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议论文 >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

小编: 樱花涵

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一

也许我沉默的同时,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也带走了很多。有值得让我追回的什么,也有让我该去放弃的什么吧。也许我不敢正视这些问题,因为我疲惫我身躯,实在没有力气要去与什么作战,在去从注定身边夺回我的应有。经历了现实一次次的洗礼,面对生活,我懂得的太少了。好似人生的字典里只有无情,残酷,无奈,没有美好可言。我变了吗,不,我没的变,只是在生活中多为自己插了一把快刀。

也许年龄在飞奔,成熟在靠近心灵。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而付出与回报总是不成正比。以前我能将学业放在第一位,因为那时我还有理由有力气去追求,相信着光明使者它就在前方,就这么同命运争着斗着,近来我才发现,始终伪背不了,命运的着弄,还是被注定编排着一样。经过一翻学程的来回,我最终还是一无所有,面对知识我莫明其妙的,由然而生了一种错觉。好似我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成了多于的,一切不在有结果, 我感到我很孤独,在生活面前,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加以勉强作修饰一样,勉强着生活,勉强着学习,勉强着让自己快乐。慢慢开始相信着,相信着生命的意义很轻微一样,追逐的感情也开始学会放弃了。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中专,脚步踏进了中专学府,本以为一切都是美丽的,一切都同我想的那样,几年后我会无悔的走进社会,走近自己的理想。但每好的东西它全活在了暇想里,一切却都与之想反了,都一一离开了我的计划。努力奋斗是不在会有结果的了,无论怎么去反抗我仍然还是会回到最坏的原地。也许这是我来到这里的唯一体会吧,付出的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为此,我开始在家人的不理解中生活了,似乎一次次的痛楚,只有眼泪来作以发泄,一片黑黑的天空,只的我一人去支撑。我好累,却不敢大胆的说言口,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也许我能接受的也只是面对,面对一切的无奈。

在生活里,在命运中谁都想赢,但总有输家。我也应该化分在后者吧,面对自己,面对人生也许现在的我输的很惨,摔的很重。我将我的青春时光全都赌在了我的学程里,将自己的梦想丢在了一颗不知道会枯萎的希望小树上。明知前方不在有光亮,却停留在了等候上——(中专毕业证)。 也许我该走——该走的都走了,也许我应留——还有一个惦念的等候,明知道生活面前的这条路,不值得我守候,面对无奈却只能选择停留。也许我真的是个同命运作赌的赌徒,只不过赌的不是金银不是珠宝,而是无价的青春年华。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二

我想飞,飞得多高多远都不累,只要,我能飞。

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出应试教育的魔掌。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这话出自韩寒之口,只不过我觉得与他有殊途同归之感。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少得可怜,而现有的人才却又被“软禁”起来。

我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我的骨子里透出一股叛逆。我你喜欢现在的教育模式,它让我感到窒息,感到无奈,我不甘心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所以,我想飞。

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出悲伤的旋涡。

都说女孩是天生的多愁善感,我觉得一点也没错,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心中的悲伤越来越多。

在阴雨的天气里,我会吟一句“云在飘,雨在掉,好多悲伤在风中笑”。很悲伤,很绝望的句子。

一直很喜欢那首《悲伤的`斜对面》。“悲伤站在我的斜对面,它将无情的话削成剑,射穿我付出过的从前,你却躲在说谎的背面,敷衍着,抱歉”。一样悲伤绝望的歌词,我却很喜欢。当我有一天猛然发现,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想挣脱这些悲伤,然而它们把我缠得太紧,我挣脱不了。所以,我想飞。

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向自由的天空。

我渴望自由,就像鸟儿渴望天空,鱼儿渴望河流。然而,自由却始终离我很远。可朋友说,自由就在我的身边。我的身边?喔,那就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即吧?可是,孰不知,着才是最痛苦的。

父母对我说:所谓自由,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我选择了现在的学校,或许对别人而言,它不是最优秀的,可我却坚信,在这一片充满智慧与爱心的土地上,我能离我的自由更近,终有一天,我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飞冲天,飞向我所向往的自由的天空。所以,我想飞。

然而,飞是需要准备的,牵绊我脚步的,是曾经,要想飞,先看看自己的生活:

拾起一片,是曾经的辉煌;

拾起一片,是曾经的忧伤;

拾起一片,是奋斗的坎坷;

把该装的装入行囊,该弃的弃在路旁,才能轻松洒脱,与梦同飞。

后记:写《我想飞》是一个很突然的念头,因为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做好准备;一直以为,精神可以阻止犯罪;一直以为,毅力可以提醒憔悴。然而事与愿违,直到最后才发现,一些事,已彻底的摧毁,瓦解,崩溃,消灭属于我原本风平浪静的世界,并带走了一切。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三

