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字【精选6篇】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百字【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百字【精选6篇】一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三百年过去了,可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漂亮,世界呢?可是大有不同!
我走到们的面前,当我刚要敲门,门就自动开了,真是奇怪。原来门变成了自动门,只要把你的照片放进去,门就会拿相应的照片来比较,如果不对,门就会自动把你赶走。
就连马路也是自动的,如果你还是想以前一样,大步往前走的时候,你就会大摔一跤,因为马路已经变成自动的而且还会360度大旋转,只要说出你要去哪里,马路转一圈你就到了。
三百年后的世界真是神奇。
三百字【精选6篇】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可没这么厉害,整本书能背下来诗的没多少。不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心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不禁感慨:“世界上还有比古诗更好的文学艺术吗?”
蘅芜居士精心选择三百首古诗,这些古诗中有描绘自然景象的;有陈述历史史事的;有直抒诗人胸臆的;还有感叹缠绵感情的……
在书中,我读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震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风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伤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丽;“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万种……
无聊之时拿出来翻一翻,更读出了诗人的感情:李商隐面对夕阳,既留恋又无限惆怅;李白饮酒饮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宋之问已近家乡,但是“情更怯”,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杜甫闻听家乡被解放,更是“喜欲狂”……每一首诗,无论诗风、格律如何,始终是道出诗人朴实的情感,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些古诗多多少少给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好处:比如今个学期语文书上的古诗,仅有一首我没见过,那么其它的也就没那么难背诵;上学期每周的积累古诗省下我上网查的工夫;前几周的手抄报以古诗为主题……
三百字【精选6篇】三
一天,拉拉拉住妹妹去雪山上滑雪。突然,大地震了震,“不好,要雪崩了!”拉拉拉着妹妹的手,撒腿就跑。可是,她们却没能逃脱这场灾难:她们被寒冷的冰雪冻僵了。
一年过去了。
两年过去了。
几百年后,一位叫安达的科学家来到这座雪山,发现了拉拉和妹妹。科学家很惊讶,于是将两个孩子带回了实验室。安达将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一直研究怎样才能将姐妹俩复活。安达使用新发明的技术,几小时后,拉拉和妹妹便神奇地复活了。完全恢复意识后,她们连连向科学家道谢,并向科学家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我们前几天去滑雪,突然发生雪崩,将我们冻僵了。
安达愣了愣,说:“前几天没雪崩啊!”
妹妹傻傻的说:“怎么会?今天应该是2007年1月几日啊?”
安达明白了:“原来事情发生在07年啊,现在已经是2310年了,你们比我大多啦!”
“什么?”拉拉有些不敢相信,“我们过了三百多年,竟然又复活了?哇!妹妹,我们好幸运哦,一场雪崩带我们跨越到几个世纪的世界里,好棒啊!”
科学家安达说:“走,我带你们出去看看现在的世界与你以前生活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吧。”
拉拉和妹妹走出实验室,看见了马路上没有司机都能载人的汽车在行驶着,大街上干净无比,因为地面可自动吸收垃圾,不需要人工清扫。行人走累了,只要插上一种翅膀,就能自由地在空中飞起来。
“哇!现在的科技太先进了,空气还这么清新!”拉拉惊叹道。
安达乐了:“带你们先飞飞看?”
“好呀!好呀!”于是,她们跟着安达象小鸟一样飞在蓝天中。
飞着飞着,拉拉一不小心,撞倒了其他正在飞行的人,只见那人平静的向下坠,拉拉急了,问安达“他会不会摔死呀?”
安达笑了笑说:“被撞倒后的人一定要平静,要放松,这样就会慢慢往下落。如果乱动的话,会使翅膀加重而导致不平衡。如果一时慌乱,也可以启用‘免摔’功能。等调整好后,再重新飞起。”“哦!技术真发达!”妹妹感叹道。
三百字【精选6篇】四
这是一个未来的某一天,夜幕刚刚降临,我们全家在吃晚饭,大家有说有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突然,收音机里传出来一条消息:今晚二十点三十分,杭州将发生8.0级地震。表妹听了,高兴的手舞足蹈,说:“地震,你来吧!我们已不怕你了!”只见妈妈随手按了一下抗震按钮,我们便又若无其事的吃起饭来。原来,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用新型智能化材料制成的,他融入微电子,信息,生物等材料,新能源的高新技术。每家每户都装上了智能控制的设备。他不但能抵抗地震的袭击,还能抗击台风,暴雨,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真正的保护我们人类。
片刻,我家的房子慢慢的离开地面。整个城市的房子都升入了天空。二十点三十分,地震果然来了。只见山摇地动,山呼海啸,但我们在空中,犹如我们在地面上一样悠闲自在。半小时后,地震终于停了。我们的房子才慢慢降落下来。整个城市依然宁静有序,像什么有没发生过一样。
哈哈!智能化房屋真棒!
