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话题作文 > 人物作文 > 老师 >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

小编: 孤街浪人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一

理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近,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我们有了理想就算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会去奋斗,去拼搏。

有的人想做老师,为祖国培养人才;有的人想做医生,为人民的健康努力;有的人想做个军人,为了守护国家的每一寸疆土。无论你的理想大与小,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那都是好的理想。

我们应先明志,清楚我们的志向,才能定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理想不能定的太小,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拼搏的动力。我们要把理想定的有些难度,定大志得中志,定中志得小志。

定了理想,才能去奋斗,拼搏,但不要投机取巧,走捷径。在你投机取巧的时候,这个点是否清楚,明白,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要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每一次奋斗都要让我们架在川上的桥离彼岸更近一些,而每一次的拼搏都要让我们与理想的距离更小一些。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二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春秋时百家争鸣,汉朝时百家中分出了胜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中国数千年的王朝都沿用了儒家学派的教义用以教化民众。数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固然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也使中国多次遭到灭顶之灾。

儒家学派讲究忍让和妥协。不到最后关头不会反抗,导致中国多次被外族侵扰,凌辱,践踏。外国占领后民众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反抗侵略。这点在五胡乱华,靖康之难,崖山之役,满清灭明等多次王朝更替中体现。泱泱中华,汉族人所有数量是这些外族的千倍,万倍,十万倍。但敢于反抗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安于现状。这与儒家提倡反对战争以德服人是分不开的。可你打着和平友好,以德服人的旗子去和别人讲道理,没人会理你。战争中一切的道德都得靠边站。在这点上俄国人宁可火烧家园也不留给敌人的精神相比之下更加值得推崇。

除了上述的“仁”以外儒家的教义中还有大量想法是反人权及带有歧视色彩的。儒家着作《论语·阳货》中写到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把儒家学派歧视妇女的本性暴露无遗。这大大增生了中国百姓心中更多的男权主义色彩。

儒家学说同时又极度蔑视法律的存在。认为法与孝中,孝更为重要。比如说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儿子应当在父亲违法后依旧包庇父亲,这一想法完全是无视了法律的存在。儒家思想一味排斥法律规章自以为人们都可以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是白日做梦!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当今的中国大陆有一大批的人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儒家在被当时各朝各代推广时大量传播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并同时告诉人们,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报销国家而是为了当官,指挥别人“学而优则仕。”。

最后,儒家思想过分注重等级观念,让人们认为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得反抗或提出异议。这个做法过分压抑了个性,把所有人教育的循规蹈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三

今天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我认为论语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要勤复习,外国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遗忘曲线”反映了人当学习了一个知识后,前第一、二天遗忘的最快,到最后就只能记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知识。复习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巩固知识,使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孔子的话,也就是古人的话,都对我们很有益。这些就是学习方法。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很佩服颜回,在只有一竹桶、一瓢水的简陋小巷中生活,不仅不感到优愁,还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怎能不使人佩服?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国家军队的主帅可以没有,但人万万不可以没有志向。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人生将是彷徨与迷茫的,他就像在黑暗中,没有指南针,只能像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没有志向,你整个人就是一副空壳。

短短几句话,却能给予我们很多道理,这就是论语的魅力所在。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四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首先告诉我们,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接着,老师让同学们都来谈一谈自已的理想。于是,同学们都纷纷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都对自已的理想发表了讨论。有的同学说:“我的理想是不用上学、上班,而且还要有得吃、有得喝。”有的同学就说:“我的理想是住别墅、开豪车。”

对于诸如这一类带有享乐主义的理想,我认为这种享乐主义的理想是不好的、是不正确的、是不健康的,是带有不劳而获的心理的。在我看来,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理想是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已的理想而奋斗,而不应该有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坎坷、有磨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如果我们一旦有了自已的理想,我们就可以朝着这个理想去努力和奋斗。比如说有的同学的理想,是当一句光荣的人民教师,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祖国花朵;有的同学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可以为人民救死扶伤。这样的理想是健康的、也是有意义的。具有这类理想的同学,我相信他们只要沿着理想的目标去努力,终有理想实现的一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已的理想,但是理想是什么,就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人生的道路往哪里走和怎么走。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是我们应当具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这一句话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贡献于社会,这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有益于社会的理想,然后为自已的理想努力奋斗,实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五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六

