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童话寓言 >

聪明的乌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精选3篇】

小编: 七号同学

聪明的乌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精选3篇】一

  我家养着两只巴西龟,它们都长着圆圆的脑袋,两只黑玻璃球般的眼睛像要瞪出来一样!身上都背着碧绿的“房子”,从房子里伸出的嫩黄的小腿上长满了皱折,走起路来一伸一缩,真有趣!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肚子上布满着一条条绿色的花纹,像画上去一样,真是可爱极了!

  这两只乌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睡大觉。看!这小家伙又在睡觉了!看见它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我便忍不住用手敲了一下它们的壳,只见它们慢慢伸出头来,看着我好像不满地说:“你干你的事,我睡我的觉,以后可再也不许打扰我了!”说完,又睡着了,好像在寻找丢失的梦似的,令我哈哈大笑。

  别看它们平时懒洋洋的,吃起东西来可不要命呢!有一次,我把一大块火腿放在它们跟前,又把一只乌龟放在另一个角度,只见两只乌龟像离弦的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约而同地扑了上去,争夺起来……结果,火腿断了,由于力度过大,它们还同时跌了个大马趴。等我把它们翻过来时,它们又急忙寻找丢落在一边的火腿。但由于火腿太大,小乌龟根本不能一口吞下去,这时,聪明的小乌龟一边用爪子按住火腿,一边摇晃着脑袋甩着火腿,终于成功地咽下了一块!这情景真把我给看呆了,没想到看似笨拙的小乌龟还真聪明!

  这就是我家的小乌龟,怎么样?你喜欢吗?那就快到我家来看看吧

聪明的乌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精选3篇】二

  最近我们大班教研组正在开展语言课研讨活动。分别由一位教师进行行为跟进式研讨,活动的目标是围绕着“小班化背景下教师回应的有效性研究。这次正好轮到我执教,我选择了语言活动《聪明的乌龟》,这是一个寓意很强,角色语言比较鲜明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狐狸的过程。通过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幽默感的语言来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故事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故事中内容情节性较强,适于幼儿猜测,孩子们也一定会非常喜欢,也正因为此我选择了这节课作为研讨课。

  活动设计反思:在第一次执教时我就开始认真研读文本。把活动的目标定为:

  1.理解故事内容,重点了解乌龟是怎样机智地对付狐狸的。

  2.学习用语言大胆地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作品所蕴含的幽默感。故事的前半部分自己认为比较适合幼儿猜测表达,而在对话环节怕幼儿难以理解,所以打算还是用传统的理解故事的形式,教师生动的讲述,让幼儿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从而理解故事中对话的内容,同时还加上了让幼儿表演角色对话环节。因为要表演所以要让孩子们学说故事中的对话,通过师生表演,生生表演等形式。由于太过注重学说表演反而轻视了活动目标2的达成。经过两次的执教之后也使问题更加凸显了,尽管在第二次的执教时已经淡化了学说的过程,但感觉还是对了解乌龟是怎样机智地对付狐狸有些欠缺。所以还是觉得是否可以尝试让幼儿从头到尾都让他们自己来猜测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达成目标。于是便准备第三次的继续执教。在活动之前我又把图片进行了处理,让图片的内容能更适合于幼儿讲述。在完整倾听故事环节我还通过动画与视听相结合的方式更吸引幼儿,同时也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便捷与高效。

  活动有效回应反思:

  “不举手的孩子”和“举手的孩子”都需要回应

  集体活动中老师和孩子的互动提问后,有一些孩子愿意积极举手回应老师的提问,这些孩子一般开朗、外向、喜欢举手、善于用语言表达,所以这些孩子发出的信号教师能及时捕捉,并乐此不疲地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但也会有一些孩子内向、文静、胆小、很少举手,这样的孩子教师比较容易忽视,其实不举手、不爱说话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回应。所以在这几次的研讨中我始终关注这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位孩子都来说一说,哪怕是不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经常会因为老师的忽视而游离于课堂。对不爱举手的孩子更多几丝目光的停留,选择回答对象时,对不爱举手的孩子说:“我想请一个没有举手,但一定知道的人来说。”“不举手的孩子我也会请得。”鼓励他们积极举手。

  当然对那些爱举手,能积极回应老师的孩子,我们也要鼓励、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他们说“你特别棒,每个问题都举手,机会让给别的小朋友吧。”“让他先说,你来补充好嘛。”教师只有秉承平等回应的观念,每一个孩子才能和老师有积极的互动。

  站在一个高度拎中心

  在师幼互动中我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重要思想,集体活动中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接不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所以我们要善于把握中心目标,站在一个相对于高一点的位置回应、引领幼儿。

  比如:在孩子们猜测大灰狼指着天上说的环节,我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大灰狼会说什么?当孩子们回答的不够正确时,及时提醒幼儿还有别的想法嘛?这样也给了孩子一个信息,你的回答还不够正确,继续思考。当孩子们的回答正确时,我马上接着说恭喜你,猜出了大灰狼的想法,这样的回答也使前后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接着便是我自己的讲述。同样当孩子们猜出了乌龟的回答时,我马上便接着:“你真聪明,和乌龟的想法是一样的。” 一边肯定了孩子一边过渡到下一环节。在活动中我始终不会因为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而不作回应 。在观察狐狸摔乌龟的环节,孩子们都说乌龟是因为不怕摔所以才说是想到天上去玩玩,正好和故事的意思相反,于是我便拎出一个中心,“孩子们,思考一下,乌龟到底怕不怕摔?”

  多种策略应对回应“瓶颈”

  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我便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

  教师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有效回应是为了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儿童的“学”更有价值。一百个孩子回应方式,让我们一起从研读孩子开始,认同孩子所有的声音,让每个孩子不对交流产生畏惧,让每个孩子喜欢表达,让每个孩子从教师的回应中有所得,有所获!这也是我们开展此次研讨活动的真正目的。

聪明的乌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精选3篇】三

  一天,乌龟出来游玩,看见乌鸦在飞;于是上前问好.乌鸦便说:“你这个小不点也来跑步,你跑的这 么慢。”乌龟说:“我小是小,可我跑的不慢。”“有本事咋们后天比比”乌鸦说。

  后天到了。大象一说开始,乌龟和乌鸦立马就开始跑。跑了一段路程后,乌龟不跑了藏在树后。过了一会儿之后,乌鸦飞了回来,后面还飞这一只老鹰。乌龟乘机就跑,没有用多久就到了终点。

  其实,乌龟对乌鸦那天骂它的话耿耿于怀,在早的一天,乌龟对老鹰说:“鹰大哥,明天你只要在跑步场的中间等着就会有美餐来。”老鹰说:“好吧,我答 应你."

  就这 样,乌鸦落了个被吃掉的下场。乌龟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