三百字【精选6篇】五
今天上学时,语文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写作文,不能底于100个字。”小明一听,就写了起来。写完,就开始数,1、2、3……85、86、87、88。咦,怎麽88个字,于是就想了一招,欲知后事如何,切且听下回分解,正好凑够100个字。
三百字【精选6篇】六
1.唱起了对台戏
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厨子要数“柴米尤严”四大勺了,其中一位还获得了“大明食神”的称号。可是,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是“不食四勺,宁饮一汤”,这“一汤”,指的就是京城名店“逸华斋”的老卤汤了。逸华斋在西城,酱肉用的是一锅老卤,据说已有三百余年没熄过火。
逸华斋的这锅老卤汤祖传了三百余年,为了保持卤汤的鲜美滋味,定期要往汤里加上秘制的十八味调料,除了茴香、八角、桂皮、大料、甘草、肉蔻、砂仁、花椒等这些普通调料之外,最让人称奇的一味调料,竟然是一块麦饭石!
据传逸华斋的第一任掌门人孙老爷子,在西阳山下的河岸边,发现了这块重达五十余斤的麦饭石。大块的麦饭石并不少见,稀罕的是,那一天孙老爷子看见的是,这块麦饭石旁,正趴着一条金鳞金甲的巨龙,龙头正耷拉在麦饭石上。孙老爷子乍一看见这条巨龙,差点吓了个半死,他不敢上前,也不敢逃跑,只得小心翼翼地躲在芦苇丛中,守了这条搁浅河滩的巨龙整整三天。渴了,孙老爷子就喝点芦苇荡里的水;饿了,他就嚼点芦苇根,就这样熬了三天。第三天的夜里,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道亮彻天地的火光猛然一闪,那条金龙忽然一声低沉的嘶吼,刹那间便飞上了天空。孙老爷子赶紧冲上前去,捡到了那块麦饭石。为什么要捡这块石头?孙老爷子观察了三天,发现奄奄一息的金龙嘴里不停地淌着黏液,而这些黏液全部浸润到石头里了。那黏液就是龙涎啊,被龙涎浸润的石头还了得吗?
孙老爷子将那块麦饭石搬回了家,第二天,石头干透了,整个村子里的人都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那就是龙涎的香味。
于是,孙老爷子便用这块麦饭石做香料,开始卤制食物,味道绝佳。接着,孙老爷子做起了卤菜生意,由于口味奇绝,被人疯狂追捧,生意越做越大,卤肉店开到了北京,便成了后来的逸华斋。这逸华斋传到孙秉淳手里,已经是第六代了,生意照样红火得不得了。
当时曾经搞了一个大明四大名菜的比赛,逸华斋也受邀参加了这场赛事,他们当时奉上了一道卤羊腿。所有评判人都认为这道卤羊腿味道极美,但是选料出了大问题,肉质又老又柴,所以逸华斋的卤菜仅仅排列于大明四大名菜之末,这让许多人唏嘘不已。事后,坊间流传着一个说法:逸华斋送上的那条卤羊腿,其实并不是真的羊腿,而是一条浸过羊油、又在老卤汤里煮了三天的木头!此事一直未经证实,而逸华斋的生意却越来越好了。
尽管生意火爆,掌柜孙秉淳也有担忧,一是这块龙涎麦饭石总有人觊觎,好在这石头一直放在非常隐秘的地方,不是谁都能拿得走的;二是这块麦饭石随着这么多年配制卤料,已经越来越小,只剩下两三斤的分量了。如果这块石头用完了,那么逸华斋这块金字招牌基本也算倒了。
石头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可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又来了。
这天清晨,逸华斋的掌柜孙秉淳刚刚卸下门板,准备开张,就发现对面一片灯红酒绿,紧接着鞭炮齐鸣,一块硕大的金字招牌被挂在门头上,上面赫然写着:骸骨香。
这名字听起来有些人,待孙秉淳略一缓过神来,在慢慢消散的烟雾里,他发现这家店里摆着几张方桌,几条长凳,后面则是明亮的橱柜,摆着一些颜色鲜亮的熟食,这居然也是一家卤肉店!
