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分合课件【精选3篇】
6的分合课件【精选3篇】一
分香蕉
华海中心学校王爱群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
二、教材分析:
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并解释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2、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课件、小木棒
六、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铺垫,复习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些什么内容?(平均分)师:怎样分才是“平均分”?(每份分得一样多、分得公平)
师:说得好!那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请看题:
1、我会填(抢答题):
二六()()十二六三()()十八
3×()=12()×5=156×()=30()×4=16等,师:同学们的乘法口诀学得这么好,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但平均分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呢
请看第二题(1)平均分给了3个人,每人分得()个。(生:每人分2个。)(2)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人。(生:可以分给3个人。)设计意图:由练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情境创设,引入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香蕉)师:猴子兄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非常棒,所以,猴子妈妈买了它们最喜欢的香蕉回来奖励给它俩。可猴妈妈想:要是把这些香蕉分给猴兄弟分得不公平,这两个调皮鬼准会闹翻天了。所以,猴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帮忙,你愿意吗?
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分香蕉”。(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学习新知(23分钟)活动一:(15分钟)
1、分一分,说一说(3分钟)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呢?请用你手中的小木棒代表香蕉同桌之间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小组分小木棒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
2、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9分钟)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你能否用一个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呢?(学生自由写出来,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2÷2=6(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试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师给予补充)师:刚才,××同学教我们用这个算式表示了平均分,同学们,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学生试读)
教师领读:十二除以二等于六。(板书:读作“12除以2等于6”)师:你会读了吗?试着先写一写,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师:这是一道除法算式,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如乘数、乘号和积;在除法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生试说)师:你们看看课本怎么给他们取名字的?
生:12称为被除数,÷称为除号,2称为除数,6称为商(板书)师:哪谁能说说算式中的
12、÷、
2、6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小结补充)
小结:被除数12,表示有12根香蕉,÷表示平均分,除数2表示平均分成2份,商6表示每份分得6根。
师:现在你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吗?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体验感悟(3分钟)
师:这时,猴兄弟俩最好一个朋友来了。猴妈妈建议它俩拿香蕉出来三人平均分着吃,应该怎样分呢?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除法算式是12÷3=4(根)师:这里的
12、÷、
3、4又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生:表示有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4根。师:你能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活动二:(8分钟)
师:智慧老人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也想考考大家:如果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呢?下面请同学们再用你手中的小木棒来分一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师:你知道吗,这道题也是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4=3(个)(板书)你会读吗?谁敢来试试?(生读)师: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认识吗?
生:认识!12称为被除数,÷称为除号,4称为除数,3称为商。师:
12、
4、3又分别表示什么?(生回答,老师补充)生:表示有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3个盘子。师:还可以怎么理解?生:表示12根香蕉里包含有3份的4根香蕉。
师:说得非常好!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响亮的掌声送给他!师: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还可以怎么分?请你在小组中商量一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得最好。(学生小组讨论,并试着列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除法算式是12÷4=3(根)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2根,除法算式是12÷6=2(根)
生3:有12根香蕉每2根装一盘,需要6个盘子。除法算式是12÷2=6(个)„„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动嘴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并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形(平均除和包含除),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充分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四)巩固练习,掌握新知(10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我来考考你们吧!
1、把60页和61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动笔写出除法算
式。
2、圈一圈、填一填。
3、第65页的练一练:并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同桌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及时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十一、板书设计分香蕉
12÷2=6(根)
读作:12除以2,等于6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意识基础来,第一次认识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小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一分、说一说、自学课本,来认识除法以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在操作中去解决除法问题,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并在自学看书的过程中认识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练习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说出每部分的意义。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了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但是未能很好地理解用除法来表示包含除。这也是由于我的引导仍不到位。这节课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一定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6的分合课件【精选3篇】二
文档仅供参考
6的分合(大班数学)一.游戏导入:
1.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
2.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出示装有硬币的小包,请
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3.取款机里有很多的硬币,请小朋友不用眼睛看,用手摸出6个硬币。4.跟好朋友检查一下,是不是都摸对了。二.游戏“抛硬币”
1.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吗?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2.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有是什么样的?
3.你们知道一个硬币是多少钱吗?那你们手里有多少钱呢?4.现在时间还早,超市还没开门呢,我们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吧!
