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话题作文 > 节日作文 > 清明节 >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

小编: 七号同学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得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一

秋的脚步和春一样,也是无声无息的,她悄悄来到我们身边,没有给你任何的暗示.

一个人漫步在校园的道路上,一阵凉风吹过,夹杂着花草的味道,是甜的,哦,不,是香的。偶然抬起头,发现树上的叶子黄了,水柳随着风儿在舞蹈。 半空中的飞叶很美,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诗人为它陶醉,我亦为它所倾倒。我不是诗人,没有诗人的词赋。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当风儿把树叶吹落地上时,不免产生一种悲哀感。漫天飞舞的树叶总有落的一刻,那一刻,便是它们生命的尽头,再也无人问津。也许,只有环卫工人,把它们扫成一团,待它们去向另一个世界。也许,它们将永远深埋在土里,化为灰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就和这落了地的树叶一样平凡。。。。。。

夜晚,一个人躺在楼顶上,看漫天的星星。它们,也是那么平凡。一闪一闪的,虽平凡,但它们总有自己的光芒。虽渺小,但总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吧。我爱这星空,那么干净,那么纯洁,就和我们的心灵一样。时间一分一秒的飞奔着,秋的气息浓了,雨,霹雳啪啦的下着,早晨,躲在被窝里,温暖,舒适,柔软的大床给了我心灵上的安慰。起床后,去学校。 打着伞,在雨中匆匆而过。不过微微细雨时,我没有打伞的习惯。雨中漫步很浪漫,真的是一种享受。 天气放晴了,又上了楼仰望秋天的星空,还是那么明亮。

秋,也许只有"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对她最美的赞颂。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作品内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鸣蝉:蝉叫声。

⑸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⑹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诗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惊鹊、鸣蝉、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更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文章推荐阅读★★★★★: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教学分析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重难点

3、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过程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解读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ppt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

7、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讲稿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想内容

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三

翻开诗集,我在里面寻找秋的影子,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夕阳夕下的时候,落日的余辉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宁静,张开双臂,吸一口秋天的气息,凉凉的,很舒畅,使人忘却了夏的炎热。坐在树下,任凭秋风吹拂过脸颊,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银杏树,叶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带来秋天的凉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枫树便在眼前,叶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枚枚邮票,一枚枚给大家送来秋的信息的邮票。

刷刷——刷,秋风吹着枯黄枯黄的树叶,把叶子吹得满天飞舞,它们落到地面上,埋进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顶上……看到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风也蛮调皮的嘛!

抬起头望着被秋风刷洗过的蓝天,一只只张翅飞翔的秋雁鸣叫着飞往南方,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便浮现在脑海中,秋天的风多么善良,她告诉秋雁“秋天到了——秋天到了!”还亲自送它飞向南方,让它在残酷的严冬前逃过冬的扼杀。

秋,一个金黄的季节,但我却把“秋”认为是她的名字,“秋”她是一个小孩,一个淘气而又善良的小孩,她驱走夏,让人们脱离夏的煎熬;她埋葬落叶,让土地肥沃,让生命得到滋润;她送走雁,让它逃离冬的魔掌。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四

长相思,意相守。

思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词句,仅仅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那种漂泊异乡,独自一人的孤独寂寞,便萦绕我心。

古代的文人墨客,钟情于将自身的所思所想,融汇于短小的诗词之中。羁旅之情,悲秋之恨,便是马致远的相思。望月伤怀,伤感不由自地地涌现出来。

古代诗人喜月,喜念故,易遐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离开家人之后,漫漫长夜,却久久不能入睡,虽同故乡共享一轮明月,但心中的思念如那汪汪潮水,泛着层层涟漪。月亮,是其相思之物,其中延续的,便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谈起月亮,杜甫的《月夜思乡》便称得上是佳作了。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在星星稀少月亮冰冷下,独自一人,萧瑟悲歌,此情此景,怎得乡愁二字了得。这,便是相思,绵延细长,情深意切。

怀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段感人至深的名篇,出自于苏轼缅怀妻子的十年生死分别。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当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那不经岁月雕琢的爱,如甜蜜爱恋时光般璀璨。他怀念着曾经的相识,相知,相惜,那个叫王弗的女子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她的离去,无疑给苏轼带来了最为沉重的打击,他们或许能在梦中相逢,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却大得令人心酸。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虽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但纵使相逢,苦不堪言。徒添悲伤。便罢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古诗中的相思,是苏轼的相思,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丝相惜,一缕相识。古诗中的相思勾起了许许多多的人的共鸣,这些情感自然细腻,自然简单。

