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
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讲述了一位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岗的老人金春燮为传承抗战精神,亲自参与建起109座纪念碑的故事,了解玩之后有什么感想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吧!
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一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烈士陵园更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在汪清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曾发生过105场抗日战斗,有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处,6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于此,著名诗人贺敬之到此感慨万千,写下“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诗句。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历史都会永恒地存在着,它联结着过去和未来,也在当代人的血脉中流淌。退休后的金春燮说:“我们不能对不起烈士,更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档”。他为烈士树碑,从筹建到施工他都亲力亲为,还为烈士立传,写了许多抗战史料,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碑、纪念馆,记录着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精神总有传承者,事业总有接棒人。这些人,是有血性让敌人胆寒的,是有精神让天地动容的。早有童长荣等民族英雄为争取民族独立前仆后继、奋不顾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现有祁发宝等卫国戍边英雄,用身体作界碑,护我山河;黄文秀等脱贫攻坚楷模,用实干为阶梯,帮群众翻越贫困大山;刘智明等广大医务工作者,用生命践行使命,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护佑苍生……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又有各条战线上的英烈模范用忠诚和无畏一直护航国家和民族昂首阔步向前进。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一位又一位,有人倒下了,又有人冲上去,先辈们开创的事业,就这样不断被推向前进。
因为缅怀,更感英雄的崇高;因为纪念,更增前行的力量。 从虎门销烟到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从南海领空到喀喇昆仑雪山,从脱贫攻坚一线到抗击疫情前线,从边境缉毒缉私现场到城市乡村的万家灯火……有些战场,不一定能听见炮火,却能听见冲锋;不一定能看到硝烟,却能看到牺牲。华夏大地,山河无恙,那些长眠于地下的逝去的名字,不该被遗忘;那些坚毅笃定的英雄的面孔,应该被牢记。
无论哪个民族,丧失了对英烈的记忆,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习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基因库”作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我们就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的精神品质,砥砺着信仰信念,让更多人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就是继续奋勇前进。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我们就能更好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
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二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35年前,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感慨万千,写下这样的诗句。
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一座县城,名字叫汪清。
早春的山坡上,金达莱花的骨朵儿依稀可见。它们含苞待放,仿佛等待赴一场一位老人和109座烈士纪念碑的约定。
“不让历史在我们这里断档”
清明前夕,记者在汪清再次见到金春燮。2015年,记者曾采访过这位老人。6年过去,74岁的老人仍旧腰板挺直,目光坚定。那时,他已经立了77座烈士纪念碑,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109座。
汪清曾是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所在地,发生过105场抗日战斗,有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处,6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于此。
2005年,退休后的金春燮担任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发现年轻人对革命历史了解甚少。一次下乡途中,金春燮来到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墓前。这个不高的小土包,上面用二三十块石头围着,长满荒草。他落泪了,感慨说:“童长荣从安徽千里迢迢来到东北抗日,牺牲时只有27岁,却连个像样的纪念地都没有,我们对不起烈士啊。”
从那时起,金春燮就下定决心,为牺牲在当地的抗日烈士修建墓碑,“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档。”
当时,汪清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资金紧缺,基础条件落后。金春燮就一个个单位、一家家企业去筹钱。每筹来一笔资金,金春燮都鞠躬说:“我替牺牲在汪清的烈士们谢谢您。”
为节省开支,从设计到施工,金春燮亲自上阵,几百公里外的采石场跑了不下百趟,卡车、拖拉机……什么工程车都坐过,甚至蜷在铲车斗里上山。密林草丛中,虫咬蜂蜇是常事,即使感染丙型肝炎暴瘦二十多斤,他也咬牙坚持未耽误一天工期。每当有人说他“痴傻”“不要命”,金春燮就说:“和27岁英勇就义的童长荣比,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小英雄金锦女被敌人严刑拷打,坚决不招供,牺牲时才12岁”……在汪清县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59岁的郎连福对记者滔滔不绝讲述汪清革命史。三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铁艺公司老板,在金春燮的带动下,他现在已成为志愿宣讲团队的一员。
为烈士树碑,还要为烈士立传。16年来,为了清晰了解汪清的抗战历史,给后人留下英烈们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金春燮四处寻找烈士后代和抗战老兵,行程2万多公里,穿坏了十几双黄胶鞋。
他编纂《汪清英烈传》等24本、100多万字的抗战史料,编印《民族英雄童长荣》等4本抗战画本,完成了《沦陷留痕》《汪清红色记忆》等史料整合……为创建“汪清英烈网”,他从60岁开始学习电脑,看不清、记不住,就反反复复向远在外地的女儿求教。
十几年过去,他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最初只有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老中青几代人,既有教师、公务员,也有民营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的志愿者团队。
郎连福还和团队一起负责画本绘制。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4本连环画册。《民族英雄童长荣》首发单次印刷量达1万多册,全部无偿捐献社会。“下一本我们要画爱国将领王德林,脚本都写好了。”他指着厚厚的资料说。
“跟着金大哥,越干越有劲!”郎连福说,“从未想到人这一辈子还可以这么过。”
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
脚下路延续新的长征;
我们是新一代红军小战士,
先辈的热血在身上奔腾!