逸华斋开业三百年来,遇到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但都败给了逸华斋。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孙秉淳的心里却隐隐有些担忧。
很快,这家骸骨香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实力来。
骸骨香敢叫这么个怪异的名字,自然是有其特别之处,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就是店内大堂的房梁上,高高悬着一具一丈来长的森森白骨。
很快,坊间秘闻又流传开来,据说那是一具幼龙的骨架,而骸骨香的卤肉配料中,居然加入了龙骨的成分!不过,这些都是私下流传的小道消息,但是这消息越是遮遮掩掩,越是神秘莫测,人们的好奇心就越重,紧跟着,骸骨香的生意也开始火爆起来。
孙秉淳听到这消息,吓了一跳,这还得了,他们逸华斋用的是龙涎浸润的石头,而骸骨香直接用龙骨,这层次的差别顿时显露无遗。
更可怕的是,孙秉淳打发小伙计去骸骨香买了些卤菜回来,孙秉淳一尝,顿觉一股凉气从脊梁骨蹿了上来。这味道,和他逸华斋的菜品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吃久了逸华斋那醇厚的卤味,反而觉得这骸骨香的卤肉,醇香中带着一股清新之气,有着田园之风的别致感受。
逸华斋每天的卤肉原本都是限量出售的,经常是一个上午就会被抢购一空,可是自从骸骨香开业以来,逸华斋屡屡到了傍晚才能打烊,甚至有几天卤肉竟然没卖完。
2.这是要赶尽杀绝啊
这天晚上,孙秉淳把两个儿子叫了过来。大儿子孙无勇,二儿子孙无谋,孙秉淳给儿子取了这么两个名字,其实希望他们不争强好胜,也不要精于算计,他们继承这份家业最需要的就是忠厚勤恳,但没料到孙无勇就是喜欢舞刀弄剑,而孙无谋却生性狡黠机灵。
孙秉淳叹了口气,对两个儿子说:“儿啊,祖传那块麦饭石用到今天,已经消耗殆尽。我一直在想对策,没料到不仅无计可施,而且现在又雪上加霜,冒出个骸骨香,这就是个生死存亡的关口,这一切都是老天对我们的考验啊!”
孙无勇有些慌了:“爹,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啊?”
孙秉淳没有回话,站起身,走到东面的墙边,左摸摸、右按按,突然抠起一大块方砖,露出了一个暗格。孙无勇和孙无谋端着灯凑了过去,暗格里有个黄丝锦缎裹着的包裹,还有一个暗红色的木匣子,挂着一把泛绿的铜锁。
孙秉淳小心翼翼地托出那个黄丝锦缎包裹,一层层打开,里面果然就是那块残存的麦饭石,已经只剩下巴掌大小了。孙秉淳将麦饭石举到灯前,斑驳的石头表面,泛着黄褐色的纹理,据说那就是龙涎流淌的痕迹,屋内顿时充满了异香。
这个藏石之地只有孙秉淳知道,这时,他幽幽地说:“这块石头,最多还能使用一月上下了。”
说着,孙秉淳又取出了那个暗红色的木匣子,对着两个儿子说:“你们的爷爷去世前,曾经对我说过,我们逸华斋数百年薪火相传,唯信念不断。这个木匣子里,有本册子,记录了我们逸华斋在三百余年岁月里,遭遇到的各种生死攸关的困难,我们祖辈又是如何化解的。现在,我们也遇到了难关,我们只有成功破解后,才能打开这个匣子,把这次的事写上去。”
孙无勇急了:“爹,说来说去,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孙秉淳摸了摸胡子,沉吟了片刻,说道:“无谋,你回到我们老家西阳山,再去找找这种龙涎麦饭石的踪迹。其实,这些年来,我也回去找过很多次,虽然没有蛛丝马迹,但是祖训说‘信念不断’,我们就不该放弃。”
孙秉淳又转向大儿子:“无勇,你要辛苦些,去查一查这骸骨香的来历。我托人打听过,这骸骨香的掌柜,是沿海一带渔民出身,曾远渡南洋,你就好好查查他那具所谓龙骨的底细。”
两个儿子纷纷点头。
孙秉淳又坐进了太师椅,像是对自己说,又像是对儿子说:“我老胳膊老腿了,走不动了,就留在家里,用我这把老骨头,来对付这个骸骨香。”