无谓思乡,无谓怀人。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五

秋,一个安静的季节,透露着些许伤感和神秘。它的美是成熟的,不同于春的妩媚、夏的火热、冬的含蓄。已逝去十三个流年,我却依然深爱着秋。

当天还未明,我已从家中走出,准备欣赏这难得的瞬间美---秋的寂静。秋的清晨总是雾蒙蒙的,让人宛若置身于飘渺的仙境。十字街口,永夜般氤氲着清晨的空气。漫步在人行路上,等待着地平线上绽放第一束阳光。没有一丝声响,只有对面楼房射来的几道昏暗的灯光,我尽量放轻放缓着脚步,实在不忍心打破这般的寂静。我设想着下一刻将迎来黎明的模样,便驻足。终于,太阳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唤醒了还在沉睡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都在这一刻改变。阳光何时这般耀眼?刹那间,周身的血液一时间涌入心房,一边呼吸,一边让它们获得灼热的温度。风依旧冷冷地吹,只有那满腔沸腾的血液在心间奔涌……

我闭上了眼,仔细倾听着这一刻微妙的变化。花开有时,叶落无声。却在这时,我听到了叶落的声音,轻柔的飘落,又重重的摔在地面,似击鼓般沉重。我不满足于聆听,便睁开了双眼,但是我却后悔了。我亲眼见证了这悲惨的一幕----几片叶子又飘飘落下,落到树的底部。我顿时感悟,人生亦是如此,坚强的生命,陨落之时,带不去荣华富贵,带不去欢乐忧愁,却可留下些被人颂扬的东西,更应时刻记得来回报曾经对你有恩的人。

叶落归根,是树木对大地的感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对生命的一个完整诠释。

我突然向回家的路走去,愈渐愈快,我知道应该把握住人生,抓住飞逝的时光,为自己的人生留下少许的遗憾,来为世界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转身回视,秋风乍起,白云纷飞;草木黄落,大雁南归;送爽之时,万物归仓。世界安静如初,所有的所有只在地面投下几道斑驳的影子。我凝视着那一道道影子,有了更深的思考。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六

我喜欢《清明》这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朝杜牧写的。

因为学习《清明》这首古诗,我向父母了解清明节民间风俗习惯,明白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缝清明节,都会用扫墓来怀念先人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这首古诗的大致意思是:“清明节前后,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心中十分烦闷,像丢了魂似的。有人向放牛的儿童打听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着远处那杏花盛开的小村庄。”伴随着浓厚的春意,怀着思念先人的断肠之时,让我们用真情去感受“清风明月本无价,天地山水皆有情。”的真谛。《清明》这首优美的古代诗歌,让我了解了传统节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我学习它以后,更加体会到孝敬长辈的重要性;明白每一刻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使我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我的祖国。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七

翻开诗集,我在里面寻找秋的影子,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夕阳夕下的时候,落日的余辉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宁静,张开双臂,吸一口秋天的气息,凉凉的,很舒畅,使人忘却了夏的炎热。坐在树下,任凭秋风吹拂过脸颊,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银杏树,叶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带来秋天的凉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枫树便在眼前,叶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枚枚邮票,一枚枚给大家送来秋的信息的邮票。

刷刷——刷,秋风吹着枯黄枯黄的树叶,把叶子吹得满天飞舞,它们落到地面上,埋进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顶上……看到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风也蛮调皮的嘛!

抬起头望着被秋风刷洗过的蓝天,一只只张翅飞翔的秋雁鸣叫着飞往南方,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便浮现在脑海中,秋天的风多么善良,她告诉秋雁“秋天到了——秋天到了!”还亲自送它飞向南方,让它在残酷的严冬前逃过冬的扼杀。

秋,一个金黄的季节,但我却把“秋”认为是她的名字,“秋”她是一个小孩,一个淘气而又善良的小孩,她驱走夏,让人们脱离夏的煎熬;她埋葬落叶,让土地肥沃,让生命得到滋润;她送走雁,让它逃离冬的魔掌。

秋思唐张籍这首古诗的意思【范文8篇】八

描写思乡的古诗语句

故乡,多少个夜里我面向西躺在床上,仰望夜空,思念向故乡生长,遥想每一颗繁星上都藏有一个笑脸,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下面是关于描写思乡的古诗语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乡思

宋代: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赏析

独自一人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的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便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边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这首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