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字数作文 > 9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

小编: 甜味拾荒者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一

《三国演义》是一本通俗历史长篇小说。

首先,它把严肃的历史通俗化了,使原先只有读书人才懂得的历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知识。其次,也正是经过作者的修饰,他把许多史实都加了“料”,呆板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就像在菜里面放盐,让寡淡的味道变得有滋有味。

《三国演义》有一个明确的立场:褒扬刘备,贬低曹操。利用这一立场,作者塑造了全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这三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是家喻户晓——打开书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关上书大家对他们的故事也是倒背如流。

关羽的形象很简单但却很丰满,他在后来的历史中被“神”化了。人们把他看作“忠义”的化身,历朝历代都对他顶礼膜拜、崇敬有加。人们尊称他为“关公”,不仅演戏的时候要拜他,生意人也要拜他,因为他讲义气、忠心耿耿,是人们处世的道德标杆。所以“关公”被人们尊为财神、武神。被世人推崇如此,岂非“神”焉?

《三国演义》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大历史都是小人物推动的。例如孙坚获得传国玉玺,以及后来的袁术因此称帝等,若无一个无名小卒告密,这些后来的历史又怎会发展?

我认为我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要以批判的思维来读,如果大家都顺着作者的思路以拥护刘备的思维去读此书,那么书就不是书了。换个角度来说,你也会就会认为:这刘备要下台!如果刘备没有挡关、张二人,董卓只是来打酱油的,后来也没有魏蜀吴三分天下了,历史从此就被改写。

这里再说说曹操,书中对他的描述基本就一个字——奸。但我倒觉得这种说法太片面,他的真实面貌肯定不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所描述的这么简单且粗暴,至少我知道曹操是一名大文豪,而且他很聪明,也很爱才,所以才会最终成就他的大事业。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应该自己去了解才会深入,那么愿你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有所收获。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二

刘备逝世前究竟是心有不甘,还是认为一生是满足的?尽管刘备的遗诏中说:“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是,更多的,或许是对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的不舍。在第一章桃园三结义,刘备就显露出想成为皇帝的雄心:“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皇帝,是他的梦想,虽然未能一统天下,未能身着龙袍指点江山,但在逝世前那种渴望,仍未消散,以至于他在对三个儿子的话和遗属中反复提出:“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

刘备的希望在临终前寄托在了宰相诸葛亮身上了。那么刘备又把蜀国托给了谁?书中有一句话不得不提:“若是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上千斤的担子压在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或许刘备正是因为了解他才说出了这样有分量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刘备不仅将希望寄托给了诸葛亮,实际也把蜀国交付给了诸葛亮。

白帝城托的,是刘备一生的事业。也是刘备毕生的梦想。刘备用他的“计谋”,深得人心,这无疑是他的“必杀技”,在他死后,蜀国依然得以长久的运行。

当然,刘备逝世后,魏吴两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认为应当派人马五路围攻蜀国。虽然计划得很详细,但是刘备虽然死去,但永远活在了他的忠臣的心中。诸葛亮,赵子龙等马上想好了对策,并前去守关,我认为,正是刘备的聪明和有远见的作用,使蜀国逢凶化吉。

读白帝城托孤,仿佛在读刘备辛苦一生后,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国家,在君主灭亡后群龙无首,奸臣篡位,蜀国却没有,原因不仅仅是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更有决定性的是,刘备的怒摔阿斗,爱才惜才,用眼泪无数次的打动着臣子的心,所以,蜀国一次次重新站起。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塑造成德仁宽厚的形象,我却读出了刘备的心计和聪明。

知事论人,读白帝城托孤,论刘备,也许比起文人学者的谈论要显得狭隘。但是,读三国思三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即告诉我们,何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说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是一盏陈年的女儿红,醇厚绵长;刚烈豪迈的《水浒传》是一坛开封的烈酒,酣畅淋漓;而融合神话与历史的《西游记》是一壶果酒,老少皆宜;那么《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笔下曹孟德面前烹煮的一鼎芬芳醉人的青梅酒,入口酸涩却唇齿留香,经得起长时间回味与浮想。

