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营销策划方案作业【精选3篇】
茅台营销策划方案作业【精选3篇】一
茅台“八大营销”读后感之事件营销和服务营销
“八个营销”是茅台公司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创造的“赢销”谋略。涵盖了当今企业营销的主要相关方面,“八大营销”是指:事件营销,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网络营销,感情营销,诚信营销,个性营销。就其中的事件营销和服务营销说说自己的体会
首先说说“事件营销”,现在的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制造话题的时代,所以才会衍生出像“芙蓉姐姐”那样的网络红人,所以,在恰当的时候制造一个轰动的事件,对品牌来说,都能起到非常大的宣传效果,茅台酒能够获得巴拿马大奖,就是因为那个不经意的打破酒瓶让满屋飘香,最终拿到大奖,这个“不经意打破酒瓶”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记得以前有一个啤酒经销商为了宣传他的啤酒,特意留意了网络上人气很高的几个写酒评的博主,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快递了几箱啤酒给他们,当时收到酒的人,都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该啤酒不知名,且事先此啤酒商没有和他们打过任何招呼,博主门就如收到一个惊喜,免费有人送酒给他们喝,刚开始还以为是快递员送错了,最后很多人把此啤酒拍了照片发到网上,还为此啤酒写了一篇酒品文章,从而引来很多人的围观,转发,此啤酒即刻从不知名到从人皆知。
“服务营销”,国酒茅台,这个高贵的称呼,使茅台好似皇帝一样高高在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为所欲为。正是“高高在上”,让茅台对产品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追求。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众多白酒品牌,例如五粮液,剑南春等都在虎视眈眈茅台的位置,如何保住“皇帝”这个宝座,“服务营销”被茅台人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茅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有这么一个颇具特色的要求:做到“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六心”(贴心、精心、细心、关心、耐心、热心),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服务营销”也是我最认同的,当今社会,不像旧社会,缺产品,现在产品满大街都是,所以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多,宾至如归的服务可以赢得更多客户的亲睐。“服务营销”和“感情营销”由于两兄弟,服务做好,感情自然的就会好,现在很多人买东西不图产品好坏,图的就是买个舒心,心情舒服了,价格在高也不是问题,为什么宝马,奔驰就那么贵,服务好占了价格的一部分,以前就听说有一客户买了一部顶级的宝马车,一天行驶在沙漠中,突然抛锚了,打电话求助宝马,宝马立即出动飞机派遣维修人员过去现场抢修,换成其他的10几万的本田,丰田,想都不用想会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就算宝马价格在贵,它贵在服务上,那也是非常值得的!
茅台营销策划方案作业【精选3篇】二
茅台文化与品牌营销
贵州茅台享誉四海,从历史渊源来看可以说是我国的“国酒”。茅台酒是以它的产地命名的,它产于贵州省西南部仁怀市西13公里处的茅台镇,该镇因而也被称为“国酒之都”。品牌营销九维战略创始人葛闻华跟大家分享:
茅台酒的魅力是无以伦比的,在众多的名洒中稳居首位。茅台酒被视为酒中珍品,国之瑰宝。茅台酒为典型的酱香型白酒,酒度达53度,产于贵州仁怀县茅台镇。用当地优质高梁为原料,高山深涧的井水为酿造水操工艺独特,酒色纯净透明,入口香馥郁,味感醇厚,余香绵绵,黔省称第一,神州占榜首。
茅台集团以人本为文化的根本引线,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和建设出具有本行业特色的独具个性的酒类企业文化。
在白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过程中,在白酒消费日益个性化、情感化的时代,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重要。
值此,茅台集团率先在全国白酒市场提出“文化酒”的概念。不仅使茅台酒以文化酒定位而成为中国酒林至尊奠定了坚实的品牌基础,也让“文化酒”的概念纵横中国白酒市场。茅台酒被誉为中国文化酒的杰出代表和文化酒的鼻祖,由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消费时尚赋予它的国酒文化。从庆功酒、国礼酒到历代国家领导人均以茅台酒作国宴酒和国礼酒赠送外国友人。
茅台集团掀起建设以“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为企业精神和充分张扬“品质、环境、工艺、品牌、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高潮。“爱我茅台,为国争光”集中反映了茅台人的企业和民族主人翁意识,彰显茅台人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与民族责任气节。
