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议论文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3篇】

小编: 北巷以北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

  【片段一】

  师:说一说,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两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目的: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两特点。)

  生:世界之最。

  生: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生:──

  (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

  师: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生读,再找,只发现写了“壮丽”一词。

  师:其实文章还介绍了它的奇异。

  (此时课堂时间已经过了将近20分钟。学生已经没有了很大学习兴趣。)

  【片段二】

  师: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都很陌生,看到这个名字,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它在哪里?

  生:它有多大?

  生:它有多深?

  生:──

  师:读文,看你能从哪些自然段了解到它在哪里,有多大,有多深?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它在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生:我知道它长504千米。

  生:我知道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最大的大峡谷。

  生: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都无法与它一争高下。

  生:──

  师:从你了解到的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真雄伟。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太大了,那一定很壮观。

  师:对,那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板书:壮丽)

  师:往下读课文3、4段,你还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通过下文了解大峡谷。)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两个班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是我在第一个班先上的实况。我的思路是先读文梳理出大峡谷的两大特点,再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学习。虽然最初设计我有自己的设计意图,但从教学中看到,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只能粗略的感知课文,并不能有条理的梳理出课文是抓住“壮丽”“奇异”两特点来写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一个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显的死气沉沉,不禁问自己:学生怎么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紧接着,我改变了思路,到另一个班上课,呈现了片段二中的情景。我改变了引导的方法,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让学生自主去阅读,主动探究,理解内容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平等的交流,共同的学习中完成学习的任务。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奇异,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美美地去读课文,滔滔不绝地和大家交流自己所悟所感,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自主探究,还有收获的快乐。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3篇】二

  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选学课文,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选学课文,实在可惜,但想起培训时主讲老师强调的:选学课文千万不要当成讲读课文来上,只要目标达成就好。想想以前,自己的某些行为的确有拔苗助长的嫌疑,这一次,绝不再做这样的事。因此,学习这一课时,我用板画的形式让孩子们粗略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那里壮丽奇异的风光也只是留了个大概的印象。一节课的时间,一半时间是在读通课文,虽然布置了预习,可是文中那么多生字新词,还有陌生的名称,即使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孩子,很难一遍读正确。于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让他们练习朗读,勉强把文章读通顺了。后半节课,让孩子们提问,解决疑难问题。看来孩子们的问题真多,光词语就有好多:咫尺为邻、不容置疑、神来之笔、花卉、人迹罕至等,几个预习认真的孩子事先查过字典,所以在交流中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后来有个孩子提问:什么是九个垂直自然带?这么深奥的问题,我一时也讲不清楚,只好再次用图解的方式,简单画了个图,让孩子了解大峡谷奇特的地理风貌。看起来孩子们对我的讲解一知半解,而我,更不知道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把握。文中关于大峡谷风光的描述是非常优美的,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那种美感,很难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印象。

  课文算是上完了,可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就这样,能算过关了吗?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3篇】三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平平毫无兴致可言。于是我想到黄河离我们近在咫尺,同学们非常熟悉同时也感受到他的浩瀚与伟大。那么对于黄河的源头他们又是相当陌生的,但一定充满兴趣。果不其然我一提到黄河,提到黄河的源头,同学们充满兴趣。由此引入雅鲁藏布大峡谷,那里既是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同时也孕育了大峡谷这一世界景观。拉进了同学们与文章内容的距离仿佛跟随奔腾咆哮的黄河流水,步入了他的源头似的。感到格外亲切下面的学习同学们劲头十足,对那些生僻的字词也舍得花大力气解决了。

  从课内走入课外。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原来不是第一,那为什么现在成为第一了呢?同学们陷入沉思。我引导学生自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读了两遍,明白了原来以前没有发现啊!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那些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