两个儿子出发后,孙秉淳发现事态的恶化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原本靠着一些老顾客的支持,逸华斋的生意还能够勉强维持,可是,一个月后,骸骨香突然放了一个大招。
那天早晨,孙秉淳照例起得很早,开始慢条斯理地卸着门板,准备开张。这是他的习惯,一定要亲自动手打开门,为了活动活动筋骨,也为了讨个好彩头。
这时,孙秉淳看见对面的骸骨香铺子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个人精瘦精瘦,留着山羊胡子,两眼炯炯有神,他一屁股坐在骸骨香门口的椅子上,点起一锅烟,一边抽着烟,一边静静地看着孙掌柜卸门板。
逸华斋的小伙计突然跑过来,凑到孙掌柜耳边说:“掌柜的,这就是对面骸骨香的掌柜粟老板,绰号七把叉。”
孙秉淳轻描淡写地扫了一眼“七把叉”,并没有答话。虽说两家门对门做了好几个月的生意,但这是孙秉淳第一次看见骸骨香的老板,这位七把叉平日里极少露面,今天倒也是奇了。
孙秉淳卸完门板,掸了掸衣服下摆上的灰,便头也不回地大步走进了逸华斋的大门。
对面,那位骸骨香的掌柜七把叉,磕了磕烟袋锅,也猛地站起身,转身走进了骸骨香的大门。
这边,伙计已经为孙秉淳沏上一壶浓茶,孙秉淳坐定,掀开壶盖,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叶,还没来得及尝一口,就看见那位七把叉又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支硕大的毛笔,这支毛笔可真是大,就跟一把扫帚似的。接着,几个伙计七手八脚在地上铺了宣纸,摆了砚台,这位七把叉蘸了墨,深吸一口气,双手舞动翻飞,如同游龙走凤,眨眼工夫,几行大字便跃然纸上。
光是挥动这么大的毛笔,就得有一番好功夫,孙秉淳突然对这个七把叉开始刮目相看了,他忍不住站了起来,想看看七把叉写的什么字。这时,骸骨香的几个伙计张罗着,把写了字的纸贴了起来。
一共十九个大字:“明日起,本店卤肉,免费三天,每人一斤,先到先得。”
孙秉淳愣了一下,心里说:这骸骨香生意已经很红火了,为何还要这么做?再一想,孙秉淳猛地一惊,这是要把我逸华斋赶尽杀绝啊!
3.好一个壮士断腕
正如孙秉淳所料,骸骨香免费三天的时间里,门槛都快要被人踏破了。虽说骸骨香供应的是限量的免费卤肉,但是这量也不小,从早到晚,一直都排着长长的队。第一天,孙秉淳还煮了点卤肉,只有几个人上门,买了少许酱牛肉和猪耳朵。第二天,第三天,孙秉淳干脆只煮了几只鹅掌和鸭肫,有零星几个顾客在骸骨香排队等不及了,便来逸华斋买了点肉食带走了。
真正可怕的是第四天,骸骨香虽然不免费了,依旧有人排队等着买卤肉。孙秉淳知道坏事了,那个七把叉坚信吃了他免费卤肉的那些顾客,会乖乖地拿着银子再回来买不免费的卤肉。现在的情形正是如此,大量的回头客光顾了骸骨香的铺子,逸华斋生意愈发冷清了。
逸华斋艰难地撑了三个月,这一天,整整一天,逸华斋没有一个顾客上门,这在逸华斋开门营业的三百年历史里,是从未出现过的。而对门的骸骨香,总是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
孙秉淳的两个儿子,始终没有回音。孙秉淳托人四处打听,竟然没有半点消息,这也让他焦躁不已。
已是深秋时节了,孙秉淳偶感风寒,卧床半个多月。半个多月里,逸华斋一直没有开张,但是那锅老卤汤,依然没有断过火。
半个月后,孙秉淳大病初愈,他走出逸华斋,街景依旧,可他觉得已然物是人非。逸华斋曾经鲜亮的金字招牌,似乎也显得黯淡无光。而对面的骸骨香,生意红火依旧,真是让人称奇不已,真不知道这位七把叉施了什么魔法。
孙秉淳不觉一声长叹,恰在这时,却见对门那位掌柜七把叉也走出门来,他忽然发话了,隔着小街,声音却很洪亮,中气十足,他说道:“孙掌柜,您年岁也不小了,您的店年岁也不小了,何不早日享享清福?这样吧,把您那锅卤汤卖给我,我会高价把您整个店子都盘下来的。”