说起采风,在中国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那时的帝王为了体察了解民风、民情,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由若干有职位的人专门来做这么一件事情,即将属下各个诸侯国的民歌、民谣搜集上来,以供统治者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看是否有什么对统治不满、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说,当时的统治者能够采取这样的政策,还是有着相当眼光的,体现着一种社会的进步。由孔老夫子编纂的“十五国风”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

既然是民歌、民谣,则必定有曲调伴随。这些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创作出的音调,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积淀发展,逐渐形成人们所喜用的类型,也奠定了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中本体中心特征的基调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东西南北中音乐文化的汇聚交融,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在体系化的基础上显现出厚重感、多层次性和丰富性。采风的意义在于承继传统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20世纪初叶,西方列强在坚船利炮的作用下,开始对中国实施了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影响。历经一个世纪,中国当下的音乐文化形态呈现出三种类型,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影响、加入了许多所谓民间音乐素材、或称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音乐”。在城市中,在我们的音乐院校和团体中,西方音乐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谓新音乐,是在与时代的契合中用西方乐理打下基础的前提下吸收传统,主要的问题还是在观念上产生了变异。以上两种音乐形态在当下以城市为中心的音乐生活中占据了主流的位置,而道地的中国传统音乐呈现一种非主流化、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正是西方音乐文化的大规模进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化,才呈现出当下的局面。城市中的传统音乐基本上是一种变异了的传统,从基础理论开始便是用西方的理念加以规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接受了西方式音乐教育并且已经延续了几代的音乐工作者们,对待传统的认识已经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概念,当对传统在自觉不自觉之间淡漠,并较为牢固地建立了西方音乐观念的时候,便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音乐观念的视角来审视、观察、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当传统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和处于边缘与弱势的情况下对于外来文化的汲取的心态与其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传统强势之时,国人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似乎并不畏惧被异文化所“化”掉。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处于一种吸收、融合的过程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何为主导。然而,国人对传统的观念弱化之时,由于从观念上对传统缺乏认同感,在对强势的西方文化近乎崇拜的情况下,本末便会倒置,似乎如同经济与科技一样,文化也要“全球化——西化”了。以上是中国当下音乐界的实际状况。应当指出,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互相吸收处在同是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虽然风格上有些差异,但总体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不适。但作为工业革命产物的西方音乐文化强势涌入之时,一时间,落后与先进成为两种音乐文化的代名词。一个世纪过去,当西方音乐文化的观念在中国成为主流,当接受西方成为时尚,许多以往似乎较为固定的概念便开始变化了。

音乐界“采风”概念的变异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作曲家和音乐学者来说创作实践与采风还是在中国传统的体系下进行(毕竟当时作曲家们更多还是偏重于传统,音乐研究者的学习背景也是建立在对传统有较为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当音乐文化的主流全盘“西化”的时候,新一代音乐人采风观念便开始异化了。这种异化体现在对待传统究竟是深入学习其精髓,掌握其本体中心特征(律调谱器),努力把握其数千年来所形成的音乐体系及其风格,并在继承的前提下借鉴吸收外来的音乐文化将其继续发展,还是将传统看作是落后的、过去时的东西,仅仅是通过采风搜集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素材”;音乐学家们的研究课题是在努力把握现代作曲家作品的'“传统因素”,还是通过采风深入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体系化以利于音乐创作在继承前提下发展,这有着质的差异。

我们并非是要闭关自守,也不拒绝学习吸收多种外来的音乐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于传统的态度,吸收外来决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彻底否定。

在中国,有两位现代作曲家的成功创作颇具典型性,其一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冼星海,其二是本土作曲家黎锦晖。前者从法国学成,为什么其作品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喜爱、引起共鸣呢?切中时代脉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创作真正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素材与所掌握的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有机结合,无论是《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还是《游击队歌》都是如此,传统的民族音调运用得恰到好处。

黎锦晖是在中国受到新音乐文化影响的一位杰出作曲家,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长期浸润。相关资料表明,由他长期搜集整理记录的民间乐曲有上万首之多。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有些属于对民间音调的加工提炼,有些则是直接将民间音调运用于他的创作之中,以新的理念使一些原先局限于某一区域的音调成为流传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深受各阶层国人喜爱的音乐作品。他对传统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近期江苏太仓“江南丝竹”乐队曲目中的《龙虎》,据说是当地丝竹艺人根据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春天的快乐》的音调进行的加工改编,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却说,黎锦晖这首曲子原本就是从民间来的。受新音乐文化影响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又与传统融为一体,这不禁使人想到了柴可夫斯基和巴托克。