青莲陌,禅意如云。“禅”为境,“禅”为意,“禅”为心。一个“禅”字可错综复杂,贯穿红尘烟火繁华;又可缥缈不及,逍遥空灵超脱物外。禅道可谓是异彩纷呈,可又简素如一。,则论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初识这四句真言却在华美的文章,只觉得这话清澈舒朗,但却不解其意,后知这原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这样的臻境,又有几人能参透?人间空茫虚无,只有真正放下,看淡得失,才可云水随心,自在悠然。从这话起,我便对禅有了份执著,可禅却是讲究自在,不讲究执著苦求的。我有时为一缕禅意,不思茶饭,忧虑万千,禅也讲究不急于求成的。我却是没有那般道骨,做到云淡风轻,而在人间百般欲求中自苦。这样,怎可做到万境随心。自此之后,我便对慧能禅师充满无限的崇敬,觉其是人间大智大圣者。帘子为何而动,因风,诚然,这似乎在大家看来是不必回答的答案。其实不然,慧能禅师有云,“帘动因心动”,悄然昭示“万境随心”。好比我们考砸了或者是跑步摔一跤,会觉得颜面失尽,心想这下大家对自己必是心怀嘲讽,看自己的眼神也会冷漠而又幸灾乐祸,自己便觉得人人阴毒,世道凉薄。可能同学们并不在意,甚至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可能将同学表现出来的种种,让自身情绪扭曲了。世道虽不乏险恶,但若我们看得明媚,那便明媚许多。他人之恶也因自身之恶而生,若我们能够领悟大容与大德,那我们的面貌便慈善柔和,就算是烟火味浓的俗世凡夫见了心中的一隅静好也会被触动,毒辣阴险的人见了也不忍凶神恶煞,气焰嚣张。人道勇者不惧,智者亦不惧。此不惧并非实力高低抑或武功高强,智者有一颗大到漫过天涯的心,包容,看得幽长深远,所以不惧。说起禅语,不得不提一人——仓央嘉措。说起他,不仅文艺青年对他的诗情幻意无限感慨,连普通青年们也都说这人是六世达赖,一代情僧。他曾写过“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与你相见。”写得极柔情,大家或把这“你”理解为一个倾世佳人,我倒认为此“你”为真知,为圣境,为至禅,是仓央嘉措苦苦追求的温暖,净化众生的答案。这个答案,或许也只是一句梵音禅语,便可化人间为极乐禅境。  ,论及禅境。“禅境”是个唯美曼妙的词,自然也是唯美曼妙之境,像清幽古寺,诗意小巷,一隅芳草。禅境是个悟禅的环境,禅境并非一个实在的美好,而是一个无形的思考。一滴晨露,也能包容我们的影,我们的身与心便在晨露依偎中变得透彻起来;一方画巷,也是另一个属于禅的世界,落木萧萧,天地茫茫。写到这里,观者会觉得禅境是特殊且高深难以领悟的,禅境是那么飘渺而不可捉摸。一瓣花,一梭云,一缕柳,寻常人难能与它们心神合一,共建臻境。在生活中,却是处处有禅的,此禅亦是高洁,更是难寻。所谓常义禅境,只是那样的清静不被俗世所扰,使我心长宁,远离纠纷烦恼的圣地。但如能在俗世浮华中寻禅,悟禅,并以禅道在红尘紫陌上自如穿梭,那就更是高明。离心即身,虽在世间,然已超脱。禅境无形,处处可为禅境;禅境无意,污泥亦至禅。但此却非人人可心领神会,与禅修之关联也是密不可分的。  ,后论禅修。禅修是清苦,但却又自得其乐,自享其趣。大多正规禅修,除了斋戒,就每日聆听高僧大德讲经,后自己诵经礼拜。光就这条,许多人提出异议,少林和尚为武僧,便可食肉,且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写这话的大抵是个官场文人,曲尽其妙地洗刷了武僧食肉之过,看似又将食肉之举提升到高深莫测的境界,非寻常修行能比得了。从公心来看,食素保护环境以及生灵。从私心来讲,食素可以静心,亦能净化心灵,亲近本真。我深信肉俎之油污蒙蔽人心,使人心混沌且世俗,早将赤子无邪之影远远掷去。吃素自然吃得清素,这样的清素也是干净纯澈的,能使人铁骨虽瘦仍傲然出尘,心无杂念,方可智慧清明。正是因此,佛道相通,都是野鹤闲云,行云流水,且心烂漫不染杂尘,做事喜巧妙化之或去除心念。只有墨家才积极抗争,使人民群起激昂来免除人间疾苦,但这样的激昂是没有沉淀的,对疾苦的认识也停留在低级阶级,没有意识到世间疾苦,是人性给人带来的疾苦。所以信念不坚定,极易被统治者收买,被世俗疾苦所害,也不达自己苦苦追寻的“天下民主”的境界,又成了政权的奴隶或祭品。而统治者给少林武僧吃肉的权利,实则是剥夺了他们禅修的权利,让他们成了百分之百的纯种莽夫而没了佛性,沦为巩固统治的工具,这种看似激昂的墨家似的抗争,其实也是愚痴的。有人也会认为念经是个枯燥无意义的苦差事,还有人用和尚念经来比喻做重复而无意义的事,身在心不在,那只是一些未悟念经真谛的人所为罢了。念经的经文虽是晦涩难懂,但我们将心沉下来,自会在声声梵语,阵阵檀香中有所参悟,若没有一颗禅心,想与佛性相通,实不为一件易事。  ,必论禅心,禅心是一切的根基,而禅心又是与生俱来的。