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写人 >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

小编: 北海有鱼

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特别是其中的写人作文,更是常见,写人作文是以表现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特长、兴趣、爱好、思想品质等以人物为主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得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一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在班里观看了《百团大战》这部电影。

凶残的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全部实施“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他们首先来到的是“桃家峪”,他们到了那,把粮食都抢走了,人都杀了,哪怕是一个正在生孩子的孕妇也难逃他们的魔掌,一个好端端的村子就没了。相比之下,八路军在娘子关阻击敌人,发现火车上的“十”字标志时,采取的措施却是:不能伤害医务人员。却不料这又是敌人的阴谋,这些侵略者打着医务人员的旗帜混了进来。

面对敌人的洋枪利炮,八路军没有退缩,利用火车撞击火车的方法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了能使两列火车在同一个轨道上,把闸扳过来,八路军牺牲了好多人。当镜头放远时我看见那些人就堆成了一个小山了,有一只手却还紧紧握在上面。

一名名战士牺牲了,鲜红的血染红了长城。看到这一切更让我感受到新生活来之不易,我希望这一切不要再发生了,让我们过的永远幸福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他的言传身教被弟子所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有名的《论语》。每每诵读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最喜欢的是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则对我启发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时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去帮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特别是在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决,包括友谊,我悟到:在生活中诚心诚意对待朋友,有困难尽力帮助,这样的自己会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悦;在工作上,我时常反思自己在上课时,有没有把重难点讲清,有没有关注学生,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有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当发现学生还学不懂时,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备课没有认真,授课时没讲清楚,表达的方式是否准确,在课后辅导学生时,是否做到耐心细致讲解;在学习时我也时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训还是校内教研,还是导师指导,在这些过程中我都能虚心学习,并多钻研复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那个年代什么都很慢,古人们的人生也在慢慢规划,正如孔子所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每到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而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急于成功,忽略了做学问的乐趣,也没有了古时悠闲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却没有因此提升,快乐少了。

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还有很多,现在,让我们不妨慢下来好好品读孔子留给我们的思想,虽然有些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经典永不会过期,值得我们诵读。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三

最早读《宋词》是妈妈的手抄本,然后才是上疆村民编的93年11月第1次印刷版。

家里最新的就是这本青灰封面,泛黄纸张的《宋词三百首》。很多字不认识,我就查字典,很多意思我理解不了,但读着读着就觉得很喜欢。特别喜欢苏轼,喜欢李清照。

我喜欢蝶恋花的平平仄仄,喜欢模仿。就在一个灯火阑珊的夜里,我的第一个作品《蝶恋花》出炉了。

华灯初上文笔后,

古城如酒,

夜景年年有。

闻风识得伊人瘦,

半似蝴蝶半似柳。

身在江南日月楼,

志存高就,

梦里舞长袖。

若得皎洁比月色,

清音一曲破长歌。

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我边读边学,边写边吟,好像一位受词学薰陶的小学者。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四

《唐顿庄园》四季看完了。片头音乐久久在脑中回响,应该写点什么吧!

确实是好片子,值得看。看完二季后,心里已经打分 80 以上了。主要得分项:制作精细、演员到位、人物事件回旋线条算清晰。 20 世纪初的英国上流社会的传统,不经意间展露,算是对英国贵族传统生活的一次立体大展览,有很多习俗的信息,待以后慢慢研究。剧本,剧本,是个大问题,呵呵,也算通过了, 78 分吧。对电视剧,你还能要求更多吗?总体上讲,二季最为完整,四季最为零散,而且有牵强之处,不似前几季那么水到渠成。也许是因为大家看前三季,脑子里都是循着马修和玛丽的情感之线,所以整体算完整;四季马修突然死翘,一下子会有种找不到主线的感觉。但细细回想,这部片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全角色主题,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有延续性的叙事和交代,而且发展的角色众多,主人家至少 7 、 8 人,仆人群也有至少 6 、 7 个,这点非常难得,在每季的 9 集中都有展现,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水平高啊!减分项也有几处,包括三小姐的完美,貌似过于简单;四季中安娜莫名的失去智商,让人无语;奥布莱恩小姐的突然离去,少了很多对立的线索,使得就剩托马斯一个孤家寡人了,而且四季结束时,仆人团体好像要给大家一个欢乐大结局似的。对三女婿汤姆布兰森在这个家庭中的纠结,粉白粉黑的,搞不清状况,也许编剧自己也纠结呢吧!而且,四季结束时,已安娜为代表的主人阶层在经历现实冲击和应对之后,似乎也要往回归之路上去了。而貌似后续打破守旧的,将是一直倒霉催的二小姐。哈哈,但愿都是编剧为下一季做的铺垫。

人物刻画,是对此剧最为满意的一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仅仅是一个“人”。这一点,是剧中从始至终一直遵从。你不会特别喜欢谁,也不会特别讨厌谁,因为每个人,都给你一个立体的呈现,矛盾的主题。比如,老伯爵夫人和马修妈妈,这一对一直打口角仗的老太太,你的情绪会在每一次两人见面时,不断转换。一会儿,觉得老妇人简直是个老古董,一会儿,又觉得马修妈妈咋那么没完没了呢?还有二小姐,嫉妒起来真够可恶,可专情起来,也真够可怜!还有那个一直迷迷糊糊的小厨娘黛西,一直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赶脚,确也在迷糊纠结中不断的成长,终于开始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还有男仆莫斯利,也是类似的留笔,类似的人物在剧中太多了,每一个小人物,也是不容忽视的整体叙述。这一点,确实是我看类似剧集的头一遭,一般剧集,总是会把笔调集中在主要的 3 、 5 个人无上。这么多人物关系的构设,全然有序,不失变化,再一次佩服编剧的把控能力。感觉应该是一个编剧组,要不然,这么多人物同时写,太凌乱了!

