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议论文 >

读书作文450字【精选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读书作文450字【精选3篇】一

  星期五,写完了其他作业,我开始做读书卡。

  我首先考虑要剪成什么形状。我先是想到了五角星,可是又一想:五角星形状难写字,换一种吧。我又想到了房子:房子的烟囱是写书名的,烟是写我的名字的,房顶写好词好句,窗户是写作者简介的,房子主体是写读后感的。我觉得我的读书卡会是全班最有创意的。房子剪好了,我就写了这些东西。

读书作文450字【精选3篇】二

  你平时不大喜欢下雨天,尤其讨厌梅雨天,因为雨天多少给人以潮湿、阴晦的感觉,梅雨天更是如此。但若是周末下雨又另当别论,你甚至希望周末下雨,因为下雨可以安心呆在出租屋里,做自己乐意做而平时不一定能做的事,比如读书、看报等,其中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周末下雨,你上不得街、串不得门,也不必担心同事、老乡上门打扰,更不必去考虑工作上的压力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坐在屋里,静静地喝茶、读书,可以专心致志地读,也可以一目十行地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十分有趣。

  周末下雨读书,精力最容易集中,心情亦如那雨,晶晶莹莹,清清丽丽,就那么痛快淋漓地挥洒着,挥洒着。这春夏交替时节的雨,似乎比哪个季节的雨都显得清新甘醇,如同这个季节的风物气候,总是给人一种清新温馨的感觉,且春寒早逝,抵挡寒意的门窗也早已敞开,雨娓娓而来,潇潇洒洒,涤荡了浮扬于世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而沙沙的雨声既不狂暴,亦不低沉,清新悦耳如音乐,又淹没了市声的喧嚣,这就营造出了一种宜于读书的恬静气氛。时不时有雨点打在门窗上,溅出雨丝飘进来,濡在捧书的手上,湿润润,凉丝丝,十分撩人心扉。倘若有几声莺鸣、燕叫,从屋外的柳梢头滑落下来,圆圆的,亮亮的,带着雨的.灵气,蹦进窗口、门口,绕着耳畔,那就更有一蕃诗情画意了。此时此刻,书中的文字似乎也格外生动起来,一个个鲜活如莺鸣,优美如燕叫。这当然是莺鸣燕叫滋润、感染了文字,使心境与文字相互交融,书便读得更有意趣,更有韵味了。

  每一个下雨的周末,你几乎总是这样独坐家中,静心读书。读得有些疲劳了,就停下来,纯粹静坐,休息一会儿。抬头望着屋外的雨景,思绪不觉又悠然纷纭起来,由那雨而想起了曾经读过的许多有关春雨的名篇佳句来,比如宋人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杜甫《水槛谴心》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又比如范成大《村居即事》的“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等。沿着那些名篇佳句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和指向,一颗心,不知不觉地飞出了都市水泥森林的夹缝。仿佛不是坐在南部沿海都市城郊的暂住房里,而是置身于几千里之外的渝东武陵山区,象个饱经沧桑的老农一样,戴一顶斗笠、披一床蓑衣,行进在雨丝如烟的小路上,看燕子斜飞、鱼儿戏水、鸭鹅荡波,听子规满山、蛙鼓满川……俯仰之间,既回味了一番那曾经十分熟悉的乡村岁月往事,又重温了前人的名篇佳句,虽是休息,其实也等于是在读书。

读书作文450字【精选3篇】三

  小时候常听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时似懂非懂,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书读得多,文章就一定写得好。因此,这几年,我一味地读呀读,先读完了家中父亲的藏书,后把学校图书馆的门槛也踏破了,屈指一算,也有好几千本,可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未见大的提高,我怀疑,大概是自己书读得还不够多,政治老师不是说量变才会带来质变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英国人亚克敦的读书轶闻,才恍然大悟。原来读书破万卷,下笔未必如有神。我原以为只要多读书,何愁不妙笔生花,倚马可待呢?然而,就说亚克敦吧,他多书之多,可谓无与伦比。但他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亚克敦的前车之鉴否定了我的既定思维。

  诚然,一些成就斐然的大师,鲜有不读万卷书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事前查阅了1400多种资料;司马迁撰写《史记》,遍读宫中藏书;连被后人誉为“诗圣”的杜甫,也正如他所言“读书破万卷”,可是如果论读书之多,亚克敦乃首屈一指,浩浩七万卷,堆起来如小山,运起来累死壮牛,但他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虽然喝了一江春水,却连一泓清泉也喷不到地面上。何以如此呢?追本溯源,亚克敦虽然读书多到七万卷,但囫囵吞枣,蜻蜒点水,没有真正读“破”一卷,所以不能下笔如有神。

  相反,有一些著名作家,出名前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读过少量的书,如高尔基、沈从文、黄生、宋濂等等,却能写出力透纸背的鸿篇巨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把身边仅有的书读“破”了,韦编三绝,领悟其精髓,虽少胜多。由此可见,下笔如有神,不在于追求读书“万卷”的数量,而在于读“破”的质量。

  亚克敦的一生已是悲剧,若步其后尘就更加可悲。看看当今的我们,恪守读书破万卷之教条,从未领会其“破”字之精髓。课桌上的作文书一本又一本:有课堂作文,有考场作文;有优秀作文,有示范作文;有记叙文,有等等。今日读这本,明日读那本,结果本本似曾读过,但每本的精髓却又茫然不知。三年下来,作文水平鲜有提高者。

  读书如此,其他方面也有同样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