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文明行为【精选3篇】
餐桌上的文明行为【精选3篇】一
这堂《品德与社会》上,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家使用公筷。班里很多同学都有疑问,纷纷提出,为何要在家使用公筷呢?这样多麻烦呀!
听到同学们有这么多鼓励,老师解释说:如果大家不用公筷,病菌会从通过筷子,沾到菜上。只要一桌中有一个人生病,那一桌人都有可能被传染,这样很不卫生。
这时有同学问,除了使用公筷,还有其他餐桌上的礼仪吗?问得很好,老师继续说道,像这样的用餐礼仪还有很多,比如一家人吃饭,人还没到齐,是不可以开饭。当然了。会有一些小孩子忍不住,不自觉地伸出馋猫爪,怕是会被家人逮个正着。长辈先动筷,晚辈后动筷,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看同学们一个个很好奇,老师反问道:你们知道餐桌上的‘八礼四仪’是什么吗?同学们纷纷摇头。这时,我的同桌举起手来,他说:八礼四仪是指这些,像长辈先动筷、公筷来夹菜;不站着夹菜;不大声喧哗,专心吃饭;不看手机,不喷饭;不受外部干扰。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文明用餐,吃多少,点多少;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在外吃饭,要主人招呼才可以入座;饭碗里的.米粒要吃得一颗不剩。这话音刚落,就赢得了全班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老师也称赞他,全部答对了,并表示,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家教、素养的人。
我相信,很多家庭已经把专心吃饭作为一个餐桌上的素养来看待。请大家认真执行这条家规。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回忆起这节生动的课,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餐桌上的文明行为【精选3篇】二
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最讲究珍惜粮食,来到现代,我们更应该传承老祖宗留下的优良传统,讲究餐桌上的礼仪与素养。
在我看来,最基本的餐桌素养就是珍惜粮食,可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在学校用餐时,许多同学把自己不爱吃的菜统统倒掉,光是一层楼,厨余垃圾桶就被装满溢出了。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也没什么。我甚至心想:只剩一点点不爱吃的菜,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看到桶中剩饭越积越多,学校提议让各班学生实行光盘行动,这让我也渐渐引起重视。
还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饭。因为好久没见了,吃饭时,我们不停地聊天讲话,大人们提醒了好多次,但我们还是充耳不闻。直到我讲了个笑话,她忍不住喷饭了,我也险些噎着。
事后,大人们教育了我们,才让人如梦初醒。以后,等有聚餐吃完饭,不再讲话,这样不利于肠胃消化。看来,古人提倡食不言寝不语,不无道理。
在《治家格言》里,明朝的朱柏庐曾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其实,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来之不易,都是长辈们一手辛辛苦苦用心做出来的,应该好好珍惜。
我想起,妈妈跟我讲过农民伯伯种水稻的故事。他们如何顶着酷暑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才有了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这也告诉我们,用餐时不要吧唧嘴,也不要敲击碗筷。
小小的餐桌,大大的道理。餐桌上的素养可能已经淡忘,但从现在起,我们应该重拾餐桌上的规矩,把这一文明素养传承下去。
餐桌上的文明行为【精选3篇】三
在每一个寒假里,都有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春节。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合家团圆,走亲访友。大家相互设宴请客也是我们一个传统习俗。
在我的印象里,春节最忙的就没过于亲戚朋友之间的饭局了。今天到这家吃饭,明天窜那家吃饭似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寒假。每次餐桌上的菜肴更是品种丰富,色相味俱全。每次主人总是点上最好的菜给客人们吃,不管客人是否能够吃得完,因为这样会使主人觉得很有面子。记得初九那天是我叔叔家请客,他们在开元名都订了四桌,超大的包厢里就放着二张桌子,而每桌最低消费标准不低于5千。于是桌上的菜堆成了小山一样高。即使像我这么会吃的人每个菜只尝了一小口就撑翻了。最后,到大家都吃饱了,桌子上还有很多菜原封不动的被放在那里。“这真是太浪费了”我想,走亲访友合家团聚固然是件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改变一下,我们一直以来铺张浪费的习惯。每年这样在餐桌上浪费的钱和粮食不知道有多少呢?据调查表明:中国十三亿人每年浪费的食物可以供两亿人吃整整一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想想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贫团国家和地方的孩子饿死于饥荒,我们真不该如此浪费了。
我想与其把这么多菜和钱浪费掉,还不如每次少点一些菜,使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直到没有浪费。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吃多少就点多少,用餐不剩菜、不剩饭,吃不完打包习惯。那就不会有什么所谓的面子,更不会使人有摆排场了。
在新春佳这个传统节日的餐桌上,爱惜粮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这样就能从一个小小的餐桌上延伸出一个大文明,成为寒假餐桌上的勤俭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