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的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一
谈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智能作为多元智能的一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在对人类幸福和美德的培养上,与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竭力主张的:将心理学的研究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与治疗扩展到研究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科学上来,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那么,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用音乐教育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挖掘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形成适合儿童成长的积极社会大系统,最终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1、注重音乐熏陶:激发儿童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并明确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三个主题。其第一个研究主题就是:积极的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情绪的,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音乐的诞生本身就饱含了人类丰富又抽象的情感表达,对人的情绪刻画更加深刻、细腻,这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音乐对人的熏陶与净化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的,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可以发挥积极的意义。而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常常陷入误区。有人认为音乐教育无足轻重,只要文化科目好,中考、高考考得好就可以了,忽视音乐对人成长中审美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家长将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增加选择好学校的筹码,导致强迫儿童必须乐器考级、乐理背诵、回答提问式音乐赏析,破坏儿童与音乐的天然链接,让孩子产生特别多的负面情绪,破坏孩子产生舒缓的、美好的、自发的情绪体验。以上思想与做法都是严重影响音乐教育发挥积极效果的。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儿童音乐教育目标,首先是在素质教育中完成审美的教育,而不是带着功利的目标严重忽视或者过分夸大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在家里备上音质良好的音响设备,随时随地让儿童感受音乐的熏陶;去听一场真正的音乐会,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激发儿童对美和善的向往;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与儿童一起创作,激发儿童对成就的渴望;在学校课间的十分钟,播放经典、悠扬的音乐,将音乐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也可以将起床的铃声、操场锻炼的背景乐都设置成经典名曲,将美的体验不知不觉间移入儿童的'感知世界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多了,人就会更加幸福。一个被音乐滋养、被音乐激励、在音乐中迸发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美妙音乐的儿童,更容易体会到积极人生里充盈着的幸福,也更有能力将这种幸福的积极力量传播出去,带给周围的人幸福感。
2、结合音乐教育过程:挖掘儿童积极个性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第二个研究主题是积极的个性与人格品质。人格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可以据此预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可以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心理活动以及应对行为。也就是说,逆境中的适应性与摆脱逆境的积极性会增强。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其积极体验,即让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音乐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深入的过程。儿童很容易因为对音乐感觉深不见底,不知道从何学起,而产生否定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设置阶段性成长小目标来不断肯定儿童的成绩,让儿童能够感知到努力的效果。阶段性成长小目标不一定是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可以是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任何一个。
比如,一个缺乏自信心的男孩,主科学习成绩一般,遭受比较严重的学习挫败感,因此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遭遇到任何一点小的困难,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不是唱歌的料,不是学音乐的料”,产生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儿童,可以将阶段性目标设置为:在一个月之内能够有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表现一次。在这一个月的音乐教育中,更加热情地鼓励、殷切地希望他能够好好地准备,同时老师给予他所能给到的指点和帮助,以最大可能确保他能够表现出最佳的状态。最后为他创造一个机会,让他在认为自己心理和行为上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在同学们面前大大方方地表演一次。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滋养,给他们机会,给他们舞台,他们就可以自由地成长为充满魅力的花朵。
无论最后的表演是否达成儿童预期的效果,只要与儿童达成一致,本次的任务仅仅是:有勇气公开地表现一次。只要有了这个勇气,就是成功。那么这一个小的阶段性成功的积极感受就会深植入儿童的记忆中,成为他积极人格品质中重要的里程碑。
3、拓展音乐教育领域:形成适合儿童成长的积极社会大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第三个研究主题是积极组织系统,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在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一点在音乐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很好地贯彻。