(高大上一点,说说我理解的该剧的核心价值观!嘿嘿!)这部剧之所以吸引人且好看,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它完全英国式的生活场景,英国式的家庭生活(贵族和平民),潜在的体现的是传统英国式的价值观。一部剧,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应该是它胜过剧本、演员、场景之外的最主要的看点。不同于以往很多的剧集出现的价值观模糊或简单大而化之的问题,唐顿在娓娓叙事中,传达了诸多它想要表达的东西。家庭的价值、婚姻的价值、贵族的传统精神、面对现实的坚持与改变、地主与农户间的忠诚、主仆间的忠诚、仆人对工作的尽责、同样还有主人对仆人的关照及责任,这许多不能完全划为传统价值,也不能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爱,更多我看到的是“责任”二字。也许,只有责任,才能让我们成长;只有责任,才能让我们面对困难和软弱时,更加勇敢。而且剧中强烈表达出,是对这种价值观的坚持。反观我国电视剧,不是主旋律,就是婆媳战,对人性对价值体现的模糊不清,是最大问题。

演员是一部剧的另一个灵魂所在。这部剧在演员上确实是选得不错。尤其是马修这个角色,我相信一定原本没想这么突出的,结果,被个人魅力和角色魅力相切合的演员给演绎的恰到好处,连马修本身的性格缺陷都让人可以直接忽略掉,变成了万人迷。其实,从这部剧本身来说,我更喜欢玛丽这个角色,演员也演的相当到位,英伦贵族的冷气质结合内心维护家族利益的强大动力,那个气场确实是无人能忽略的。不过,我最喜欢的,是 Cola 伯爵夫人,三女儿去世时,演员演的无以比拟,一声声的呼唤,让一个平素优雅娴静的贵妇,爱女弥留之际的痛心疾首和失去女儿后的悲愤,演得太感人了。老奶奶就不用说了,话语的转换,语气的高傲,搭配表情的随时变化,太有的看了 ! 我觉得几乎可以把所有老太太的桥段挑出来再看一遍过过瘾。男仆托马斯也一直是看点,不过到四季时,好像弱化了,全体人员往高大上去了。希望后续,能有更好的戏份。

其实,这部剧中,可以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不少。比如英国式幽默,在两个男女管家身上体现得最多了,还有在小姐太太们的日常生活中,和客人朋友间的对话里也带有很多幽默成分。我理解的英式幽默,很多带有英国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线索,有时不是很好理解。英式幽默和英国人相对刻板的生活相对照来看,很有意思,总是让人会心一下,不禁想低头莞尔一笑,但又要忍住,不能失了风度,才是最好玩的吧!还有,传统贵族生活的种种规矩细节,完全可以单开贴细说。庄园打猎,可是到了苏格兰高地,又只能叫“追踪”。还有,打猎出发前,仆人拿出类似香烟的东西,让每个老爷吸上一下,不会是大麻吧?也不知道是什么讲究。至于女士的各种更衣,先生的黑领结、白领结等等问题,就更是搞不明白了。讲究真是不少啊!这也是刻意对外输出的英伦文化的一部分吧!呵呵。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五

今天,我背了唐诗,唐诗的名字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写的很好,我很喜欢。我给你们背一下吧!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还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意思就是:“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很多,春天发芽,秋天枯萎。野火不能把它的根须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长出新芽。

唐诗三百首观后感【精选6篇】六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讲坛》,今天听的是喻大华教授评说《嘉庆王朝(五)--洪亮吉大案》当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后,地方上发生了一场罕见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后来各级官员向天求雨,大到极致的官员也没有用,无奈皇上只好亲自向天祈雨还是没用。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于是嘉庆想到了洪亮吉,在他亲自含泪写完诏书(相当于自我检讨,嘉庆觉得委屈所以流泪)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这是迷信吗?应该说不是,因为从老百姓到当官的祈雨应该是过了很久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也许本来就是到了该降雨的时候,再者嘉庆本身就有点心虚,如果说他对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自我检讨非常不容易,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直到这场大旱让他把这份内疚显露无遗。

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牵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也会让自己倍受折磨,当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恐惧,于是就会用一些行为救赎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产生了,不断的用一些行为来救赎,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了这种种的自我约束,内心没有一种道德的天平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全靠着所谓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约称“树无皮则无命,人无脸则无敌”,那么,后果无法想象,而一个人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活着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