雨如注”,然后让学生再说一些其他的描写大雨的词语,结果学生联想很丰富,说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进行联想,有哪些描写雨小的词语,学生又说了许多。我觉得这样举一反三的效果很好。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3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叙事有序,结构明晰,语言浅近却喻理深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感悟。教学本课我采取以下步骤:

  1、强化初读,使学生有所知

  感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实践、自觉朗读来完成的。完成这一过程师应有意引导,让学生对课文的含蕴有所感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在学生了解本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精读揣摩,使学生有所悟

  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深入领会“妈妈”两次说话的用意上:第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第二句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是在激励孩子。可变换形式反复朗读,然后进行句式练习:“妈妈”说的第二句话还可以怎样说?(①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护别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让学生理解“妈妈”对萨沙的良苦用心。同时,联系前文一家人递让雨衣的情景,让学生对“妈妈”的话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点读好萨沙说的三次问话:第一句“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指导学生体会萨沙不懂他们为何这样做的心理,读出天真幼稚的语气;第二句“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萨沙不甘为弱、也想保护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3、赏读激情。使学生有所得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萨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萨沙家庭中的一员,在有感情地读好人物对话的同时,赏读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萨沙一家人行为的描写,让人物的言行有一个无比美好的背景:广大的森林中间,宽阔的旷地边缘,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披盖着梅红色的雨衣,一家人在滂沱大雨中谈笑风生、情深意浓……伴着优美的音乐,在人情人境的朗读中感情得到升华,人物的品质行为得到内化。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4

  1、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3、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15

  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教学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上了:

  对于课文的理解应建立在熟练的朗读之上,因此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熟悉课文,并通过明确朗读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蕴涵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在初读的基础上,重点首先应放在“妈妈”的动作及与萨沙的对话的理解上。从“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我”。从找重点词及动作理解到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所说的话是在教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护弱者;而萨沙的话又时我们理解到他对妈妈的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萨沙不甘当弱者的心情。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出了萨沙不甘为弱、也想保护弱者的想法;特别是在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弱小者的良好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