东汉末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军阀割据,豪强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数,汉王室国祚犹如千钧悬丝,摇摇欲坠。时势造人才,以魏蜀吴三国为首的各方势力风云际会逐鹿中原。

统一的天下可终究只能是一家,“成王败寇”自古是然,在天下大势的分合战乱中,向来只有两败俱伤后由存者成世胄蹑高位,称王称霸。“三国鼎立,同归于晋”,司马昭窃取曹魏王座,又先后歼灭同室操戈的东吴和积弱乏人的西蜀,但纵然如是,难道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败者的功绩与启示就泯灭作烟尘,消散于无形了吗?

一如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伐吴的故事,曹操官渡之战,荀彧王佐良策,诸葛亮“两表酬三顾”,姜维“虚怀远志,空寄当归”,陆逊火烧连营,吕蒙白衣渡江……在历史跳动的斑驳碎隙里回眸,多少义薄云天刹那风华的典故历经沉淀却历久弥新,论英雄何以成败?

览古论今,生活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鲜花与荆棘,阳光与风雨,歧路与坦途总是并肩而至,普天之下无能免者。现如今,社会上虽再无刀光剑影,却仍有尔虞我诈,虽然没有了动辄杀身招祸的危险,却有无数压力的制衡……遭遇挫折,我们应当如何去面对?我想,一部沉淀着历史光影的大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所以,我觉得,一朝一夕的胜负,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的关键,摔倒了爬起来自己拍掉灰尘吧,抬起头,微笑着,继续勇敢向前走,是最好的办法。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大全900字【通用4篇】四

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就是这一遍,让我巩固了在三国这个时期里的种种事件。

从东汉末年的刘辩,到魏国的曹丕,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最后晋朝的司马炎。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三国”。

我以前认为《三国演义》就是魏蜀吴三国打打杀杀,今天我才知道:汉朝并没有灭亡,而是没有存在感罢了,直到后来曹丕杀刘辩,汉朝才算真正的灭亡。你想想,如果汉朝提前被曹操灭了,那么马超、韩遂、张松它们从何而来?

在这三国中,我最喜欢蜀国。因为蜀国拥有许多贤臣,良将。文的,武的都有。其中,我最喜欢蜀国的赵云。俗话说的好: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夏九姜维。这赵云就排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第二,可见他的武力处在无人能挡的位置。

我也很喜欢诸葛亮。看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如同仙人降世一般:身高八尺(三国时期,一尺等于现在的24厘米),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握鹅毛扇。一副飘飘然的样子。在以后的战争里,他的战功更是数不胜数。最后,还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蜀国还有众人皆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我就再介绍一下——老将黄忠:

黄忠本来是长沙老将。有一天,刘备派关羽去收复长沙。于是,关羽就与黄忠大战了两天,第一天平局,第二天关羽使用拖刀计战胜黄忠,后来,黄忠领导韩玄想放冷箭射死关羽,可没成功。最后关羽收复长沙,还得到了两员大将:黄忠,魏延。后来,黄忠还亲自斩下魏国大将夏侯渊的首级。

其实,蜀国的武将都是有勇有谋的,但大多都是勇多谋少。要说蜀国文武双全的人物,还得数姜维。

姜维是蜀国末期的人物,从小聪明伶俐,文武双全。长大后,还破过诸葛亮的计谋,要知道,诸葛亮的计谋可是没有人破过的。因此,姜维成了诸葛亮的继承人。

到最后,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臣子们互相猜疑,君主刘禅又很愚蠢,才导致“司马破蜀,建立晋朝,随后楼船破吴”的局面。

从桃园三结义到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再到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夷陵之战,最后诸葛亮北伐,星落五丈原,刘禅乐不思蜀,杜预破吴。这段时期,被罗贯中写为《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