文化与品牌营销之风生水起——
茅台集团在开展营销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茅台的文化底蕴和品牌优势,实现文化与品牌营销并举的和谐效应。
健康文化,导入品牌诉求,展示国人追求——
茅台酒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茅台酒质量与其产地密切相关,这是茅台酒不可克隆的主要原因,也是茅台酒区别于中国其他白酒的关键之一。
茅台酒产地茅台镇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地理地貌独特,地域海拔高度420-550m,地理位置在东经105°,北纬27°附近,为河谷地带;地层由沉积岩组成,属下第三系,为紫红色砾岩、细砂岩夹红色含砾土岩。茅台地区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1088mm左右。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茅台镇独特的地理地貌、优良的水质、特殊的土壤及亚热带气候是茅台酒酿造的天然屏障,一定程度上也可说茅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之杰作。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全国有关专家曾用茅台酒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进行异地生产,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克隆,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我国白酒首个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基于茅台酒的独特生产地理自然环境,茅台集团率先在全国白酒业中提出“健康文化酒”的概念,并完成茅台酒的文化角度定位,对把握健康文化酒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游刃有余,充分融入健康文化理念,喊出人们的健康追求。“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品牌广告诉求深入人心,唱出自然、健康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茅台酒文化营销理念。
礼仪文化,融合品牌诉求,彰显华夏风范——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古往今来,中国名优传统白酒作为社会交换的一种“形态”,渗透着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与韵味。
茅台人以“迎宾酒”来作为这款茅台系列产品的名称标识,意在传承历史久远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敬重友情”的人文意识,营造“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和谐品牌形象氛围。喝酒和茅台,买酒买茅台,应该成为人们的消费选择。
茅台迎宾酒的文化意韵是多么地深远与厚重。好客,敬宾,自古就是东方民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内涵。经典古籍《论语》中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已成为古今之人在社交活动中常持有的喜悦心态。
茅台迎宾酒“迎宾迎天下”的产品定位,视消费者、经销商、市场为“天下宾客”,竭诚相待,以“
“茅台迎宾酒,迎宾迎天下”,包含着茅台集团以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营销服务,去笑迎天下宾客,笑赢市场的品牌营销文化底蕴。
茅台迎宾酒充分融合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推出“迎宾酒”品牌,实现礼仪文化与品牌诉求的和谐与融洽,更彰显茅台国酒风范,蕴寓华夏文明。
茅台文化与品牌营销之民族责任打造——
茅台集团通过茅台文化的导入、提炼,实现全面品牌文化营销的战略性突破,而其文化与品牌营销更彰显其民族责任的秉性。
健康文化理念,彰显民族责任承诺——
健康是人类的追求,为人们生产健康产品,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茅台集团就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民族责任意识,来构建自身企业文化的健康理念,并和品牌营销传播息息相关,打造健康酒类产品,为消费者健康服务,给消费者唱出“喝茅台,喝健康”的消费新理念和承诺。
礼仪文化传承,融合民族责任垂范——
礼仪是一个国家的风范。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将礼仪融入自身品牌营销,更能体现企业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企业意识。茅台集团推出的茅台迎宾酒,以“茅台迎宾酒,迎宾迎天下”的品牌诉求,喊出了中华民族包容世界、包容其他民族的厚道和宽阔胸襟,唱出国人的骄傲和气度,展示茅台集团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族责任感。
更多详细内容讲解,请百度《品牌与网络营销-闪电创富》教程。
茅台营销策划方案作业【精选3篇】三
茅台营销模式分析
一瓶茅台酒,从投料生产到包装上市,至少要5年时间。这样的产品,如何营销?
