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基础知识 > 词语 >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

小编: 甜味拾荒者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一

爸爸您有时对我好,有时对我很严厉。

这年放寒假了,就在放寒假的'第一天的晚上爸爸您就用严厉的眼神问我,“这年考得怎么样呀,考了多少分。”我看见爸爸的眼神那么严厉,就底下头微声微力的说:“老师没发考试的卷子,也没告诉我们考试的分数。”爸爸听了,却说:“我看是没考好吧,不想给我说吧。”我愤怒的说:“我才没有呢,要是来老师发了考卷,或是把考试的分数公布出来了话,您们的手机上肯定能收到老师发的短信,可是您们的手机上根本没有收到老师发的短信。”说完我就愤怒的跑回自己的房间,锁上门,在里面伤心的哭。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来了,闲着没事干,就想开开电视看会儿电视,可是您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说:“想看电视呀,等知道你的考试成绩后再做决定,如果考得好,可以让你看,如果考得不好的话,那你就整个寒假都别看电视。”还说:“去,屋里练字去。”爸爸说的话我不得服从,因为爸爸的脾气一直很不好,只要妈妈说的或者是做的哪一点与他不和,您们俩就会吵起来,会吓得我晚上睡不着觉。

后来,我们在学校里开了学会感恩与爱同行这个主题班会后我终于知道了爸爸对我严厉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我考好,不落在别人的后面,让我一直前进。爸爸我感谢你,感谢您让我不再贪玩。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二

真实的自由——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有感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这个答案我在《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里的第四册——我是超过人中找到了。

这是一个讲全市人民都变成被操控的脑电波怪人,而最终又变回普普通通的人——杨歌和他的缩小了的爸爸拯救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杨歌带着缩小形爸爸,正走在回家路上,突然一个莫名厅妙的人往他手中塞了一大堆纸条,杨歌一边看一边往背后扔。突然,他看见了一张他最崇拜的超人培育班,杨歌顿时四眼发光。虽然他爸爸也崇拜超人,但他爸爸看了学费后就知道结果是两个字——没门。没等杨歌开口,他你你连声说不行。可怜的杨歌没办法,只好不再说话了,正准备把票扔掉时还不舍的瞟了一眼,无意间发现隐藏在票的角落里不起眼的一行字,免费试上十天。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爸爸,爸爸小声的在他耳边说,要不我们去看看吧!杨歌连忙点头应答,好的好的。没过几天杨歌真变成了天才。消息传出后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报名了,可是这些人没过几天就都变成了脑电波怪人了。于是毫无意识的被他人控制着思维。

我看到这里才明白,做机器人一点都不好,不能自已控制思维,更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有了自由,即使成为了无所不能的机器人也不再是自己了!我要做自己,做一个有思想有自由的自己!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三

我的爸爸是一位教师,他的眼睛有点近视,他之所以近视是因为忙到深夜备课造成的。

爸爸每天都给我讲我不会的题,可讲完题以后就去看学生了。爸爸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一次爸爸生病了,妈妈说:“你别去上课了,在家休息吧!”“不行,我不能休息,我要是休息了那些学生怎么办?孩子是最重要的。”说完爸爸披上大衣匆匆忙忙的出门了。而且爸爸有时为了学生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了。上一次爷爷快要去世了,爷爷在临死前想见爸爸一面,妈妈去找爸爸了,可爸爸却说:“我现在不能去,如果去了那我的这些学生怎么办?”说完爸爸又去上课了。又过了一小时爷爷去世了,为此爸爸很伤心,因为他没有在爷爷临死前见爷爷最后一面。在不知不觉中爸爸的头上又增添了几根银发,而他教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成就。爸爸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爸爸啊爸爸,您辛苦了!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四

“我要找我的爸爸,去到那里也要找我的爸爸,我的好爸爸没找到,如果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我好久好久没见到我的爸爸了,我好想他!

夜晚,我躺在小草间,看着蔚蓝的天空,一颗流星拖着光芒而一下子消失在远处的山峰,使我仿佛看到了我爸爸,“爸爸,你在哪里呀!你回来好不好,我已经考了100分了。”我在内心深处痛苦的呼唤着。可是,爸爸从那次离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我伤心的痛苦了许久。突然,一个决定在我脑海中出现:我要去找我的爸爸!

爸爸,你在哪里呀?我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去。我走了三年,还是没有见到我的爸爸,我不知道他去了哪,我的手中紧握着那张100分的试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爸爸,爸爸。“我呼唤着,眼泪就要掉下来了,不,我擦了擦泪珠,想到了爸爸说的话:“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对,爸爸说的对,我不能哭,不能哭!

