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考察心得【精选3篇】
庐山考察心得【精选3篇】一
庐山实习报告——07地理教育(2)班余静
实习目的: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地貌: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
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
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
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实习时间:2008年5月11日——2008年5月16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内容:
1、地貌: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
2、地质: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分析庐山的形成。
3、植物:辨认庐山地区植物以及采集植物标本和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拉植物样方并进行整理和
分类;对庐山地区的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和研究。
4、土壤:通过挖土壤剖面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庐山土壤种类。
实习路线:2008年5月12日:美庐——庐山会址——庐山大厦——大较场——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电站大坝——大王峰阴坡观察土壤剖面——石门涧峡谷。
2008年5月13日: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采集植物标本——圆佛殿—
—大天池——龙首崖。
2008年5月14日: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2008年5月15日: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
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庐山的地质概况
1、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2、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3、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三、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
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0—2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补充:
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m、深12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四、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锦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五、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400米以下:红壤
400米—800米:山地黄壤
800米—1200米:山地黄棕壤
1200米以上:山地棕壤
少数排水不当的地方还有沼泽土分布
大王峰阴坡土壤剖面:枯枝落页层
腐殖质层:41cm
淋溶层:36cm
基岩:55cm
母质层
土壤松紧度:松软
含水量:大
土壤侵入体:碎石块
六、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
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
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七、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
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八、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2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九、实习总结
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但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完善!
庐山考察心得【精选3篇】二
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庐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18日
实习内容:庐山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学生:地理科学大类2011级
实习线路:
Day1:匡城宾馆——望江亭
Day2:匡城宾馆——枯岭街——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庐陵湖——毛泽东纪念馆
Day3:月照松林——庐山大厦——三宝树——电站大坝
Day4:王家坡小天池——匡城宾馆——花径、如琴湖、锦绣谷
一、庐山区域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0米。庐山耸立在江湖之滨,山体似肾形,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东北和西南侧平缓,西北和东南侧陡峭。山上较流展,外侧多断裂深谷,周围是丘岭平原。庐山为发展旅游业,在牯岭镇发展起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体系,镇中街区有众多的商店和餐厅,电影院、图书馆、戏院、游泳池、灯光球场、学校等建筑点缀谷中,环岭而设的宾馆、饭店、疗养院、医院、旅行社、邮局、银行等服务设施为接待游客提供了便利条件。整洁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美食无不吸引着八方游客,作为游客游览庐山的重要落脚点,牯岭镇良好的发展也展示着庐山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二、庐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庐山的气候条件特征
庐山地处中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控制区,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但由于庐山的海拔缘故,使得其与周边地区的气温有所差异,以牯岭镇为例,其年平均气温11.5℃,与周边平均气温相比约低6℃,冬季(1月)低5℃,夏季(7月)低7℃,是真正意义上的避暑胜地。庐山湿度和周边地区相比要大,云雾也较多,以牯岭来讲,其平均相对湿度78%。3-9月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83%,年平均有雾日数达190天,1961年多达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以5月为最多,平均有21天,7月最少,也有12.4天。就降水而言,庐山的降水也是普遍偏高的,所谓“天无三日晴”,庐山雨季长达3个月以上,4-7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300mm,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2.1%,12-2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1.7%。以牯岭为例,据牯岭气象台的统计资料,牯岭24小时降水量≥0.1mm的雨日数年平均为167.7天,其年平均降水量1833.6mm(1961-1970年平均),1954年高达3362.6mm,1970年2359.4mm,1978年只1181.7mm。