在白酒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宏观环境下,茅台能一枝独秀且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难免令人喜出望外。也许正是这样才使得茅台人回避或疏忽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从横向
来看,五粮液已稳居白酒老大的位置,年均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作为全国白酒行业唯一的一家特大型国有企业,茅台已显得有些落伍——茅台的业绩也许并不值得骄傲。因为茅台酒的供不应求是这样产生的:第
一、其品牌价值得到突然的释放;第
二、消费者消费水平上升;第
三、年仅三千吨包装供货能力。没有库存并不等于供不应求。应该说象茅台这样的品牌年销售收入十几个亿,实在是一种无形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也是市场的误会。一项针对高档白酒的消费调查结果表明,50岁以上的消费者70%偏爱茅台,50岁以下至少有75%的喜欢喝五粮液;再看价格,半年前同度数的茅台与五粮液的零售价只相差10元左右,但2000年年底,五粮液的价格上涨了40~60元,直逼300元。而茅台只有小幅的上升。从这两组数据和事实,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喝茅台喝的是历史,而喝五粮液则是现代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此以往,随着茅台酒忠实消费者的减少,茅台也将退出它本来应该大放光彩的历史舞台。茅台到底怎么了,恐怕还得从诊断它的营销模式着手。
茅台的营销模式
1、销售渠道模式:
茅台酒采取的多渠道策略,既实行总经销制,又直接面对终端(专卖店)。但问题在于经销商的选择、地区之间的控制。毫无疑问,茅台酒的经销商大都是各省市的糖酒公司,而糖酒公司作为国营老字号,本身也是一种品牌,自然有其优势。比如信誉较好,网络覆盖面宽等。但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这些老字号的企业已显得步履艰难,老态龙钟了。企业负担重,经营者没有权力,没有资金,尤其是在开发市场方面显得手足无措。说白了,他们做的仅仅是买酒和卖酒的事情。而直到今天,茅台酒至少有70%还是靠他们来卖。于是茅台酒形成众多的地区、县市级空白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更糟的是,在经销商的选择中存在许多关系户。有些经销商因为跟厂里的领导关系好,就可以在供货、广告促销活动上得到实惠;而一个地区的经销商的多少有时也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是靠关系,一个厂领导扶持一个,谁都不卖谁的账,搅得市场不得安宁。其二,茅台酒每年都有大量的酒通过补偿贸易(以酒易物)方式流入市场。这些酒以低出厂价的价格向市场抛售,对经销商形成冲击。
2、广告、宣传,诉求点是什么?
茅台终于在90年代中后期在电视上露了相。但仅仅停留在广告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成套的系统,又缺乏诉求核心,充分反映了国酒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迫于应战的窘态。“酒好不怕巷子深”,在90年代中期前一直是茅台酒厂的指导思想。但事实上茅台作为知名品牌,靠的恰恰是品质加广告,只不过以前的广告不需要付费罢了。
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一句话比什么都管用。说茅台品牌是历史铸就的,既肯定了它的历史性,又对当今的国酒人提出了挑战。因为老一辈革命者离我们越来越远,影响消费者的环境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广告加产品”的模式已经被许多人质疑,但茅台仍然是差强人意。广告首先要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茅台的广告说了什么呢?仅仅说自己是“国酒”而已。至于为什么是国酒以及国酒怎样等则不得而知。而这些恰恰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你说茅台酒具有保健功能,谁会平白无故相信你?说不定还以为是制造概念咧。而事实上茅台不论是从自身的特性还是运载的品牌文化来讲,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向消费者诉说。比如,“酒是陈年的好”这句话,简直是为茅台酒量身定做的,因为在所有白酒之中只有茅台酒是大曲酱香型,不加任何附料和香精成分,年限越长,酒越醇香。
一瓶茅台酒从投料生产到包装上市,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茅台酒厂还花了三个多亿修建了具备各朝风格的酒文化街,创造了吉尼斯纪录。但所有这些都很难见诸广告媒体。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茅台的营销还处在萌芽阶段,仍然是羞答答的玫瑰载静悄悄地开。通俗点讲,还不会表达自己、推销自己。一言以蔽之,茅台还很缺乏商人意识。他们似乎更愿意把自己等同于贵族,就像茅台酒一样高高在上,而不屑于与九流之辈拍档。就在这种自我意识高估的情况下,失去了商机,丢掉了市场。商人意识的本质所在,就是尽量满足消费者口味和利益,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市场推动力。
九十年代可以说是花样年华,白酒消费群体已成多极化、多层次、多文化的分化趋势。酒鬼、小糊涂仙、百年孤独等品牌(姑且把体现边沿文化的称为边沿品牌)取得的成功就是明证。而救灾一些品牌利用“茅台镇”几个字打开市场的时候,茅台却仍然孤芳自赏,没有丝毫开发新品牌的意识,甚至连站出来说一声“不准侵犯我的品牌”都显得那么微弱。再看同行业,五粮液的商人意识就要强得多。他们第一家在CCTV-2作MTV,连奥运冠军都被他们搬上银屏作品牌代言人;他们不仅开发全国性品牌五粮春、五粮神、尖庄等,还联合商家开发地区性品牌京酒、浏阳河、闽台春等。而古井贡更是高明,未做酒先做人,竭力塑造一个个性十足、颇具商人气质的王效金。中国作家《调查古井贡》出来了。王效进的《我是商人》出来了。就象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海尔的张瑞敏,可以说白酒之中古井贡在模仿“名人企业”上先行了一步。
3、终端促销,茅台你在做吗?