孙秉淳冷笑了一声,说:“我逸华斋,一锅汤烧了三百年,无数乡亲吃过这锅汤里煮出来的卤肉,怎会卖与你?”说罢,孙秉淳走进铺子,叫来小伙计铺纸磨墨,愤而疾书,很快写就了一则告示。
小伙计张罗着把告示贴了出去,告示很简单,意思却很明白,告示是这样写的:“敬告各位乡邻,逸华斋三百年,承蒙诸位祖辈关照,生意兴旺。今祖传麦饭石即将耗尽,为答谢乡亲,三日后本店重新开张,所有卤肉全部馈赠于人,逸华斋将断火分汤,以飨乡民。”
告示的意思是逸华斋准备把这锅煮了三百年的汤,分给大家!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立刻传遍了大街小巷。虽然逸华斋生意不好,但是这锅几百年的老卤汤,大家都知道还是很珍贵的。做卤肉,尤其要靠老卤汤做引子,才能吊出美妙滋味。
孙秉淳为什么要这么做?孙秉淳想的是,既然他逸华斋无法与骸骨香抗衡,就把自己的老卤汤分给千家万户,或许另有奇人异士,能在他逸华斋老卤汤的基础上,做出更加鲜美绝伦的卤肉来。这样,也算是逸华斋的另一种传承方式了。
孙秉淳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把店里所有人都调动起来,为三天后的断火分汤仪式做准备,因为需要卤制大量的肉食,还要添加许多新的调料,尤其是那块麦饭石。那块麦饭石,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生意清淡,早已经用完了,现在麦饭石的大小,也只够最后一次用量了。
三天后,逸华斋的断火分汤仪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孙秉淳一早就起来,安排伙计们把各种卤好的肉食切好、分装,给排队的顾客们每人分发一份,虽然准备了很多,但是来的人更多,一上午就发完了。
其实,更多人是为了逸华斋的百年老卤汤来的,许多人带着洗净的各种水壶油瓶,静静等候着。
仪式开始了,孙秉淳跪拜在祖宗牌位前,三叩九拜地焚香谢罪,然后孙秉淳站起身,对着伙计们喊道:“断火,把大锅抬出来!”
这时,突然有个声音喊道:“爹,不能断火!”
4.两个儿子的不同选择
紧接着,一个人影从人群中冲出来,跌跌撞撞的,摔倒在逸华斋的堂前,这人就是孙秉淳的小儿子孙无谋。
孙秉淳看见儿子,又惊又喜,还没来得及搀起儿子,一个胖女人突然跳了出来,吼道:“孙掌柜,你儿子欠了我们翠脂楼五百二十两银子了,今天必须结清!”
这个胖女人很多人都认识,是京城有名的青楼翠脂楼的老鸨,这孙无谋不是去老家西阳山找龙涎麦饭石了吗?怎么会欠了青楼的一屁股债?
孙秉淳怒目转向孙无谋,孙无谋立刻带着哭腔喊道:“爹,我到老家,找了好久,都没找到麦饭石,心里愧疚,不敢来见你,所以就在翠脂楼住了几天……”
孙秉淳心里明白,欠了五百多两银子,这小子肯定住了不短的时间。不过,当着这么多人,也不好发作,他便安排人付了钱给老鸨,打发人家走了。
孙无谋突然来劲了,又喊道:“爹,你别分汤了,我告诉你,对面那个骸骨香马上干不下去了。”
此言一出,人群立刻骚动起来,孙秉淳也是满心疑惑,还没顾上问话,忽然听到外边一阵喧哗之声。
人们纷纷探头去看,只见一队官兵从街口横冲直撞地过来,直接闯进了对面骸骨香的大门,一会儿便把骸骨香的掌柜七把叉绑了出来,还带走了那具吊在房梁上的龙骨和几个伙计,又封了店铺的大门。
众人惊愕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孙秉淳指着儿子孙无谋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孙无谋面上带着一丝坏笑,说:“爹,你别说,我在翠脂楼住着,也不是毫无用处,我的相好凝翠,认识个宫里人,我让她传个话,说骸骨香用龙骨做菜,冒犯龙威,伤害龙脉,他们自然就要被查封了。”
孙秉淳气得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将孙无谋扇得打了个滚,孙无谋又哭了:“爹,你干吗打我?要不是我托凝翠打点,才不会有人帮我们家呢!”