5.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把6个硬币轻轻撒到盘子里,6.看看有几个正面?有几个反面?然后把它记下来。7.幼儿游戏,并记录操作结果。
8.展示记录情况。你玩出了几种情况?你是怎样记录的?游戏“猜硬币”
9.我手里有6个硬币,我将他们藏在两只手上,你们猜猜每只手里藏了几个?10.和旁边的小朋友玩一玩。三.购物
1.小超市开门了,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它们的价钱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用6元钱买两样东西,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手上的钱用完。2.幼儿自由购物。教师做营业员检查幼儿活动结果。3.送礼物。跟客人老师讲讲6元钱买了几元和几元的东西。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7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文档仅供参考
6的分合课件【精选3篇】三
美术教案《分分合合》
美术国培学员:刘柏玉
一、教学课题
分分合合(国标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5册第12课)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典型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造型游戏,它也是整套教材中“联想造型”一条横向隐线的延续,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本课的创作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分分合合,是将原有的几何形分割成一个个单一的、抽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判断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图形的分分合合在生活中的运用率较高,学生对过程的理解应该较为容易。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让学生分合图形的时不能要求过高。利用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调动学生创作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来。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分割有技巧,组合有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认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知识,将几何形分割后能组合排列出新的图案。
技能目标-----学习组合排列,进行巧妙的图形重组,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拼摆,及欣赏分合设计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运用点、线、面的平面构成知识学习单一集合形的分、合规律,感受分分合合中的奇妙变化。难点:掌握分合的变化方法,创造出具有视觉美感的抽象或具象作品。
五、教学准备
教师:白板课件、七巧板、各种几何形卡纸、剪刀、粘贴材料等;学生:卡纸、A4纸、剪刀、固体胶等。
六、教学过程
(一)演示魔术,激趣导入
1、设疑:课件出示一个圆、剪刀,师:猜一猜,剪刀能把圆变成什么?
2、演示激趣:老师用魔术剪把圆分成几块?(七块)。老师先把分割下来的七块打乱,然后来变个魔术,把它们变成一个动物。师课件演示——把七块移动组合成了“牛”。
3、超级变变变:同一个圆,同样的七块,还能拼成其他的图案吗?课件分别展示另五幅拼图。
师:在这些图形里,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机器人、苹果树,有的是抽象、充满奇妙想象力的图案,仿佛天外来客。能看出具体像某一事物的图称之为具象,不能看出具体像某一事物的图称之为抽象。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只要巧于构思、精于设计、具有美感,都是好作品。
4、揭题:合起来不过是简单的几何形,分开来却可以变幻无穷。几何图形分割,再重新拼合而成新的图形。这就是图形的分分合合,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分合合的魔幻世界之中。出示课题“分分合合”。
设计意图:相较于静态的、平面的图片罗列展示,现代媒体创设的魔术导入法更有效。它设置了悬念,诱发了思维,学生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将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美即现,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初步分合,尝试制作
1、认一认几何形。课件演示:老师点一个几何形,大家齐声说出名称(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等)。学生在学具篮任选一个卡纸几何形。
2、分一分。师:请拿起魔术剪,准备好一个几何形,每人选的几何形不同,切割方法大体相同。与老师一起来分一分。(课件展示分割好的几何形)
A、第一刀——想要一刀剪个双胞胎,怎么办?对折剪下三角形;B、第两刀——100米直道赛跑,快速剪出直线;
C、第三刀——弯弯曲曲扭秧歌,耐心剪出波浪线;
D、第四刀——中间想要挖个孔,但又不能剪破,谁能帮助我?(对折后剪个半圆,打开就是完整的圆孔);
E、第五刀、第六刀——先留着,如有需要再剪。分分合合有个原则,简单又巧妙为最好。
展示设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有单剪和对折剪。除了直线分割、曲线分割,挖圆孔,还可剪出更多的线和形,如折线、半圆等,请小朋友自己用魔术剪来剪出多种变化的分割线。(课件展示多种分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不同的切割线分割图形,帮助学生掌握直线分割、曲线分割、折线分割和挖孔四种分割方法。这是点的突破。实践中的学习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当学生掌握四种分割法后,其他的分割法都迎刃而解。老师在白板课件上将多种分割法展示、归纳,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分割法,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创造。
3、拼一拼。
(1)师:把刚才剪下的每一块收集起来,放在色彩对比鲜明的卡纸上。数一数一共几块?我们来做个三分钟拼图游戏。请听好游戏规则:A、每一块都用上,但不能重叠;B、大胆改变方向,上下左右移动、旋转,拼个有趣的图形。(比一比,谁拼得快、谁拼得有趣?)