在买方市场状态下,终端意味着厂家利润和商品的市场。但是绝不等于说谁拥有终端谁就有了市场。市场最终在于消费。市场更象是一个动词,是“使用”、“花销”、“吃掉”等动词的统称。而对于白酒来说,市场就是一个“喝”字。只有消费者喜欢喝你的酒,喝掉了你的酒,才算拥有市场。终端则是实现这种目的的场所。
据笔者所知,茅台在终端促销上几乎为零,有针对性的大型促销活动也是少之又少。在餐饮、饭店的酒柜上,茅台上柜率偏低。问题在哪里?在同样场所五粮液却很畅销,看来价格不是问题。为什么茅台的终端消费难以启动?
看来不外乎两大原因:第一,没有人来做终端。前面已经说过,茅台的经销商70%以上是老化的糖酒公司,它们基本上不做终端。而茅台酒厂自己的营销人员势单力薄,很少也不太可能深入到终端市场。这里还涉及到营销人员的管理。
茅台酒厂自90年代后期有了自己的营销人员,但一直处于无任务、无奖惩、无竞争的“三无”状态,把大锅饭从工厂带到了市场。相比之下,五粮液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则具市场意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收入跟工效挂钩。
第二个原因便是茅台酒口感问题。说到终端消费,不能回避茅台酒的“酱香型”这一问题。偌大的白酒市场是“浓香型”的天下,“酱香型”只占到可怜的1%。与其说茅台是在跟五粮液竞争,不如说茅台是在与“浓香型”为敌。香型成了茅台绕不过的一道坎。但“酱香型”不是茅台的专利,也没有必要死守在这块阵地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固然是好的,但要认清楚自己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茅台酒的特色就是“酱香型”吗?据调查,消费者很难准确说出茅台酒的香型。而茅台真正占据消费者心理的是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和传说。且白酒香型的划分也是近几年的事。在消费者心目中并不存在“茅台酒=酱香型”这样的等式。如果茅台也生产“浓香型白酒”,这也算不上是背叛,更应该看成是一种促进和发展,抑或是一种适应于消费者需求的明智选择。就象奔驰推出新款轿车一样,它上面的标志照样光彩夺目,丝毫不会有损于其“贵族”形象。
改变香型会有风险,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年可口可乐宣布推出新配方时,就遭到了消费者的强烈抗议,以致不得不收回成命。那是因为可口可乐作为一种常用饮料已形成了自己的大规模消费群体。而试问经常喝茅台酒的有几人,茅台能建立起自己的“酱香型”消费群体吗?茅台酒年销售量还不到三千吨,以2500吨计算合2,500,000公斤,以每瓶500ml计算合5,000,000瓶。而中国经常喝白酒的消费者至少也有五千万,用这五千万消费者来分那500万瓶,每人每年只能分得0.1斤茅台酒。光从量上来看,茅台酒都不足以形成“酱香型”消费群体,何况别的什么。基于这个事实,如果说有一天茅台的衰落是因为它坚持自己的“本色”的话,那实在算得上是既悲壮又愚蠢的事情了。
茅台酒的市场在哪里?
茅台酒目前仍旧是礼品定位——所谓“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也许茅台人并不情愿接受这样的定位,因为“礼品”在中国多少有一点贿赂的意思。茅台酒这种买和喝的分离,在营销的角度来说就是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如果茅台不能超越礼品的范畴,实现一个“喝”字,那么这种分离便不可避免;但这种分离却造成了茅台在营销上的不适应。第一,从“礼尚往来”来说,产品在“二手市场”上循环流动,一瓶茅台酒可能要转手几次才会被喝掉,结果当然是造成茅台酒总需求的不足。即使是在旺季,商场里的茅台酒仍然是几个月前就包装出厂的了。第二,广告诉求、促销活动是针对购买者还是最终消费者,抑或两者兼顾,很难确定。第三,难以收集市场信息,售后服务也无从谈起。即便是“礼品”,茅台仍然做得不够好,包装显得小气,外观一成不变。在包装同样重要的年代里,茅台在同行面前显得落后多了。
营销诊断症结所在
用4PS这把营销听诊器,依然能够清晰地诊断出茅台在营销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其香型改与不改、坚持与扬弃的问题了。方案一是坚持“本色”,从终端着手建立“酱香型”消费群体,引导消费;方案二是适应消费者口味,用老瓶装新酒,严格遵循消费者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营销准则。毫无疑问,方案一将是胜算难测的长期工程,方案二是一条捷径,但却需要绕过那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