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续写改写 >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

小编: 甜味拾荒者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一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1、《观潮》教学反思。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奇特、雄伟、壮观景象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

  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出示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反思》。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今后会多加注意。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二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三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经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经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述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述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资料。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明白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