2.庐山的地质地貌特征
庐山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块山地,西北侧为悬崖,有一正断层叫莲花洞正断层,西北侧为下盘,上升盘为庐山,下降盘掉入长江;东南侧也为悬崖,有正断层叫温泉正断层,上升盘为庐山,下降盘掉入鄱阳湖。庐山山中有山,主要地貌以构造地貌和流水地貌为主。其构造线为东北西南向,褶皱、断裂发育,九奇峰—梨头尖一线为其界线,将其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岭谷相对的现象,南段断裂纵横,岩性多变,地面切割破碎,而北段出露震旦系地层,以褶皱构造较为突出,有背斜山、次成山、向斜谷、次成谷发育,由于山体上升,河流沿断层、节理形成断层谷、节理谷亦比较普遍。而流水地貌也比较突出,庐山在抬升之前,河流已经塑造了较宽的谷地,由于后来山体的强烈抬升,河流下切明显,使得原本的宽谷下端先变为了“V”
形峡谷,而在宽谷和峡谷之间,水流强烈的溯源侵蚀使得谷地纵剖面由缓面变陡,形成裂点,东南和西北向峡谷中的河流,因流路短,比降大又沿断裂或者节理发育,溯源下切强烈,以致其中有些河流,袭夺东北或西南向宽谷中的河水。另外,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在第四纪期间庐山及其周边地区出现过冰川,他指出庐山地区有冰川地貌,并且集中在北山,主要有大月山西北坡大坳冰斗、汉阳峰附近的鼓手寨冰斗、五乳冰斗,有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U形谷、大校场U形谷。此外,庐山东南麓面临鄱阳湖,这里湖面狭长,为鄱阳湖南部广大水域通往长江的出口水道,其向东北方向延伸,宽可达6~8公里,在河道两侧,还有水下天然堤、边滩和残留的叉道,这些并非完全由现代湖水动力所塑造,而是湖侵较晚,湖相沉积未及填平这些地形,以及干旱河流仍作用于湖底所致的典型的湖滨地貌。
3.庐山的土壤植被特征
植被:“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物种,1934年在含鄱口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后更名为庐山植物园,为我国唯一历史最长的亚高山植物园。庐山自然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带,海拔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100米以上的灌木草丛和亚热带针叶林带。
土壤: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其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而庐山的海拔高度导致土壤产生了垂直带状结构,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海拔400m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岗丘地区属中亚热带,广泛分布着纬度地带性的红壤和黄壤;海拔400~800m,气候湿润暖热,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吕化特征的山地黄壤;海拔800m~1200m,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既具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黄棕壤;海拔1200m以上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山顶部,形成山地草甸土;而局部洼地,形成山地沼泽土。
三、庐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庐山气候成因分析
气温高低受大区域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因素,气温高低还与海拔高度及局部地形有密切联系。庐山处于我国夏热中心之一的长江中下游河谷与鄱阳湖盆地之间,夏季副高脊线西进,使得这一地区的气温持续走高并且异常干燥,但是由于庐山的海拔相较周边地区高出不少,而根据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7℃的公式来计算,庐山平均气温要比周边低6℃;另外,庐山由于海拔影响,空气相较其周边要稀薄的多,这就造成了空气逆辐射的减少,而庐山森林众多,空气湿润,白天日照的升温作用也不是很明显,这就造成了庐山气温与周边的差异,使得庐山赢得了“避暑胜地”的美名。
而究其多雾的原因,与庐山丰富的植物资源有这密切的关系,植物蒸腾作用给庐山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庐山的偏低的气温又给水汽凝结带来了便利条件,造成了庐山多雾的景观;另外,庐山位于平原地带,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时受到庐山山体的阻挡,抬升,而庐山沟壑纵横,便于水汽的停留;第三,庐山周围水系丰富,日蒸发量大,蒸发的水汽宜在庐山停留,使得庐山云雾缭绕。
庐山拥有充足的水汽,而自身山体的沟壑纵横为藏风降水带来了先决条件,较低的温度更适宜水汽凝结和成云致雨,所以,庐山较周边地区而言,降水是偏多的,就算是干燥的夏季,庐山也依旧会迎来降水。
2.庐山的地质地貌成因分析
构造地貌:庐山地貌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其北部受淮阳“山”字结构前孤的影响,南部受东南向构造的制约,形成东北—西南向的扭应力,使得其北东及北北东向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有牯岭向斜和大月山背斜,北北东有通远向斜和蓝桥背斜。由于所受力的不同,在庐山发育的断层既有如莲花洞正断层的张扭性断层,又有如九奇峰冲断层的压扭性断层,有如通
远正断层的张性断层,又有五里牌隐伏断层。庐山不但有很多正地貌,又有许多次生地貌,如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次成山和次成谷的形成主要与岩石岩性有关,庐山地区有三层沉积岩,下层是大月山粗砂岩,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中层是牯岭砂页岩,易被风化侵蚀;上层是女儿城细砂岩,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由于这三层岩石出露的情况不同,庐山就形成了一些次成地貌,一般来讲,但凡有大月山粗砂岩或女儿城细砂岩,出露的地方,会形成山地;而有牯岭砂页岩出露的地区,就易形成谷地。
流水地貌:庐山水资源丰富,流水作用明显,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庐山的向上隆起,使得流水不断下切,形成“V”形谷;另一方面,流水在岩石节理处汇聚,经过流水作用,形成新的山区河流;还有就是由于水流的溯源侵蚀,在庐山山体上形成许多裂点;再有一些水流速度较快,河道狭窄,流路短小,会溯源切穿山体,形成袭夺湾、断头河;而在庐山强烈上升之前,曾今受长期侵蚀夷平过程,形成比较明显的夷平面;庐山外围的河谷一般谷地宽广,谷底平缓,有一定的阶地和台地发育,现代河流出山后,自山麓以下形成了砾石扇或砾石滩,因而河道多分段,变化不定。
冰川地貌:关于庐山有没有冰川,学术界有很多争议,李四光认为,庐山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3次大范围的冰川活动,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而庐山所有的冰川地貌都是在这个时期发育形成的,而且庐山的冰川地貌普遍集中在北山。也有学者认为,庐山不存在冰川,哪些所谓的冰川所遗留的“冰碛物”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或有的属与冰缘堆积等。
湖滨地貌:由于庐山东南麓面临鄱阳湖,而此处的湖面狭长,易形成湖滨地貌,全新世以来,鄱阳湖的形成和扩张,出现湖滨一带沉溺现象,是形成湖滨地貌的重要原因,这些湖滨地貌不仅说明成湖时期较晚而且反应湖岸有相对下沉的趋势。
3.庐山的土壤成因分析
