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中国简史 一图看完【精选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中国简史 一图看完【精选3篇】一

《中国简史》读后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吕思勉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读《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采集果实,打渔狩猎,群居洞穴,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来,生产资料渐渐丰富,他们也有了美的意识,粗糙的泥陶制品上开始有了最简朴的印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开,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啧啧称奇,这是具有真实触感的人类进步。还有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传说,蚩尤貔貅,仓颉造文字,伶伦作乐器,嫘祖养蚕纺织,大挠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尧禅让……这些神秘的传说为一切都带上了迷幻色彩,使历史不至于枯燥无味。看着这些传说,我觉得无比自豪,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开始了。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政治斗争,时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旌旗摇摆,士兵坚毅的脸庞,王者睥睨天下的气魄,自然还

有成王败寇的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驳的青铜器,端庄厚重,纹饰华美,反映的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特有的华贵稳重,那背后的高超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百家争鸣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统一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统一简化文字的出现为交流和记载开拓了更广大的空间。佛教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艺术的流传为我们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那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美丽。唐诗宋词楚国离骚,明清小说元散曲,怎能忘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还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明灭灭的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勾践卧薪尝胆,名医扁鹊,项羽大摆鸿门宴,昭君出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房谋杜谏,武则天称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成吉思汗铁木真,朱棣靖难之变,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智擒鳌拜……这些我们数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每每想起总是能勾起我们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厌恶唾弃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数讲述了皇家的趣闻或骇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难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长了见识,各种有违常理甚至于有违伦理的事情在皇宫内闱里似乎成了见怪不怪,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对历史的认识,使历史在我的眼中变得更为立体可感,不再那么严肃遥远,而是显得真实和俗世烟火。而秘史中那一连串的问号令我惊叹不已,甚至于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吗?《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吗?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

吗?……种种关于在我们心中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探讨,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种种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论断更是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灵活性!原来拓展思维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而这些超越了我记忆中传统认知的探讨无形中向我传达一个信息:敢于质疑,忠于现实,还原真实!

《中国简史》全书简洁易懂,增强了可读性。故事性的叙述使阅读不至于枯燥无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其中还穿插中西方的比较突出我国特点更加鲜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节通过我国和欧洲开始使用火的时间不同,突出我国人开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读者记忆。全文语言幽默,结合神话传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种数据和历史材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使本书的可信性大大增强!正如作者所说“史书使我们对那个时期人的一生轨迹有了一种生动的想象”。读一本史书,细细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伟庞大的电影。滚滚红尘中一幕幕进化演变,时代兴衰在眼前缓缓放映。古人简单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的眼里却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或惊叹,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个我们熟悉却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重叠上历史的步伐,不经意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间却已经经历了几个人生,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才恍然惊醒,细细回想,竟仿如南柯一梦,那其间的千回百转潜移默化之间已经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智慧。而《中国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中国简史 一图看完【精选3篇】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简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简史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简史 一图看完【精选3篇】三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选取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爱哲学,尤其是喜爱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正因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说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用心好处。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简单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发奋。能够说,中国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到达了高峰。我们此刻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个性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礼貌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一样。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正因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

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到达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到达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代替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就应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就应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能够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就应不关心哲学,正因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就应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以前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必须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正因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带给了各种各样可供选取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

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联上,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这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时一向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坚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但是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务必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带给的最高福分。”期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选取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爱哲学,尤其是喜爱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正因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说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用心好处。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简单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发奋。能够说,中国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到达了高峰。我们此刻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个性是儒家伦

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礼貌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一样。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正因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

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到达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到达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代替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就应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就应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能够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就应不关心哲学,正因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就应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以前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必须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正因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带给了各种各样可供选取的可能方式。摘自copyright8转载请保留此,谢谢。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联上,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

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这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时一向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坚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但是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务必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带给的最高福分。”期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正因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务必脱离尘罗世网,务必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好处,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正因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但是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一样,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联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这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

但透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务必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带给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样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但是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能够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能够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个性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一样,因此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礼貌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到达抛砖引玉的效果!期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冯友兰,字芝生,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向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五十多年来,该书一向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个性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引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德克-布德的一句话:“我们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真实知识实在是少得可怜。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是汉学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个老子,这个看法,甚至对一般哲学教师来说,恐怕也不为过。”德克-布德向我们反映了关于西方对中国哲学的了解状况。其实,仔细想想,就是许多中国人对自己的哲学的掌握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精深,关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懂得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我不知道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但我觉得现代的中国人过于现实,即使是思想的东西也要求为现实的功利服务。哲学不一样于其它理工科、经济类、医学等学科专业,它不能给人带给现实的物质的东西,不能帮忙人长生不老,也不能帮忙人发财致富,在物质面前,哲

学是无用的;哲学只能给我们一种观点,一种有用的观点,人们从这些观点能够寻找那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因此,哲学起的是无用之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陈染说过一句话:“想想把自己的大好时光泡在看不见摸不着无本无质的哲学思考中,整个人就像一根泡菜,散发着文化的醇香,却失去了原有生命的新鲜,这是多么可笑。”其实我也觉得这话不无道理,但也并非全然,作为一名作家,陈染是太感性了。读哲固然粗糙乏味,但哲学能够使人聪明,一样能够让人散发理性光芒的知识,它本身就没有造成生命青春的毁灭,反而更能彰显它给生命带来的万古长青。

那么,以下将结合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粗略说墨子的思想,印象中墨子是许多人乐意理解的,他的核心思想“兼爱”,事到如今人们仍然受用不浅。看看他的哲学怎样的,起的又是怎样的作用?