孙秉淳又踹了孙无谋两脚,孙无谋吓得赶紧躲到里屋了。
孙秉淳扫了一眼蠢蠢欲动的人群,大伙儿都等着看他怎么收场呢,孙秉淳一拱手,对着大伙儿说道:“我孙某人,言必信,行必果,伙计们,断火分汤!”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孙秉淳指挥着小伙计将那锅煮了三百年的汤,熄了火,抬出来,一勺又一勺,分给了在场的人。
有人劝道:“孙掌柜,现在骸骨香已经关门了,大伙儿还想吃美味的卤肉呢,您把卤汤给分了,我们以后吃啥啊?”
孙秉淳摆摆手,摇摇头,一句话也不说。
骸骨香的被封和逸华斋的分汤,一时间,成了大街小巷的热议话题。原本红火的两家卤肉店都关了门,原本热闹的街道也变得冷清起来。
几天后,骸骨香掌柜七把叉的案子开始审理了。眼下正是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刻,原本这点小事是没人在意的,但经过孙无谋的打点,食用龙骨一事立刻变得严重起来。
七把叉一直坚称自己的那具骨架不是龙骨,而他们骸骨香也一直未曾宣扬他们使用龙骨熬制卤肉,但此时正值多事之秋,这个案子又如此敏感,顺天府草草将骸骨香一众人等定了罪,等待开刀问斩。
倒是京城百姓们不乐意了,许多人都被骸骨香的卤肉把馋虫勾起来了,这一下问斩不要紧,可是斩断了他们享用美食的念想,于是,斩首那一天,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纷纷上街,依依不舍地为七把叉掌柜送行。
这边囚车正在游街,忽然迎面来了一队人,还赶着一辆牛车,车上一具棺椁,说是丧事吧,又没有披麻戴孝,煞是奇怪。
孙秉淳也在围观人群中,他因为小儿子孙无谋告发骸骨香一事,万分气恼,心生愧疚,便也赶来为七把叉送行。孙秉淳立刻认出来了,对面来的几个人中,赫然就有他的大儿子孙无勇,他又惊又喜,正想迎上去,这边的官兵已经将孙无勇一行人拦下,赶到了一边。
孙无勇很快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眼见得囚车就要过去了,孙无勇突然大喊道:“你们冤枉他了,他们骸骨香用的不是龙骨,是个巨蜥的骨头。”
监斩官忽然勒住马,喝了一句:“这是要案,你不要胡说,否则的话拿你一起治罪!”
孙无勇冲过去吼道:“我没有胡说,这种巨蜥我还抓了一只回来,不信,你们看!”
说话间,孙无勇的几个侍从便掀开了那具棺材,里面竟然趴着一只巨大的怪物,这只怪物,面目狰狞,可能是路途劳顿,有些蔫头耷脑的,看起来和骸骨香的那具骨架轮廓十分相似。
孙无勇对着大家说:“这些日子,我远渡南洋,多处寻访,终于发现骸骨香店内所悬挂的骨架,正是这种巨蜥的遗骸。怕诸位不信,我特意捉了一只幼小的巨蜥,费尽千辛万苦才带了回来。我原本只是想,大家不要迷信所谓的龙骨而去买卤肉,但是,这位七把叉掌柜,不应该因为一具巨蜥的骨架,而丢了性命呀!”
突然,有人喊道:“哥,你傻不傻,这个骸骨香害得咱们逸华斋都关张了,你何必救他们!”
这人正是孙无谋,孙秉淳也挤了过来,对着孙无谋又是一个巴掌:“你这个逆子,还不给我滚回去!”
孙无勇所说的一切,引起了监斩官的重视,龙骨案被发回重审,这个案子成了一场闹剧。数日后,孙无勇带回来的巨蜥被京城郑屠夫斩杀,剔除蜥肉后,剖得骨架一具,与骸骨香那具骨架做了比对,倒是相差无几,这证实了孙无勇所说不差。最后,骸骨香的七把叉掌柜和店里伙计,都从大牢里被放了出来。
骸骨香重新开张,而逸华斋的百年老卤汤已然不在了,虽然骸骨香失去了龙骨的光环,但是少了逸华斋这个对手,便让骸骨香独树一帜、如鱼得水。
孙秉淳倒是丝毫没有怪罪孙无勇的意思,他觉得儿子做得很对,只是逸华斋毁在他的手里,一直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抱病而终。
老爷子走后,孙无谋和孙无勇分了家产。孙无谋整日沉迷青楼,很快便挥霍一空,他无脸再见大哥,竟然拜在骸骨香七把叉的门下。逸华斋断火分汤,很多人分到的卤汤竟被骸骨香私下买了去,七把叉想采两家之长,便收了孙无谋,利用逸华斋家传手艺,调两种卤汤入味,让卤肉滋味更加醇厚可口、回味悠长,于是骸骨香每日顾客盈门,赚得盆满钵满。
让人想不到的是,孙无勇竟然拜在京城名医李归海门下,人们猜想,看来卤肉馆开不下去了,莫非他想开医馆?