这时,我见到一个人,我小声问他:“你见过我的爸爸吗?”他没听见,一个巨大的鞋子在我头顶上降落,我马上从鞋缝里钻出去。啊!好险啊!看着毒辣辣的太阳,他似乎在告诉我:“你找不到的!”我不会灰心丧气,就算冒再大的风险,我也要找到我的爸爸。

我走啊走,遇到大树爷爷,我问他:“爷爷,你见到我的爸爸了吗?”“抱歉,孩子,爷爷没见到。”遇到一只小蜻蜓,“小蜻蜓,我走累了你可以载我去找我的爸爸吗?”漂亮的小蜻蜓说道:“当然可以,美丽的小蚂蚁!”我坐在蜻蜓背上,紧紧的抓住它的翅膀。忽然,一只大网网住了我和蜻蜓,在网落地时,我逃了出去,说:“蜻蜓姐姐,对不起,是我害了你,我还你受苦了。”“没关系的,小蚂蚁,记住,不要和人类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坏人!”“嗯,我记住了。”我深深鞠了一躬,便又去找我爸爸了。

当我走到99岁时,突然在一条街道上,看到了我的爸爸,他已经离开世界了,我伤心的哭着,趴在他身上,他已经面目全非,血肉模糊,我紧紧的把他抱住,手中握着那张100分的试卷,我痛苦的说不出话来。忽然,一辆车压过我^

在天堂里,我见到了我的爸爸,我把那张试卷给他,他摸着我的头,热泪盈眶的说:“好孩子,好样的!”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五

妈妈将爸爸托在巴掌上破口大骂,爸爸就缩得只有拇指那么大了。
有一天,我在折星星,我把折完的星星放在罐子里,我已经折了半罐星星,突然爸爸趁我不注意就溜了进去,他还以为里面是糖果呢!星星折满罐子后,我把瓶子盖紧,跑到妈妈那。
“妈妈,我要去亮亮家,他今天过生日。可以吗?”“当然可以,你早点回来就行了!”妈妈微笑着说。我走在路上,总听见有人喊救命,可是不见人影,可能是幻觉,继续往前走,我突然愣了一下:会不会是爸爸。我停住脚步,拿出罐子看了看,那呐喊声向我逼近,我摇了摇罐子,看见爸爸在里面,我正想打开罐子,可是因为刚才关盖子时关太紧了打不开。我着急的冲向亮亮家。
“嘭嘭”我用力敲这亮亮家的门,可是等了一分钟,亮亮还没来开门,估计他不在家。幸好他家的工具箱在外面。我找了一把剪刀把盖子挑开,星星“啪”的一声把爸爸涌了出来,我急忙接住爸爸。
正好亮亮回来了,星星都涌到了亮亮身上。亮亮很开心:“你送我的礼物真好玩!”我也跟着笑起来……在一旁的爸爸插嘴道:“宝贝,你做的糖真难吃。”我笑嘻嘻地说:“那不是糖,是我用塑料管折的星星。哈哈……”
爸爸真该“骂”!老眼昏花!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六

西师大版《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后反思《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装口袋里的爸爸征文【范文7篇】七

太好了,我终于发明出来了!从门外传了一句妈妈的话,我走近妈妈妈的房间,看见一颗黑色的药丸我问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说:变大药丸。有什么用?我问,老妈说可以让人不断的放大,先扩大100倍在每小时扩大10倍!还有我还在研究变小药丸可以让人缩小50倍!我问:变大了怎么变小?妈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回答说:那还用问,只要吃一粒变小药丸即可。变大药丸、变小药丸的材料是什么?妈妈说:三聚氰胺、蟑螂药、过期的牛奶、地沟油(此处省略99个有毒物体)………,天哪!全是一些有毒物体!我下了一大跳。

之后几天老妈天天在房间里试验,突然,轰的一声我走过去一看桌子上有两颗白色的药丸,我想应该是变小药丸吧。我一看,老妈已经晕了,看了她已经累的不行了!于是我就拿着一颗变大药丸和一颗变小药丸去吃饭一颗变小药丸不小心掉进了电饭煲了!幸好我给妈妈已经乘了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我就拿着一颗变大药丸和一颗变小药丸去上学,我走到了校门口的小吃店里买了一个鸡蛋饼,我走进教室突然“肚皮眼”(原名杜平眼同学给他取的)走进了教室幸好我吃的快。“啪”的一声我衣服的扣子破了,我整个人在不断变大!我突然想起变小药丸,立刻吃了一颗变小药丸,在才免得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我飞快的跑回家我破门而入发现妈妈不见了,电饭煲里的饭也没了,突然我听见有人在叫我,我低下头一看,天哪!妈妈变小了!

从此妈妈变成了装在口袋里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