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

小编: 七号同学

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一

妈妈出差回来,给我带回一本很精美的书,上面有大大的两个字《论语》。

在书的首页上还有一排小字图说天下,我打开书,有前言、目录。我翻阅着,我在看里面精美的图片,古人穿着长袍,站在有两个轮子的.马车上,边上有很多很多学者摸样的人跟随着,我问妈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跟着?妈妈告诉我:他是孔子,边上跟随着的是他的学生。他们要去干什么?他们是随孔子去周游列国讲学的。妈妈,我知道孔子,你经常告诉我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就是出自孔子。妈妈笑着说:妈妈想听你读书,你读给妈妈听听里面都写了什么,好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篇,说的是: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我仿佛明白了很多,虽然古文是那样难懂,但是反复读,就能够读出意思,就如课文里写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读完《论语》中的《学而》篇,明白了孔子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

我明白了妈妈让我读这本书的真正意义了,妈妈是让明白在学习中要学会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让我改掉在学习中懒惰、不去思考的坏毛病,我在以后的日子会坚持读书,读好书!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二

    【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三

议论文论证方法:事例论证

事例论证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

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下面这段文字举例,证明观点“举手投足之间”就十分充分:

举手投足是一把尺,它是衡量人的内在含金量的标准。含金量高的人,必然,我敢说必然,是一个伟大的人。屠格涅夫为了施舍路边的乞丐,翻遍了自己的钱包,却找不到一分钱,只得握住乞丐的双手说“我很抱歉,朋友”;雷锋在战友们不在时,把大家的衣服都洗干净晒了;周恩来总理衣容整洁,谈吐大方,岂是朝夕而成的?或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在班里的战友整天只知喝茶打牌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搬运石头,愣是日积月累地修成了一条路……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四

你知道多少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呢?下列这些寓言故事的成语对你有用吗?

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揠苗助长 [yà miáo zhù zhǎng]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叶公好龙 [yè gōng hào lóng]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黔驴技穷 [qián lǘ jì qióng]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庖丁解牛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郑人买履 [zhèng rén mǎi lǚ]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捕风捉影 [bǔ fēng zhuō yǐng]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五

从小看古装剧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听见别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亦或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论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慢慢进入我的世界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内容的,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从小就被耳濡目染,即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论语》带来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也不断滚动,唯一不变的是孔子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注入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因此,可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它的影响力远不止在中国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圣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有众多的孔子学院,人们追求他的聪明智慧,诚孝礼义,而《论语》记录了孔丘言行的一本书,自然是风靡的。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

孔子一生奉行、传扬儒家学说。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由此,《论语》在封建王朝上的地位鲜明的表现出来。的确,《论语》里的伦理道德政治,若是好好钻研,定是增长心胸抱负的,而熟读《论语》,哪怕是乡野妇人,也会有陶冶脾性的作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所以我专门去买这本书。

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年)《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清史稿》有传)《经义考》,纪盷等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新唐书》对他的生卒年并没有明确记载,此由《册府元龟》卷九十七推而估计之)《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师的《疏证》。

不过《论语》里也有些与现代社会观点不相符的言论,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哈哈,孔子也不是十足十的“圣人”古人在封建思想日益催眠下,对女子的偏见,哪怕是圣人也没办法避免。

可是《论语》里的见解,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对我都有一定的影响。它教会我遇事处变不惊,它教会我学习要每日复习,它教会我孝敬师长与父母、尊老爱幼,它更加教会我,和平大气,心胸广阔。

每当读起《论语》,都会在字里行间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对待得与失。

读《论语》,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我如何能不感谢它。

那些透露这诚孝礼义的话语,严苛的教导,如同幼年时心下种下的种子,终于,在日日浇灌的教诲中发芽,长高,长大,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华木成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而且周而复始的生活、工作节奏中,我们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让我来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往往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梦想不在与有多远大,只要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步,跟随自己的内心行走就好。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忙碌的生活节奏下,我们应该在让自己灵魂保持在路上,去思考我们最初的梦想还在不在?

读《论语》我感受到的,是战乱纷争、诸侯并起下一颗平和普华的心;我感受到的,是乡村草堂上的桃李满天下的欣慰成就。孔丘一生收入门下弟子三千人,可他,教化的,又岂止是这三千人!

平生读《论语》值矣!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六

翻开语文书,我们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还有一些故事藏在语文书中,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负荆请罪”中的故事;有的藏在语文书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鞋匠的儿子》前后的故事……

我最喜欢练习三中的《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这篇故事。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岩石长年累月地经受风侵雨蚀,裂开了一道岩缝,一颗草的种子落到了这条岩缝里,岩石对小草说自己太贫瘠了,养不活种子,而种子却对岩石说别担心,我会长的很好的。后来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长出了嫩芽,雨露不断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抱住小草的根,小草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一个诗人看见了这可小草,觉得小草的生命力太顽强了,想要赞美它,而小草很谦虚地对诗人说值得赞美的不是它,应该是阳光、雨露和岩石。

这个故事赞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谦虚的美德。这个故事还告诉我小草的成长首先依靠小草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我们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仅仅是语文书中的一个故事,他给了我启发,相信它也给了你启发,语文书中还有许多故事等我们发现呢!

论语故事文言文【精选7篇】七

汉字,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语言汉字是国家的精髓,有了它,历史才会熠熠生辉。

汉字,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一代代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名族的象征。每当我们写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都会感到汉字的奇妙;每当我们将一个个汉字汇聚成一句话时,都会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动听;每当我想起自己是中国人并说着普通话时,我就会感到骄傲。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背过的一首古诗,名叫《赠汪伦》。那时全班男生都是这么背的:“李白乘舟掉河里……”还有《春晓》,我们是这样背的:“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老师听了,不满地皱起了眉头:“古诗岂是你们想改就改的,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就被玷污了吗?”经过这次教训,几乎没有人再乱背古诗了,也知道语言汉字的博大精深。

有时,同学们还会写错别字,我也不例外,经常把“己”写成“已”,把“了”写成“子”,不光是我,还有许多商店、饭店、鞋店、养生店……都把成语中的字做了改变,卖蚊香的商店,把“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鞋店写的是依依步(不)舍,这些乱改成语的店子,给中国成语增添了一丝幽默,但也抹上了一层“黑色”。

相信大家都看过《汉语桥》这个节目吧!那里面的外国友人说的普通话比有些中国人说得都好。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少先队员,又有什么理由不说好普通话呢?

是啊,语言汉字是国家的精髓,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说好汉语。讲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是一把钥匙,是用来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打开国与国交流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