以上两个事例,一个是严格学习西方音乐体系作曲技法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向传统学习,汲取营养,以其出众的才华使其作品不朽;另一个同样不朽,都是认真向传统学习之后取得成功。我们要说的是,失去了传统的根基则很难写出有文化独立性和多样性的时代作品。

就音乐学家而言,20世纪中叶,一些从事传统音乐搜集整理的学者,他们所接受的专业训练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东西,所以,从事传统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者对传统的认识以及整理传统的观念、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那一份情感还是相当浓郁和深厚的。然而,当西方音乐文化的理念逐渐占据了中国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当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对位、复调、配器、曲式等课程都是在运用西方模式的时候,在我们的音乐院校中以西方技术理论为高的观念得以彻底确立的时候,当人们尚未对中国传统进行认真、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就戴上有色眼镜对其进行审视的时候,人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中改变了,甚至一些研究传统音乐的人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起来,这在实践的诸多层面上都有所反映。大家多是接受了西方式的音乐教育的一种理念在审视传统,人们无视传统在当下虽然处于边缘化、非主流化却依然以其特有的生存方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这一客观事实,看不清经历了近万年的发展演化积淀深厚、体系化存在的实际状态,仅仅将其视为星散的、濒于失传的、过去时的东西,由此,采风的观念也彻底发生了变异。在这种有高下之分的观念下,从传统中找一点灵感、搜集一点素材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不在一个平台的时候,当作曲家们失去了对传统认知、音乐学者的思维产生变异的时候,采风观念的异化实属必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部门启动了庞大的整理、发掘、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经过20余载群体性不懈的努力,目前已经收到了相当的成效,诸如“十大集成志书”接近完成。但是问题接踵而来,原本这些都存活在民间的东西,当我们搜集整理出来之后,对当下的文化建设究竟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仅仅是将其摆在书架上,还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在弄清楚内涵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发展。这里的发展显然不应该仅仅将传统作为素材来认识和利用。“采风”的意义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采风观念需要有转变,其目的性就是为了更好地深入认识、了解传统,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汲取多种文化的养分,才能够产生出无愧于时代的、又有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风格浓郁的优秀作品。只有在全民族重新建立起传统是根、民族文化是本的意识而加以重视,我们的主流音乐文化中才真正有传统的一席之地。采风就是要真诚地以传统为师,使得文化的血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衍。世界文化也由此丰富而多彩。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四

一道门,进门出门,只在一霎那之间。

——题记

那年夏天,空气中一直充斥着散不去的伤感,尽管那年的我们是那么的年少,不知道这一别意味着什么,所以,空旷的校门口留下了我们最后的欢笑。我们各自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初中去了,撇下了彼此在这偌大的城市一头。

第一次站在联中些许陈旧的校门口,感觉似乎自己长大了。能很自豪地在院子里的小学生面前,穿着校服大摇大摆地走过,心里美滋滋的,我比你们都大哦!

这道校门,每天早上迎我来,晚上送我去,突然一天发现它变了样,生锈的铁门换成了在阳光下发出耀眼金属色的自动门,门不高,一个高个的人可以轻易翻过,但它依然坚守岗位,依然每天在那里见证如我一样的学生的辛苦。

每天早上7点15分校门才开门,可我总是提前10分钟就到了校门口,和同样等候着的同学们谈天说地,等待一天的到来和过去。

时间总是化解学习痛苦最好的解药,从来到联中的秋天到离开联中的盛夏,也不过短短三年,一切如虚幻,一切如梦影,直觉眨眼休憩之间,就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泪眼朦胧中,听到广播里播送的学生毕业感言“离别不是结束,仅仅是一个开始”,是的,还有另一个校门等着我去,于是擦干眼泪,深吸一口夏日焦灼的'空气,回想三年里的点点滴滴。

能想起,这校门口,曾因发式不符合学校要求,罚站在校门口,迎来一群群上学的同学,等待挨批的尴尬;这校门口,留下了未完成作业的我们奋笔疾书的身影;这校门口,也曾有过青春的萌芽,偷看心仪的女孩时的羞涩。

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它们被收藏于我风华正茂的内心,无法复制的过去。而接下来,在同一个盛夏季节里,我又踏进这将决定我一生的另一道校门。

