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趣》作文800字【精选3篇】

小编: 甜味拾荒者

《趣》作文800字【精选3篇】一

  没有DNA分子(遗传物质)的作用,童年时代的我,却放起了书法的风筝,也不信命,对书法的热爱却近乎天生。

  上幼儿园时,见家中有人爱提笔“乱画”,童心好奇,便闹着买来纸笔。从此,书房中,卧室里,课本上“一都留下了我涂鸦的墨迹,当作品在幼儿园里展出时,震惊得老师们大呼“神童”。小学时,更爱写字,小同窗买了新本子,发下了新书,当然要请“神童”“题名”。虽然心里十分乐意干,可表面却还得“不行,不行,我写得不好”,谨虚一番。上了中学,不知不觉,《中国书法史》、《书谱》、《大字三十六法》、《九势》、《艺术心理学》·…都上了书架。家中订的报刊,凡有关于书法的,都为我的“书法集锦”开了小窗口。爸爸出差回来,不买零食玩具,一本古今名人书法字帖,便使我手舞足蹈。看到外祖父家中有幅启功先生(中国书协主席)的作品,便苦苦哀求,带回家中朝夕“供养”;别的电视节目可以不看,《书法讲座》却不能错过。对着一幅名作,竞能默坐几小时,构图、行气、结构、运笔,直到心领神会,方轻吁一口气,顿觉心旷神怡,此乐何极!

  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渐渐地,感到乱涂并非长久之策,于是又开始临摹,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先写楷书,那是整个学书过程的必由之路;再行书,那是在书坛中刚刚瞒姗起步;后练草书,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但最爱的还是汉隶,端庄妩媚,婀娜多姿,金石味浓度大。

  爱晋书,那是神韵的先驱;爱唐书,那是技法的鼻祖,爱宋书,那是姿态的始源;更爱今人书——未成曲调先有情,笔下有言不尽的情趣。

  紧张的学习使人感到疲倦之际,便顺手翻开“集锦”,于是那花一样的情趣,歌舞一样的旋律,诗一般的韵味,以及那轻风摇曳的玉树,乘兴起舞的壮士,便纷至沓来,姿态万千,风格迥异,细察吟味,其乐无穷。陶醉之间,疲劳顿消,象听一曲优美的乐章,呷一口浓香酵厚的米酒,真是乐在其中啊!

  书瘾上来了,抛开倒霉的数学,烦人的外语,置象泰山一样压来的作业于不顾,裁开久藏的褪去火候的宣纸,一边研着墨,一边构思作品,墨汁研好时,作品也成竹在胸。于是抓起毛笔,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便立刻浸髓入骨,学着书法家的风度,饱酷墨汁,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太美了,间架结构,起首落款,恰到好处,太壮了,铁画银钩,软硬兼施。象形字,似写意画,会意字,似

《趣》作文800字【精选3篇】二

  这是前段日子我在好友的微博里看到的简介。也许是同龄人的缘故,我竟从中体味到了一种无奈。

  一个已经不是孩子的孩子,看似矛盾,仔细品味,却别有一番寓意。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发出这种感叹的孩子并不止有他一个。

  有时,我在想,是什么夺走了本应属于我们的童真童趣?是时间?时间无情地从指尖滑过,不留痕迹、不留情面地把童真从我们身边夺走。是压力?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原以为不会受影响的学校,如今也成了我们争锋的舞台。在竞争中,我们彼此暗暗较劲,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其中,而淡忘了心底最初的那份童真。

  都说永葆童心的人不会老。即使他的实际年龄很大,但他的稚子之心却能永远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童真是年轻的催化剂,在心底留有一份童真,就等于留有一份青春。

  童真是这世界上最纯真、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让邪恶的坏人感动得泪流满面,改邪归正。我看过一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杀人狂设计陷阱引人上钩再借机把他杀掉的故事。一天,杀人狂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便对小孩起了歹心,他给小孩一个玩具车,想趁小孩玩耍的时候把他杀掉。不想他却被眼前的这一幕感动了:可爱的小男孩在草坪里无忧无虑地玩着那辆小车,欢乐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他向小男孩靠近,心里却有了一丝犹豫。“叔叔,谢谢你,真的很好玩。”小男孩笑着对杀人狂说,额头上闪着一点汗水。“叔叔,你不喜欢玩具车吗?”小男孩撒娇似的摇着杀人狂的胳膊,奶声奶气地问。杀人狂的眼眶湿润了。他第一次听到别人对他说“谢谢”,他也第一次看到人类的可爱。他放弃了心底那个邪恶的念头,小男孩万万没想到,他那份童真,救了他一命,同时也挽回了一个即将走上不归路的可怜人……

  留点童真在心底,就是留一份青春:留点童真在心底,就是留一份感动。多么希望,若干个岁月后,已经两鬓斑白的我们,在心底写下我们的个性宣言:一个永葆童真的孩子。

《趣》作文800字【精选3篇】三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一方巴林石印章,承载百年文化的积淀。

  “江流有声”四字刻为曲线,线条茂密,婉转,笔画圆润,拐角处富有弧度感,目光拂过,仿佛有潺潺的流水声溢出,古风与自然并存;“断岸千尺”四字则皆为直线,钩画了了,极方极正,仿佛四字之间包容天下万物,鲜明对比之下,“天圆地方”四个字会突然跳入你的脑海中。古老的技艺,即使是在灵魂深处也可留下长久存在的震撼。

  我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一家石印馆中寻趣。店面不算宽敞,两边的架子上陈列着一块块巴林原石,狭窄的通道直通店堂后的一方小院。院中几张石桌旁,一位老人与两个青年正在工作。老人负责雕刻,两位青年一人在挑原石,一人在打磨半成型的印章。

  许是有一段时间未见顾客了,老人一见我便起身,热情地招呼我参观他的作品。我随他进入一间屋子,立刻就被靠近门口的一块印章所吸引:鲜红匀和橙黄的石头内质,表面竟如水晶般是全透明的。热烈的阳光在石头上折射,雀跃,整块的印章竟如同火焰在冰川中跳动。即使隔着一层玻璃,也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生机。我仔细端详这块石章,印面的中间,刻了些似断似连的线条,边款上有一大一小的两块白斑,整块章似被故意刻得多了些残破。

  “老人家,请问这是什么石头啊?我好奇地问。

  “这个啊,是鸡血石,可是巴林石中的精品呢。相传,曾经有人用鸡血石做碗,进贡给康熙皇帝呢。”老人言语中透着骄傲。

  “那这上面怎么又裂纹的?”我索性将心中的疑惑一吐为快。

  老人呵呵笑了:“这是我们巴林石章的特色,章中作一丝丝缝隙,可以打破线条结构的板滞与章法的沉闷,和石头本身的肌理相呼应,线条变得活泼起来,疏密关系变得复杂,丰富,多趣味。”

  “老人家,你这店,这石印章,可是中华文化的一大趣味啊。”我赞叹道。

  “没有没有,这东西也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门技艺罢了。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了这些老东西,重视起来,我这也有了创作的动力。外面的那两个青年就是喜欢上这个,一放假就天天钻我这来拜师学艺了。”

  “传统,可不能就这么轻易消失了。”前面的青年忙完了手中的活,开口说道。“石印章保留了一种趣味,保留着地方文化的密码。”

  步出店门,口袋中装着一枚洁白如玉的印章。刻痕间有历史的印记,缝隙中存在时代的光泽。我知道,我寻得了一份趣味,一份传统文化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