在汪清县嘎呀河畔,童长荣红军小学的校园里传来嘹亮的《红军小学之歌》。校长张德志告诉记者,学校原名汪清县第四小学校,金春燮的红色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十多年来,金春燮到各地主讲近百场爱国主义教育课,策划举办21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有时肝病发作,金春燮还在忍痛坚持,他说:“我年龄不小了,有紧迫感,希望有生之年能做更多的事,培养出一大批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受到金春燮开展红色教育的启发,2010年,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一支“童长荣英雄中队”,“番号”延续至今成为光荣传统。2017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吉林汪清童长荣红军小学”。
走进校园,随处可见红色文化展板和长廊,在每个班级的红色图书角上,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读本。学校德育主任梁艳介绍,对表现优秀的班级授予英烈中队称号,为了穿上小红军服,同学们各个争当优秀标兵“红军小战士”。每周四中午,学校还通过“红色旗帜”红领巾广播站,播报学生们根据革命历史自编自导的红色故事。
随着一座座烈士纪念碑、一个个红色抗日遗址落成,汪清正在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目前,全县42所中小学成立了英烈中队(班),组织开展“重走抗战路、弘扬民族魂”活动。
清明前夕,许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参观。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做小讲解员,一年级小学生夏广桐羡慕地说:“我也要加入红军小学宣传队,像金春燮爷爷那样,给更多的人讲述家乡抗日英雄故事。”
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三
《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讲述了一位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岗的老人金春燮为传承抗战精神,亲自参与建起109座纪念碑的故事。
吉林省汪清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主战场,抗战期间曾发生过100多次抗日战斗,牺牲的抗联烈士有600多名。金春燮2005年退休后,担任汪清县关工委主任,工作中他发现孩子们对这段历史了解很少。在一次下乡的时候,金春燮偶然发现一位烈士的坟墓是一个用二、三十块石头围着的小土包,长满荒草。从那时起,金春燮就萌发了为牺牲在当地的抗日烈士修建墓碑的念头。10多年来,金春燮共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立起109座革命先烈纪念碑,还协调建造了汪清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他组织开展义务讲座,用烈士姓名为42个中小学班级命名,将抗战精神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田。
金春燮的故事感动着研支团的每一位成员,让他们深刻领悟了心怀忧患、胸有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本色。他们表示要将革命抗联事迹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实际行动关心培育下一代青年成长成才。
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四
“小英雄金锦女被敌人严刑拷打,坚决不招供,牺牲时才12岁”……在汪清县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59岁的郎连福对记者滔滔不绝讲述汪清革命史。三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铁艺公司老板,在金春燮的带动下,他现在已成为志愿宣讲团队的一员。
为烈士树碑,还要为烈士立传。16年来,为了清晰了解汪清的抗战历史,给后人留下英烈们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金春燮四处寻找烈士后代和抗战老兵,行程2万多公里,穿坏了十几双黄胶鞋。
他编纂《汪清英烈传》等24本、100多万字的抗战史料,编印《民族英雄童长荣》等4本抗战画本,完成了《沦陷留痕》《汪清红色记忆》等史料整合……为创建“汪清英烈网”,他从60岁开始学习电脑,看不清、记不住,就反反复复向远在外地的女儿求教。
十几年过去,他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最初只有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老中青几代人,既有教师、公务员,也有民营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的志愿者团队。
郎连福还和团队一起负责画本绘制。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4本连环画册。《民族英雄童长荣》首发单次印刷量达1万多册,全部无偿捐献社会。“下一本我们要画爱国将领王德林,脚本都写好了。”他指着厚厚的资料说。
“跟着金大哥,越干越有劲!”郎连福说,“从未想到人这一辈子还可以这么过。”
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
脚下路延续新的长征;
我们是新一代红军小战士,
先辈的热血在身上奔腾!