墨子,姓墨名藋,是孔子之后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约生活在公元前479——381年间,墨家便是其创始的流派,他的思想资料主要集中在《墨子》一书中。

在哲学思想上,现代人常常视墨子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崇尚伦理道德建设的儒学人士被称为“儒”,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多来自游侠,喜好武士精神,被称为“俠”或“游侠”。需要强调的是,墨家的“俠”又不一样于一般的游俠,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研究,墨家与当时的其他游侠有两点不一样:首先,其他游侠只是雇用兵,谁雇用,便为谁卖命。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其次,通常的“俠”只是墨家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

作为中国古代两大著名学派,墨家和儒家在一些文化观念、民间仪礼上有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在文化观念上,孔子对古代礼貌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对孔子则持对立的态度(这一观点在下方的“美学”角度将作简单的说)。墨子认为,它们都不具备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认为他自己的看法更为适用。在民间仪礼上,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不信有鬼神,墨家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和祭祀所采取的繁文缛节。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岭南一带客家人的一些民风民俗,客家人个性注重丧葬和祭祀,不仅仅在死者安葬之前需要举办几天的丧礼,还要为死者守夜、洗浴、更衣等等活动,丧礼完毕之后,死者的子女及其后裔还要守孝,准备来年举行的二次葬等(这似乎与中国人一向坚持的入土为安有点出入,据一些专家论断,二次葬是古代南方蛮夷族人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他们之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不是正因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这与墨家的观点并无多大出入,也是一种兼爱的表现。

在美学上,墨子又是孔子的反对者,真是冤家路窄,相逢狭路,分外眼红。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修养,要从《诗》开始,要用乐来完成,孔子又认为,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而墨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于他提出的“非乐”的主张,主要是反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是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从理性的角度看,墨子是偏激的,他有深邃的洞察潜质,但是他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盲目否定文采美饰,说明墨子他还不了解审美和艺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用心的作用。

我们前面说过了,墨子的核心思想乃是“兼爱”,也是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一种自然延伸。研究中国先秦哲学的人都一致认为,儒生来自社会上层或中层阶级,俠则更多来自下层阶级,本人认为这使墨家思想难免包内含朴素的农民思想色彩和游侠义气风度。墨子提倡“兼爱”,主张“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主张天下所有的人不分高下,彼此相爱。爱就要淋漓尽致地去爱,在爱自己时,要延伸到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时,要延伸到爱他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以致爱所有的人,构建一个充满爱的完美的人世间。

当我们被墨子“兼爱”的博大胸怀所感动时,实质上墨子也是在为后人带给一个处世为人的道理。墨子说,仁人以利世除害为宗旨,实行兼爱是济世利人的唯一道路,人唯有实行兼

爱才是一个仁人。而照以我们的现代社会,爱变得遥远,许多东西都被异化成为一种工具,或者是人宣泄的对象。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刚刚告别一切领域都缩减为政治的年代,一个新的缩减漩涡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漩涡中,感情缩减为性,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联……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成了当下的官能感受。”爱似乎变得更功利狭小了,不再单纯,我们生活在这个需要单纯单纯却很少的时代,或许回归单纯才是兼爱的最佳归宿。

现实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认真思量。正如鲁迅先生所透析的中国人的本性,中国人喜爱凑热闹胜过热闹本身。记得几年前一报刊刊登的一则新闻:湖南某市有一男子站在楼顶欲寻极端,楼下聚集着一群围观“看好戏”的人们,围观群众中时不时有人向那男子喊话:“喂!跳啊,快跳啊,怎样不跳!”“兄弟,要解决就爽快一点,我在这等的不耐烦了”……那男子在气急败坏之下往楼下的人群抛砖头,然后耸身一跃,骤然遍地红花。还有一个例子是,2000年美国惨遭恐怖分子劫机袭击,伤亡惨重,在我身边感受最深的是人们打着“V”型手势沸腾叫好,人们沉浸在幸灾乐祸的狂欢中。像这样的例子能够拿出很多。我不禁要问,一个社会到了连大学教授极力要求制定“见死不救罪”时,作为一个人,对他身边这个充满畸形意识的社会里,是否有过一点点人性关怀的色彩呢?在我们每个鲜活的人眼中,所谓的“兼爱”,就是这样的吗?

构建和谐社会在必须好处上也是提倡兼爱,只有大众都有这么一种意识,爱他人如爱自己,怜悯他人如怜悯自己。那么,这个社会才算是和谐的、兼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