几个月后的一天,逸华斋突然又开张了……
5.走一条薪火相传的新路
这一天,鞭炮齐鸣,孙无勇重新挂上了逸华斋的招牌,店里的格局也有了很大变化:前厅里摆着一个卤制食物的大锅,一张摆满了各种调料和药材的长条桌,孙无勇便在众目睽睽之下配制卤汤,除了茴香、八角、桂皮、花椒这些普通调料之外,孙无勇还加入了十三味药材,不仅使得口感更加独特,也融入了养生之道。
许多人还是对逸华斋有些惦念的,店门口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人。
对门骸骨香掌柜七把叉也来了,为了报答孙无勇的救命之恩,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厚礼,只见他手一挥,一个伙计便呈上来一碗稠厚的汤,七把叉笑道:“孙老弟,当年你爹断火分汤,许多人分到的汤都被我又买来了。既然老弟你还要做这个卤肉,我就送你一碗你们祖传三百多年的老卤汤,给你增添些许滋味吧!”
看得出来,这个七把叉虽然是来送礼的,却有些得意和轻蔑,老掌柜孙秉淳守着一锅煮了三百多年的老卤汤也没斗过他,他又何尝畏惧孙无勇这后生之辈呢!
孙无勇接过那碗汤,放在鼻子底下闻了一下,口中说道:“确实是我们家祖传老卤汤的滋味,粟掌柜有心了,一直坐火,保存得很好,谢过!”
说着,孙无勇一躬身,竟然将那碗汤倒在地上。几只猫狗,立刻蹿了过来,舔舐着地上美味的卤汤。
众人惊愕之间,孙无勇从怀里掏出了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大声说道:“我们孙家逸华斋,祖传了三件宝物,一锅老卤汤、一块麦饭石,还有就是这本小册子,这本册子记录了我们逸华斋遭遇的风风雨雨。祖训有云,逸华斋这本册子,只有遇到重大变故并成功化解后,方可打开册子一读,并记录破解之术。否则,子孙后代皆不可翻阅,就连家父也未曾读过。逸华斋历代只有四位掌柜看过这本册子,当然,我就是第四位看过册子的掌柜。我在重开逸华斋的时候,打开了这本册子,现在,这册子里的内容我可以跟各位略述一二。”
“八十九年前,我们的老卤汤里不慎落入了一只老鼠,当时的孙家掌柜,重新熬制了一锅卤汤,又将此事记录下来,他是第三位看过册子的掌柜。”此言一出,众人都惊诧不已,原来逸华斋这锅汤根本就没三百年那么久。
孙无勇继续说道:“一百二十五年前,我们家的龙涎麦饭石就耗尽了,后来流传下来的麦饭石,都不是真正的龙涎麦饭石,而是当时的掌柜从我们老家西阳山偷偷运回来的麦饭石,再加上香料泡制而成,这位掌柜是第二位看过册子的人。”
大家更是惊愕,开始议论纷纷。
孙无勇接下来说的更让人惊异:三百多年前,孙老爷子趴在河滩上三日捧得麦饭石的传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孙老爷子擅于卤制菜肴,他发现麦饭石有着养身保健的功效,便尝试着烹制卤菜时加入麦饭石。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石头,他便开玩笑编了那么一个故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便传开了,孙老爷子借着这么个传说,把卤肉店生意越做越大。孙老爷子知道麦饭石总会有用完的一天,便写下了这本小册子。他对龙涎麦饭石一事总是略有愧意,所以,传下祖训,坚称只有破解难关,才能打开册子。他希望传承的是信念,而不是继续炮制龙涎的传说,至于子孙如何领悟和化解,一切都是天意了。
孙无勇叹道:“我们祖辈薪火相传,传递的其实是一份坚持的信念,所谓龙涎,还有骸骨香的龙骨,都是个噱头而已。所以,今天开始,我要重振逸华斋的旗号,不再依赖祖传老卤汤,也不再依赖龙涎的传说,我要靠真材实料、真才实学,为各位乡亲做好吃的食物。我在恩师李归海门下,潜心学习了食材和药材相得益彰的道理,要给大家奉献最健康、最美味的卤肉。”
七把叉发话了:“既然孙掌柜有此雄心壮志,好得很,我们哥俩再一决高下!”说罢,七把叉转身便走。
孙无勇忽然喊道:“粟掌柜留步!”