当代的中小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并因此而发展出疯狂追星、模仿明星的舞台造型、花费与消费与自己水平不相称的金钱购买周边产品等行为;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追星而逃课逃学。因此学校认为流行歌曲、流行歌星影响儿童的学业发展,想方设法禁止儿童接触。但是否流行歌曲就不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之中呢?是否流行歌曲以及流行歌手就没有积极的能量传递给儿童呢?答案是否定的。用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将音乐教育的领域进行拓展,对儿童喜爱流行歌曲、流行歌星进行合理地引导,同样可以达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
以中小学生们都很喜欢的流行歌手周杰伦为例。他的《青花瓷》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让亿万中国人感受了釉下彩瓷传统艺术的美,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熏陶;而他个人的奋斗经历也可以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个大系统给人的磨练。在一次高中的流行音乐鉴赏课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了一个拓展作业:请搜集周杰伦的成长及奋斗历史,并体会其对自己最有激励作用的部分。
很快,反馈陆陆续续回来了。有的同学对周杰伦自小父母离异,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特别有感触,认为他能够在家庭遭遇挫折的时候,仍然坚持对梦想的追求特别值得自己学习;有的同学对1996 年周杰伦高考落榜,怀着音乐梦想去餐馆做服务生的行为很是佩服,认为他百折不断,并且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做事并等待机遇非常难能可贵;有的同学认为他在进入1997 年后,因为自己“怪怪的风格”不被人接受而痛苦,但仍然坚持走自己的音乐之路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同学对他能从餐厅服务员到家喻户晓的当红歌星的逆袭过程特别羡慕,得知他曾经被无数歌星拒绝接受他的歌却毫不放弃,并因得到一句“10 天写出50 首歌,有10首能用的话,就帮你出唱片”的承诺而通宵达旦地工作表示非常敬佩,并自发自愿地开始向他学习。通过这个音乐教育的拓展作业,同学们对流行音乐的感知不再局限于好听,而是带着对歌星创作歌曲的理解去深刻体会;对流行歌星的认识也不再是盲目追逐,而是带着对这个歌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的认知,重新体会自己选择他作为偶像的积极意义。
在这样一个拓展了的音乐教育课堂里,原生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体系,而不再局限在课堂里的音乐知识。这个由音乐教育拓展而形成的大系统,就是积极心理学强调的适合儿童成长的积极的社会大系统。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二
这次“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课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围绕主题,我们班具体介绍了:武术、戏曲、剪纸、……等13项中华传统文化,老师召集了13位同学分别介绍。我也是其中一员,负责讲解“对联”。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爸爸问我:“你要为同学讲解对联的知识,你自己对对联理解多少呢?自己都不理解,肯定是讲不好的。”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只顾搜集资料,而忽略了对资料的学习和理解。于是,我把资料从头到尾仔细学习了一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问爸爸。经过深入地学习,我对对联的知识才有了真正了解。当我走上讲台,面对同学们的时候,心里充满自信,讲解起来得心应手。
通过这次国际理解教育课,我知道了,只有自己先把知识学到手,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三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该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本次活动让大家深入贯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贯彻落实,在教育学院营造了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成长
只有更好的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
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
愿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四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12年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五
《教育能改变吗》专题纪录片从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等六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教育的尴尬现状、改革历程与未来期望。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1篇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石。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也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事业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存亡,更与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能改变吗》专题纪录片从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等六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教育的尴尬现状、改革历程与未来期望。
在片中深刻鲜明地呈现了糟糕的教育现状,比如学生的学业负担越减越重,由原先的单肩包变为双肩书包,直至现在的拉杆书包,一个个上学的学生整得像空姐似的,既令人感到别扭又让人觉得悲哀;家长的浮躁心理愈演愈烈,由起初的疯狂购买复习资料到逼学生上加强提高班,直至现在的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参加五花八门的文艺特长培训,理由冠冕堂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凸显无遗,城乡学生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由于户籍等因素被挡在高考门槛的不在少数,等等;教育部门举手无措,面对接连不断的教育问题,无从下手,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迷惘徘徊间,只能叹息地静观其变,等待政府的改革举措……
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未得主旨。处在教育食物链最高端的高考,年复一年地挥舞着冷酷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操控着教育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投入了畸形惨烈的教育竞技场。难怪有知名人士无奈感言:学生的五官看起来都是齐整的,组合在一起却非常可怕,他们的眼睛都是不动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的教育面目可憎!
