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议论文 >

我的家乡变化作文【精选3篇】

小编: 北巷以北

我的家乡变化作文【精选3篇】一

  那里傍着小山,种满了树;那里是鸟儿们栖息的宝地,是我们茁壮成长的沃土;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那里——我美丽的家乡——桂平市石龙镇福平村。

  不需要任何的点缀,一直以来,它绿得那样单纯,那样可爱。那片绿,便是那各种各样的果树了。芭蕉树那是多得不用说了,还有荔枝树、龙眼树、柿子树……不论是哪个季节,乡里人总少不了果子吃。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小动物们都不请自来了,它们比我们更早尝到了美味的果子。看到

  那一个个已经熟透了的果子,有哪个人禁得住不咽口水呢?望着这一片丰收的果林,我不禁在心中自叹:这美好的家乡风景,如果能一直保持着就好了。你看,那一间间瓦房错落在这片果林里,只露着屋顶,在与树的相互衬映下,显得那样宁静、祥和。多么美丽的一幅家乡风景画,叫人如何不由衷地赞叹!

  家乡的空气自然是很清新的,偶尔还带着点淡淡的花香。鸟儿们清脆的歌声,唤起了沉睡中的人儿。当第一缕阳光斜射下来的时候,所有的鸟儿开始雀跃了。鱼儿们也奈不住了,它们成群的在水里嬉戏。那水是那样的清澈,使得水底与空气似乎只隔着一层无色透明的玻璃。

  世界一直在变,我的家乡也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着。

  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棵棵树被摧残倒下,嘈杂的声音吞没了往日的欢叫声,鸟儿们居无定所,那小鱼儿呢?再也看不到它们嬉戏的身影了……一切都改变了,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经成了过去的风景。我的家乡,已渐渐失去了美丽。

  如今,家乡已经没有了往日宁静与祥和的景象,它显得一片狼藉。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只有一些失去了同伴的孤独的果树,仍然屹立在那儿,它们身上挂满了伤痕,奄奄一息。鸟儿们也飞走了,去寻找一个更舒适而又宁静的栖息地。建筑楼房时的嘈杂声在家乡的上空久久回荡……

  没有了那些可爱的鸟儿们,那里静得沉闷。没有了丰收的喜悦,果树上挂满了伤痕,奄奄一息。在各条小路上,看到的满是垃圾。风一吹来,那垃圾就漫天飞舞,仿佛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那条清澈的小河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条满是垃圾的脏水沟。那水是那么浑浊,那么黑,散发着让人作呕的气味,再也看不到那些鱼儿了……

  依然傍着小山,却没有了树;那里已不再是鸟儿们的栖息地,也不再是那肥沃的土地,那美丽的家乡真的消失了吗?

我的家乡变化作文【精选3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您且看家乡人民的交通工具车的变迁,就见证了家乡的发展。

  听妈妈说,外公年轻的时候,家里能有一辆自相车那已经是很富裕的人了。在外公结婚的时候,那是20世纪70年代,家里终于凑够钱给外公买了一辆永久牌28寸加重自行车。我在照片上见过那辆自行车,那是一辆很大很笨重的车子,上面还有一根横梁。妈妈说在她上初一时,由于个子太矮,自行车太大,她只能蹬三叉骑这辆自行车,特别难骑而且也很吃力。

  在妈妈上高三时,那是20世纪90年代,外公给妈妈买了一辆凤凰牌26寸轻便自行车。每周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回家的妈妈,骑上这辆自行车只需要半个小时,让还在步行的同学好生羡慕。

  妈妈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单位离家很远,20xx年妈妈给自己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以前每周只回一次家的妈妈,骑上它可以天天回家了。

  20xx年,爸爸花了8000多元买了一辆豪华款雅马哈摩托车。周末,爸爸驮上我和妈妈一起去附近游玩,摩托车给我们的外出带来了更大的方便。20xx年又兴起了电动车,由于电动车开销少,轻便易操作,妈妈又换成了两轮电动车。

  20xx年,我要上幼儿园了,接送我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身上。爷爷也赶起了时髦,买了一辆全封闭式三轮车。每天上下学我坐在里面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感觉比爸爸的摩托车舒服多了。

  20xx年,妈妈要到离县城25公里以外的乡村去支教,坐班车很麻烦,还不能直接到达学校。为了方便妈妈上班,我们家买了一台自动挡小汽车。节假日,我们一家开着车自驾游,小汽车让我们走得更远,见识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开拓了视野。

  爷爷总是赞不绝口:“还是现在生活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经济腾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比起我们那个年代,可真是天壤之别呀!”爸爸说:“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看这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轿车。还有火车从慢到快、高铁从无到有,都在见证着家乡发展的辉煌成就。”

  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的家乡变化作文【精选3篇】三

  在记忆中,我永远忘不了村头那口老水井。因为它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

  听奶奶讲:30年前,在我们村北头那口老水井,用她略微咸咸的井水滋润哺育了一辈辈人,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水桶来到井台边,在水桶上系上根绳子,放到井中左右摆动几下后汲水,再费力地把水桶从水井中提上来,然后挑着弯成弓形的扁担挑回到家里倒入水缸。我家距离水井有一里多路,往往一缸水打满了,大人们都要来回挑四、五趟。

  到了冬天,由于打水的人多,人们又不注意,打水时洒出的水在井台的周围厚厚地结了一层冰。一次,母亲去井台边打水,脚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下,结果,不但把水桶掉到了井中,腿也摔肿了,最后,母亲把水桶捞出来,忍着痛一瘸一拐地挑了半桶水回家,才4岁的大姐心疼地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去挑水。这是老水井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里打了水井,安上了“磕头机”,这虽然是一种机械式的汲水工具,但比起到井台打水吃的方式还是省时、省劲儿多了,自此,村子里的露天老井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光脚步到了90年代,这时,乡亲的吃水方式也由用“压水机”,变成了用电机和水泵汲水,只要合上电闸开关,人们便能毫不费劲地吃上水,但是,人们吃的仍然是略带咸味的地下水。

  近两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上级政府把村村通自来水工作放到了重要日程,村里的乡亲们已把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厨房、卫生间,吃着放心,用着方便。村里通上自来水那天,已有80多岁高龄的奶奶,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个儿咱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

  水井的变迁,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群众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从这里人们不难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村中的老水井早已不复存在了,机械式的“磕头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们的故事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哦,家乡的老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