七把叉转过身来,狐疑地看着孙无勇。
孙无勇一指地上,喝道:“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刚才在地上舔舐卤汤的猫狗突然都倒地不起,痛苦地嚎叫着。七把叉大惊失色:“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我是为了报答当初你的救命之恩,好心好意给你送汤来的。”
“粟掌柜,去年你因龙骨一案被押赴刑场,我之所以会救你,只因你这龙骨之罪实属冤枉,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含冤去死,这是我的为人之本。”说到这儿,孙无勇话锋一转,“但如今,你心生恶念,见我重开逸华斋,便要加害于我,甚至置乡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今天,诸位乡亲作证,我一定要将你绳之以法。”
说话间,那几只猫狗停止了抽搐和呻吟,已经没了动静,死了。
这一下可好了,刚才大家都是亲眼看着七把叉端着汤交给孙无勇的,下毒的事实确凿明了,于是,一行人上去,擒住了七把叉,扭送去了官府。
七把叉二进宫,显然这次没那么好翻案了,一众百姓都是人证,可谓铁证如山。
又是几个月后,七把叉的案子审结完毕,七把叉被发配边疆,一路风餐露宿,后来客死他乡。而骸骨香因为掌柜的被抓,无人会配制神秘卤料,也很快关张大吉了。
逸华斋趁此良机,用新鲜绝妙的滋味,又借着健康养生的旗号,招揽了很多顾客,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红火。
这一年清明,孙无勇照例去给父亲孙秉淳扫墓。烟火缭绕之中,孙无勇不觉又生出许多感慨,他对着墓碑叹道:“爹啊,虽然咱们逸华斋的牌子又竖起来了,可是无谋却始终没有消息,想这一年来,骸骨香倒了,咱们家也是七零八落了,我都不明白怎么成了这个局面……”
说到这里,孙无勇又是一阵长吁短叹,突然,他猛地发现墓碑旁边的石块有翻动的痕迹,赶紧揭起石块一看,下面压着一封信。
这封信居然是弟弟孙无谋写的,里面罗列了七把叉配制卤料的一些独门配方,包含了几味特别的南洋香料,这就是骸骨香的秘密所在。原来,孙无谋并非去骸骨香混口饭吃,而是想去套取秘方。
不过,孙无勇并不关心骸骨香的秘方,让他震惊的是孙无谋说的另一件事:七把叉在逸华斋重新开业前,向孙无谋透露了赠汤的意图,孙无谋便找准时机在汤里下了毒。他知道哥哥在接过这碗汤后一定会很慎重,哥哥在李归海门下学习医术,见惯各种药材,那碗卤汤里添加了砒霜,孙无勇一嗅便知,自然会立刻倒掉。这点,孙无谋想得到,他还特意赶了几只猫狗过去,为当场事发做了充分准备,以此栽赃、陷害七把叉。
孙无谋在信里说,自己愧对逸华斋列祖列宗,不能光明正大地光复逸华斋百年招牌,只能做一点卑劣之事。此后,他将浪迹江湖,不再愧称孙家后代。
孙无勇举着信,往四野里打量,他知道孙无谋就在附近,他喊了很久,孙无谋都未露面,孙无勇知道,这个弟弟不会再回来了。
此后,孙无勇情绪一直很低落,虽然逸华斋生意依旧红火,但孙无勇总是感觉在这场与骸骨香的争斗中,失去了太多东西。
不久后,李自成率兵破了京城,逸华斋也在兵荒马乱中,渐渐消失了。
孙无勇去哪里了?原来,孙无勇对七把叉心怀愧疚、日夜难安,又见战乱不断、百姓涂炭,深感经商无益,便关了逸华斋,利用在李归海门下所学的医术,做了一名云游的大夫,救助穷苦百姓。同时,他仍然不忘研究食材与药材相容相依的原理,调配了许多养生名菜,尤其是配制了一道养生酒的秘方。后来,这秘方传给了孙无勇的后人,被贡奉宫廷后,一直不能外传。直到八国联军进京,一个太监逃出宫廷,带出了这个秘方,此方才重新流入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