若我说禅学禅,有人道:“这人可真傻!学那些虚东西,真是无聊愚蠢透顶!”或是自以为是地哈哈笑几声,皱着大而油亮的脸,磕着瓜子,又说打折的商品和可钻的空子,然后继续诽谤圣贤,那这样的人,便永无与禅结缘的可能了,一生庸庸碌碌,不得真正的快乐与清宁。禅心同慧根,是婴儿之时便带到世间的,慢慢便会显露出来,有禅心的人需得有信心,不可因道不同他人,怕性格孤僻便与俗世混为一谈,就像白玉陷进污泥,是莫大的可惜。有禅心之人,需将禅缘看做一种神圣的责任,不改初心,林黛玉便是有禅心之人,她写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话解意不难,意解殊妙,人间的浮华却无绛珠仙草立足之境,她便绝尘遁去,去寻那方干净了。禅心难得亦难守,不知我自己是否有禅心,但总不至于太世俗,两相迷茫,可却只余坚定,对那瓣禅心的追寻。  ,末论禅学。自认为与禅学相通之术有二:哲学与心理学。其中似乎哲学更与禅学贴切。对于哲学,曾有个精妙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把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从这句话中,找禅学与哲学相似之处,同认为人之微茫,以及实际宇宙之外更大的无极。但禅学中的“无极”是浩繁空漫的,无形亦无涯无边,而哲学认为它至少是有形的,有个真切的答案,所以哲学之句似山路绵长,曲曲折折才能道尽其意,而禅学之句似清潭幽深,朦胧模糊的本真在其中徐徐摇曳。哲学家的姿势是爬,无疑是极艰涩困苦的学术研究,而大禅师则为行,得失随心,去留无意,没有那样谨慎地成为学术之仆。再说心理学,多用于心态调整,人际交往和研究人性,然而禅学则简单地化解了这些问题。心理学以小见大,而禅学以大容小。与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心理学可以通过对心理的判定附带战略、勘察、牟利等功能;然而禅学认为,这些事情是无需解决的,是要从人的灵魂上根除。很多人问,那不是空泛的大道理吗?不够实用,岂是所有人都能拜服于禅学?正是因为禅学此点,才代表一种随性与逍遥,这并不是对学术的不严谨或散漫,但这种态度会使禅更灵动,使人更自在,即容即空,大抵为禅在对人对事时的态度。  ,莫以为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佛家思想,更莫以为是个自衬会写文章的人在卖弄才情,讲些无畏的大道理。禅学,从古代历史文化沉淀中来,向生活的细微角落而去。禅学,疏亮而精深,在禅学中释放本我,可获得在匆忙中看淡风云虚怀若谷的洒脱,在人流中教清风识字,邀芭蕉赏雨的悠闲,此为禅之美,禅之益。  但愿十年后,得览此文,仍是心怀清宁,一纸莲香梵语,禅道悠扬。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七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八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九

《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为止通用了几千年还没有错的道理。就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现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听到最多的话就无非是“复习”了。无论是哪一样学科,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定期复习,这样才能牢记在心。第二句话也是正确的,对待朋友就要真诚、真切,朋友好心来拜访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心迎接。第三句话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会去尝试,去一点点接近那种境界。这三句话无不体现出孔子的智慧。

当然,这只是《论语》这本巨著中的一小则文章,还有更大的奥秘蕴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论语》真是一本充满了先人智慧的书本,它对你、对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作用,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吧!

论语孝道思想论文【精选10篇】一十零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