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 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作文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4月24日,2021年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于4月2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今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关于中国航天日的作文有哪些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吧!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一
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给人们生活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300颗,其中既有以中星、亚太、天通等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也有以风云、资源、海洋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还有应用广泛的北斗卫星。
“这些应用类卫星统称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地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撑保障。同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还将为大众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同样也在去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圆满收官,为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高分专项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太空制药等新业态,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二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令人关注。
吴艳华表示,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据介绍,围绕月球探测主题,探月工程四期共包括4次任务。第一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规划中还包括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吴艳华说。
在行星探测规划上,“天问一号”计划今年5月着陆火星巡视探测。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国家航天局还规划了3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采样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备受关注。按照“三步走”规划,2021年与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
此外,在运载火箭和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卫星方面,我国也将进一步加大研制发射力度。吴艳华介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长征五号、六号、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完善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序列,满足各种轨道、各种重量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的迭代优化论证。”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三
“同学们,谁知道‘中国航天日’是哪一天?”
“4月24日!”
“那今年是第几个‘中国航天日’呢?”
“第六个!”
“同学们,大家想知道中国航天事业是如何诞生的吗?”“想!”会场里顿时响起一阵齐刷刷的回答。看着同学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张博士会心一笑娓娓道来,“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聂荣臻元帅庄严宣布:经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任院长,领导大家从事火箭、导弹的研究工作。国防部五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诞生,从而拉开了中国导弹研制的序幕。这一天,也被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上。”
从起点出发,张博士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为同学们生动讲授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克服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怀抱白手起家、从头干起,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奠基性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仿制改型到自行设计、再到自主创新的航天事业发展之路的故事。
“同学们,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一穷二白’,但是我们老一辈航天人在那种困难的情形下,硬是靠着算盘、三角板等工具搞成了航天事业,以一个个零的突破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这就是因为航天人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了航天精神。”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航天精神谱系,张博士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讲述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实质内涵,并通过一段段短视频更为直观地为同学们展示了航天人报效祖国、勇攀高峰等精神品质。
“同学们,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装备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除了大家熟知的载人飞船以外,我们还有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等多种装备。”张博士通过一张张航天装备的图片,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着航天装备的分类。
“这是长征五号,是我国现有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这是快舟火箭,是固体运载火箭”“这是天问一号”“这是嫦娥五号”“这个曾参加过天安门阅兵式”……同学们听着张博士的介绍,脸上满是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的自豪。
在讲解完后,张博士还现场对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今年是第几个中国航天日?”“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同学们踊跃举手抢答,时不时还出现齐声回答的场景。这一刻,“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正在一个个未来的“摘星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四
4月24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的消息刷屏。
仰望苍穹,逐梦星空。回首2020年,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北斗导航星耀全球、“天问一号”启程探测火星、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展望2021年,火星探测将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计划近期发射,重大航天计划等稳步推进。“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正扬帆起航,开启求索寰宇的新篇章。
据介绍,自去年开始的火星车征名活动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经过初审遴选出10个名称,再经网络投票、终审评审后,确定最终名称。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公众对航天的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太空的进程更稳更远。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航,开始飞向火星的漫长征途。这是一次全球瞩目的航天探索,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火星离地球最远约4亿公里,从地面上发送指令,探测器要在23分钟后才能执行,这给测量、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需要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同样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去年实施完成的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稳稳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并且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这次任务中攻关、验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创新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多点开花,进入空间能力不断提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八号完美亮相,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发射能力空白,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构成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五
在中华文明深处,始终凝结着走向星辰大海的夙愿。4月24日,2021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在南京举行。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月球样品实物首次离京展出、航天大咖共话星河征途……这场全民航天盛会,掀起航天热潮,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航天的澎湃动力,也勾勒着中国未来太空探索的动人图景。
从月球到火星,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中国航天在“星辰大海”不断播撒梦想的种子。
“现在我宣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名称为‘祝融’。”开幕式现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中国第一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解释说:“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驱散黑暗,火带来温暖。火的应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火也将照亮鸿蒙,引领人类探索,昭示人类追逐永远的光明。”
与名字一同亮相的,还有“火星车”的虚拟形象——方方的脑袋,圆圆的大眼睛,“祝融号”科技感满满又带着反差萌!现场,它还用AI语音做了一段趣味横生的自我介绍——我身高1米85、体重240公斤,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任务”还不轻,要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
“祝融号”即将开启的火星之旅令人倍感期待,而会场上的另一位“神秘嘉宾”也博得各方眼球。它是一份来自月球的“礼物”——嫦娥五号采回的月壤实物,陈列在科普展区,这也是月壤首次赴首都北京以外地区展出。
在中国航天大会的主论坛上,航天界重磅嘉宾共谋航天大计,在他们看来,今后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将愈发坚定,无垠宇宙还有无限期待。
从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我国17年的“探月之路”,记录着中国逐梦航天的步伐。“探月工程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实现整体跨越。”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说,嫦娥五号作为它的第一个用户,以出色表现全力为其“代言”,此后,“长五”订单不断,工作表满满,直到2024年才“有空”送嫦娥六号上天。胡浩透露,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嫦娥六号开展的工程任务以采样为主,着陆点和探测方式上将有些变化,初步选择的着陆点为月球背面到南极区域,相关论证工作还在持续。
随着探月计划的深入,当前月球对我们来说已是“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胡浩介绍,我国将积极制定新的月球探测目标,未来有可能借助月球上的探测器、敏感器,对地球进行长期稳定的大尺度监测,例如洞察长江水汽、地球运动、海洋冰川的变化等。不仅如此,未来月球有可能成为我们了解、进入深空的垫脚石和补给架,我们将“立足”月球“走进”更远更深的宇宙空间。
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六
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
探月、高分、北斗等航天领域国家重大专项圆满收官,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探月工程四期、空间站建设等任务扬帆起航……中国航天梦想的种子不断播撒,航天精神接续传承,未来还有更多进展值得期待。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捕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成功……飞天揽月、遨游太空,过去一年,中国航天事业再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航天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每一年中国航天日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国航天梦想的种子不断播撒。中国航天日不仅成为航天人的节日,更是社会公众每年一次与航天近距离接触、互动式交流的嘉年华。
今年航天日,一大批航天展馆、航天设施、实验室、车间等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一批院士专家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宣讲;以“新起点、新征程、新愿景”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精彩纷呈……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举办地江苏省南京市,中国航天科普宣传周暨“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活动火热开展,特别是月球样品实物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等实物首次在京外展出,吸引着广大航天爱好者的目光。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吕波表示,中国航天日已成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成为公众和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一个窗口。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史。”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陈国瑛表示,我们缅怀王诤同志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航天人的崇高精神,从党史、航天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为推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65年来,一代代航天人自强不息、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建立了航天科研生产体系和系统工程管理体制,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和文化。
“回望奋斗历程,中国航天发展其实没有奥秘,就是一个‘干’字。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怀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航天报国坚定信念,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来自航天二院二十五所的青年设计师周宇旋说。
“2021年,中国航天将实施多项重大工程任务,创新探索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将弘扬践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继续追天揽月的梦想征程,携手共筑和平美好太空。”吕波说。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中国航天日主题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