在汪清县嘎呀河畔,童长荣红军小学的校园里传来嘹亮的《红军小学之歌》。校长张德志告诉记者,学校原名汪清县第四小学校,金春燮的红色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十多年来,金春燮到各地主讲近百场爱国主义教育课,策划举办21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有时肝病发作,金春燮还在忍痛坚持,他说:“我年龄不小了,有紧迫感,希望有生之年能做更多的事,培养出一大批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受到金春燮开展红色教育的启发,2010年,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一支“童长荣英雄中队”,“番号”延续至今成为光荣传统。2017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吉林汪清童长荣红军小学”。
走进校园,随处可见红色文化展板和长廊,在每个班级的红色图书角上,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读本。学校德育主任梁艳介绍,对表现优秀的班级授予英烈中队称号,为了穿上小红军服,同学们各个争当优秀标兵“红军小战士”。每周四中午,学校还通过“红色旗帜”红领巾广播站,播报学生们根据革命历史自编自导的红色故事。
随着一座座烈士纪念碑、一个个红色抗日遗址落成,汪清正在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目前,全县42所中小学成立了英烈中队(班),组织开展“重走抗战路、弘扬民族魂”活动。
清明前夕,许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参观。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做小讲解员,一年级小学生夏广桐羡慕地说:“我也要加入红军小学宣传队,像金春燮爷爷那样,给更多的人讲述家乡抗日英雄故事。”
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35年前,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感慨万千,写下这样的诗句。
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一座县城,名字叫汪清。
早春的山坡上,金达莱花的骨朵儿依稀可见。它们含苞待放,仿佛等待赴一场一位老人和109座烈士纪念碑的约定。
“不让历史在我们这里断档”
清明前夕,记者在汪清再次见到金春燮。2015年,记者曾采访过这位老人。6年过去,74岁的老人仍旧腰板挺直,目光坚定。那时,他已经立了77座烈士纪念碑,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109座。
汪清曾是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所在地,发生过105场抗日战斗,有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处,6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于此。
2005年,退休后的金春燮担任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发现年轻人对革命历史了解甚少。一次下乡途中,金春燮来到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墓前。这个不高的小土包,上面用二三十块石头围着,长满荒草。他落泪了,感慨说:“童长荣从安徽千里迢迢来到东北抗日,牺牲时只有27岁,却连个像样的纪念地都没有,我们对不起烈士啊。”
从那时起,金春燮就下定决心,为牺牲在当地的抗日烈士修建墓碑,“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档。”
当时,汪清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资金紧缺,基础条件落后。金春燮就一个个单位、一家家企业去筹钱。每筹来一笔资金,金春燮都鞠躬说:“我替牺牲在汪清的烈士们谢谢您。”
为节省开支,从设计到施工,金春燮亲自上阵,几百公里外的采石场跑了不下百趟,卡车、拖拉机……什么工程车都坐过,甚至蜷在铲车斗里上山。密林草丛中,虫咬蜂蜇是常事,即使感染丙型肝炎暴瘦二十多斤,他也咬牙坚持未耽误一天工期。每当有人说他“痴傻”“不要命”,金春燮就说:“和27岁英勇就义的童长荣比,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小英雄金锦女被敌人严刑拷打,坚决不招供,牺牲时才12岁”……在汪清县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59岁的郎连福对记者滔滔不绝讲述汪清革命史。三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铁艺公司老板,在金春燮的带动下,他现在已成为志愿宣讲团队的一员。
为烈士树碑,还要为烈士立传。16年来,为了清晰了解汪清的抗战历史,给后人留下英烈们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金春燮四处寻找烈士后代和抗战老兵,行程2万多公里,穿坏了十几双黄胶鞋。
他编纂《汪清英烈传》等24本、100多万字的抗战史料,编印《民族英雄童长荣》等4本抗战画本,完成了《沦陷留痕》《汪清红色记忆》等史料整合……为创建“汪清英烈网”,他从60岁开始学习电脑,看不清、记不住,就反反复复向远在外地的女儿求教。
十几年过去,他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最初只有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老中青几代人,既有教师、公务员,也有民营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的志愿者团队。
郎连福还和团队一起负责画本绘制。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4本连环画册。《民族英雄童长荣》首发单次印刷量达1万多册,全部无偿捐献社会。“下一本我们要画爱国将领王德林,脚本都写好了。”他指着厚厚的资料说。
“跟着金大哥,越干越有劲!”郎连福说,“从未想到人这一辈子还可以这么过。”
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
脚下路延续新的长征;
我们是新一代红军小战士,
先辈的热血在身上奔腾!
在汪清县嘎呀河畔,童长荣红军小学的校园里传来嘹亮的《红军小学之歌》。校长张德志告诉记者,学校原名汪清县第四小学校,金春燮的红色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十多年来,金春燮到各地主讲近百场爱国主义教育课,策划举办21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有时肝病发作,金春燮还在忍痛坚持,他说:“我年龄不小了,有紧迫感,希望有生之年能做更多的事,培养出一大批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受到金春燮开展红色教育的启发,2010年,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一支“童长荣英雄中队”,“番号”延续至今成为光荣传统。2017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吉林汪清童长荣红军小学”。
走进校园,随处可见红色文化展板和长廊,在每个班级的红色图书角上,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读本。学校德育主任梁艳介绍,对表现优秀的班级授予英烈中队称号,为了穿上小红军服,同学们各个争当优秀标兵“红军小战士”。每周四中午,学校还通过“红色旗帜”红领巾广播站,播报学生们根据革命历史自编自导的红色故事。
随着一座座烈士纪念碑、一个个红色抗日遗址落成,汪清正在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目前,全县42所中小学成立了英烈中队(班),组织开展“重走抗战路、弘扬民族魂”活动。
清明前夕,许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参观。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做小讲解员,一年级小学生夏广桐羡慕地说:“我也要加入红军小学宣传队,像金春燮爷爷那样,给更多的人讲述家乡抗日英雄故事。”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一个人与109座纪念碑心得体会(精选4篇)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