庐山处于中亚热带,基带土壤为红、黄壤;随着高度增加,山区森林增多,有机质增多,使得土壤由红、黄壤变为山地黄壤;再随着高度增加,到了海拔800~1200m的地带,由于风化作用较弱,气候较冷湿,而植被茂盛,使得土壤由山地黄壤转变成为山地黄棕壤,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高;随着高度在增加,到了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植被大多为灌丛草类,使得土壤由山地黄棕壤转变为山地棕壤,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但淋溶作用明显,而土壤中钙离子的含量也大幅增加。
庐山考察心得【精选3篇】三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shixi.xiexiebang.com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①、林木记录表:建群种:黄山松: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生活强度强。
②、草木样方:1米×1米。第一层为野菊花(5%盖度,15厘米高度。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生活型为营养型)。优势种有野古草(覆盖度为60%,高度为30厘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苔草:(覆盖度为10%,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面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鳞毛蕨:(覆盖度为5%,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上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层外植物有:鸡屎藤、苔藓、地衣、野葡萄、牯岭钩儿茶等。建群种为:黄山松、幼苗多、生活度强,比较稳定,层下植物不能取代它。
③、灌木样方:2米×2米。第一层:细齿叶柃(覆盖度为20%,高度为1.5-2.0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二层:中华腊瓣花:(高度1.5米,2株,覆盖度为2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三层:满山红:(高度0.7~1.0米,1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四层:野蔷薇:(高度0.4米~1.2米,11株,覆盖度为1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五层:中华石楠:(覆盖度为5%,高度为0.4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六层:苎麻:(高度0.3米,7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
2、扁柏林——线状植被。
①、样地环境记录:回龙路1060米处,阴坡,坡度40度,地面枯枝落叶较厚。
②、灌木表:样方4米×4米,1个样方内5株,高度2米,实生,年龄5年,生活强度强,分布均匀。
③、扁柏林记录表:
编号植物名称层次高度米胸径厘米枝下高米树冠幅刀豆文秘助手实生或萌生生活型年龄物候期附注
中名学名
表1扁柏林单一扁柏林3030202实生高位芽30营养期
④、层外植物记录表:壳状地衣、补生的,也有藤状植物。
(二)、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薄、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那一个点。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我们实习主要是到空军疗养院一带观察落叶阔林。shixi.xiexiebang.com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1)乔木: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白楠等。落叶树种有锥粟、四照花等。
(2)灌木: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等。
(3)草本:主要有淡竹叶、沿阶草等。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shixi.xiexiebang.com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庐山土壤实习报告
1、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2、实习内容: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3、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现以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这两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
3日期:2002年8月3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shixi.xiexiebang.com
土坑编号:00-3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质:冲积物+砂岩指示动植物:毛竹子、灌丛、草木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枯枝落叶层Ah有机质层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oAhB1B2B3Bc0-77-4141-7070-9191-140>140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黄橙淡棕红中粘中重粘中粘轻粘中重粘团粒块状块状块状棱柱状润润潮润潮润潮潮松紧紧紧很紧很多多少无无多多少无无无无5.15.45.15.15.
4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4
日期:2002年8月3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4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质:坡积物指示动植物:纯柳杉林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1Ao2AhABB1B2B3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o1Ao2AhABB1B2B30-33-77-2323-3838-5353-71>717.5YR4/47.5YR3/47.5YR5/610YR5/82.5YR6/6暗棕棕淡棕黄棕淡黄棕较粘较中粘较中粘中粘重粘团粒小团块小团块小团块团块湿潮潮潮潮潮湿松松松松紧多多多多多很多多多多多无无5.45.55.65.75.8
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全氮量含量较高。这说明,山地黄棕壤,随气候的冷湿,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减缓,水解性酸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换性酸明显降低,代换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不饱和度达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铝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现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为例。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shixi.xiexiebang.com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三、河流袭夺
1、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8月7日:三叠泉;地貌实习。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