(2)展示两张学生作品。(一张成功,一张失败。)
让学生自己上展示台具体说一说拼的什么图案?有没有按游戏规则来拼?总结成功经验:A、剪下的每块有大有小、有方有圆;B、每块用上不重叠。鼓励失败者,找出原因:A、不能剪得太碎、太细,要有大有小;B、不能重叠;C、拼了又拼还是拼不出,根据现有的图形特征,再在大块面上剪一二刀后重新拼。师在此基础上示范剪一二刀,拼个新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初试合一合,了解学习组合方法;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拼合,由学生自己说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内化了分分合合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总结设计过程。(课件演示)
师:老师也把刚才分割的几何形拼了个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拼的图案。师小结设计过程。想一想:选一个几何形,可以直接剪,也可想想画画再剪;分一分:简单又巧妙为最好,而且剪时要有大有小有变化;拼一拼:拼合时每块用上不重叠,因为拼成的图案可以千变万化,所以要多试试;合一合:拼得最满意的图案粘合在对比色鲜明的卡纸上。
小结设计步骤:想一想、分一分、拼一拼、贴一贴。同样分割下来的几块,却有多种拼合法。老师的拼合是一万种方法中的一种,更多更好的方法藏在你脑中。你越有想象力,就玩得越有趣;你越大胆尝试,就越能带来惊喜。
(三)拓展思路,欣赏感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带来了其它一些同学的设计图,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它可能拼合出什么图案?”
先让学生尽情猜设计图,有一万种可能,每一种可能都给予鼓励,然后展示拼成的其中一种图案并请学生将拼出的图案与设计图连线。
2、请你说说哪幅作品的想象力丰富、巧妙有趣?
根据学生回答,点开具体作品欣赏,简要小结:分割简洁,切忌分得过细、过碎;组合大胆、夸张、富有想象;每块用上不重叠。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设计图可能拼合的图形,以此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明确拼合的图形千变万化,没有唯一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回答也会启发老师的思维。让学生说说哪幅作品的想象力丰富、巧妙有趣?旨在让学生体会图形分合设计的思路旨在简洁、大胆、夸张,鼓励并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情境创作,动手动脑。
师:我们准备举办一个分分合合魔术比赛。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选一个你喜欢的几何图形,进行有趣的分割、组合游戏,来变个新魔术呢?(课件演示比赛情境)
一起念一念分分合合规律歌:
有大有小有变化,分多分少看情况;每块用上不重叠,千变万化乐趣多。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同时循环播放分分合合作品。
设计意图:掌握了分分合合的知识后,利用创设的节日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唤起学生的内需,以此更好地完成本课的作业。老师总结的分合规律歌,通过让学生一起念一念,也使学生对作业的具体要求有明晰的了解,避免制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展示评价:“分分合合魔术展示会”。将学生作品展示,评出“最佳创意奖”、“设计趣味奖”、“作品精美奖”。老师示范评价一张学生作品,学生使用评价关键词互评,以采访形式让获奖作者上台介绍作品。
评价关键词:想象力丰富;设计巧妙、有趣;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
2、课堂小结:小朋友们个个都是大师,创造出了或具象或抽象的作品,既美观又充满了奇思妙想。分分合合,好玩有趣,魅力无穷!老师给小朋友们再欣赏一个拼图游戏:七巧板。大家玩过中国七巧板吗?中国七巧板据说可以拼成一千六百多种图案,如果用“特殊七巧板”,你猜能拼出几种图案呢?答案就在你的手中。小朋友课后去拼出更多、更丰富的图案。
将“特殊七巧板”作为奖品奖励给课堂作业完成出色的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也加强了评价的指导性,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课后的拓展作业,可让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分合合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本课的实效性和延续性。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