校门高大,依然有能在阳光下发出耀眼金属色的自动门,异于联中的校门,它总是开着的,不管清晨天未亮时,还是晚上万家灯火时,它总是为莘莘学子敞开着,但因此却缺少了与它相处的机会,每天匆匆经过它,来不及一眼流连,使我能记住它的全貌。

人生正是这样匆匆路过的,所以,联中的校门给我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上述的记忆恐怕是我再也多想不出的,所以,这所校门,我希望它能给我多一点的记忆,让我不再因为美好的记忆的缺失而仅剩对时间的感叹,不再直觉进出这一道门,只在一霎那之间。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五

经常问外公:“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学习呀!”外公总是笑眯眯地说:“活到老学到老嘛!”外公常常教导我们从小爱学习、爱科学,长大要有一技之长,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国家多做贡献。外公非常喜欢英语,还经常考我英语单词,并叮嘱我一定要学好英语。

今年的三月一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的外公去世了。他带着对儿孙深深地爱去了。几天来,外公和蔼可亲的笑容仍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外公亲切的话语仿佛还在我耳边回响……

我的外公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今年71岁。他中等身材,又浓又黑的眉毛,嘴边还长了一颗“伟人痣”,大家时常跟他开玩笑,喊他“主席”,外公也总是笑呵呵地答应着。

我的外公是一个爱学习的外公。虽然他年过花甲,但勤奋好学的劲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小学生差。每次我去外公家,总看见他坐在写字台前看书,或坐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看新闻。我经常问外公:“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学习呀!”外公总是笑眯眯地说:“活到老学到老嘛!”外公常常教导我们从小爱学习、爱科学,长大要有一技之长,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国家多做贡献。外公非常喜欢英语,还经常考我英语单词,并叮嘱我一定要学好英语。

我的外公非常勤劳。他虽然早已退休,但是外公退而不休,他有一身的好本领,经常被有些单位请去做技术指导。家里人都劝他别干了,这么大年纪了要注意身体。可他总是不听,还说:“人老了也同样能为社会做贡献,没听过‘最美不过夕阳红’吗?”说真的,我还真佩服他高超的技术,我们玩坏的玩具都准备丢了,可一到外公手里就变废为宝了。

我眼中的外公是世界上最好的.外公。外公的孙子比较多,我以前总觉得外公喜欢自己的亲孙子胜过我这个外孙女,经常是“一碗水端不平”。可是外公去世后我无意中在他抽屉的一本书里,发现了我小时候的一张照片,原来外公一直都把我这张照片收藏在他的抽屉里。我哽咽了!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错了,外公!我多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我以前真不应该那样看待您,您疼孙子疼在嘴上,而疼我这个外孙却是疼在心里啊!外公,您为什么不等我认错就离我而去了呢,您为什么不给我一个改错的机会啊!

每当我想起外公,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这种无法弥补的过失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美德,我仿佛长大了许多,许多……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为治国圭臬。

《为政篇》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领先。

《八佾篇》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顺理念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内涵。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中外文学差异论文【范文7篇】七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明朝确定以《论语》作为教辅书,也奠定了《论语》在中国文人心中的低位。《论语》对于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教会人的德行的养成,还告诉人们怎么看待功名,怎么做好教育等,对人们的各方各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质朴凝练是《论语》的一大特点,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去说明深刻的道理,让人回味无穷,百读而不厌其烦。

提到《论语》,我们不得不先说了一下,什么是“仁德”?这是春秋和平时期备受君主们所喜爱的,他们主张以孔子的仁德治理国家。这是一部告诉如何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怎么去提高道德修养,“仁”是施政的根本宗旨。“仁政”是什么?仁政就执政者应该关心民生,善待自己的百姓,真正做民为根本,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不仁”,对百姓苛捐杂税,人民名不聊生。这些不懂得仁政对于统治的重要性的统治者当然会退出历史舞台,无可争辩。做人,做事,执政不仅仅需要“仁”之外,你还得“忠”“孝”“义”“信”,历史上但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必被人唾弃,遗臭万年。所有《论语》对人们的启发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是具有深邃的影响力。

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教育,孔子可谓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摒弃了贵族才有权利去学习的这种陋习,而是宣扬人人都可学习,都可成才,所谓有教无类。他一生弟子3000人,足以看出他对于教育有教无类身体力行,并且各行各业都有出色弟子。孔子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直沿用到今日,对于学习习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处不体现出了孔子对学习的的理解,做学问不仅仅要温习,还要学会独立思考。

孔子被美国作家爱慕生誉为“哲学上的华盛顿”,历经几千年仍旧,足以可见这部东方的“圣经”的魅力,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世界的影响力。熟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并且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