至今,我们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仍然捧着“应试”的“金字招牌”,在对孩子实行着“提前教育”:幼儿园时教小学的内容、小学时教中学的内容、中学时教一生无用的内容,可谁叫这些没用的东西却能决定孩子的一辈子呢。命运总是如此地被捉弄着,学生总是被“拔苗助长”着,该拥有的童年欢乐没了,该享受的青春时光完了,难怪许多国外的教育家和访问团说中国的孩子没有纯真的笑容,说中国的年轻人没有应有朝气蓬勃。岂不知,那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严重问题,事到如今仍有不少的国人执迷不悟,还将继续摧残着祖国的花朵。
与其逼着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学无用的本事,倒不如摒弃这人神共愤的考试,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高考。两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什么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却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培养孩子呢?孩子一个模子地生产出来,于社会的发展何用?于孩子的成长何益?应试教育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理应迅速地退出舞台,素质教育应该真正地施展拳脚,打出一片绚丽多彩的天地。教育的改变,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当然,教育的改革是全球的关注问题与必然趋势,我们国家也应该顺应潮流,在现今的教育僵局中破冰远航,重建中国教育的信心,让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加灿烂,比太阳还要光芒万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少年时期好比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打好,大厦怎能安稳?可是现在的少儿正在被摧残,他们被逼着学这学那的,完全没有自己的童年,他们的成长被扭曲了,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只会打压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希望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不要把社会上的攀比心理带给幼儿。作为教师的我,除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独立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活跃于课堂外;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找到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技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片中这样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让我们还给每个孩子选择目的地和行进道路的权利,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赋予他们创造力的秉性,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快乐地迈向未来,这些才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最好的人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2篇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虽然教书没有几年,但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我国的这种教育制度可以说很是忧虑。所以听说有这样一部影片,我就到网上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而且是一口气看完了6集。这部片子主要是从宏观国家层面去梳理了教育领域里种种忧虑和问题,也将我国的教育制度和现状与西方国家的进行了种种比较。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陷入了沉思:
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现在任教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又由于是普通高中,学生生源差,所以他们对学习没有很大的积极性,上课老是无精打采,不是睡觉,就是和别人小声的说话,总的来说,就是对学习,老师的讲解毫不在意,对老师的存在也是视若无睹。即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警告,也是无动于衷。每次考出来的成绩也是惨不忍睹的。很多同学竟然会把学校比喻成是监狱或者是牢笼,老师就是是监狱长。平时对老师很少辉有感恩之心,觉得你的付出就是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对于老师的管束不仅置若罔闻,更有甚者还会对老师恶言相向。想想这样的一类现象,不仅是让我们痛心,更是让我们为当今的教育现状而感到忧虑。现在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和我们那个年代的态度怎么会相差如此之大呢?虽然有很多人会说,还不是这些学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目中无人的罪过。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还在继续实行,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讲,都是被重点高中筛选下来的,对于他们来说,到我们学校来就读就意味着没有希望,再怎么努力还是无济于事的,最终还是个失败者。还有就是现在的“读书无用论”还是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你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如此之严峻,家里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你到时又有几分胜算。还不如趁早走上社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还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还有他们也看的相当的透彻,有高学历的人很多还没有他们从事个体户的生活过的好,有必要那么辛苦吗!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是改变当今的高考制度,重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不以分数论“英雄”,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六
作为一名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学生,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愉悦、创新、全面发展并使我们幸福成长的旅程,它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首先,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充满生机愉悦的。
我们要愉悦地接受教育,轻松的学习,真正切身体会到求知是快乐的。这就要求老师们讲课的内容是丰富新颖的,在课堂上积极调动气氛,把知识诠释的简单有趣,这样我们才会学的更轻松,记忆也就更牢固。在现在的教育上,我们感到有压力,身心疲乏的是过分追求较高的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是广大学子求取分数的写照,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家长们也十分计较学生们分数的高低,在我看来,分数只是评价获取知识的一种形式,我希望的教育是轻松、不背负分数的包袱,以求知为目的的愉悦过程。
其次,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追求创新,最终使广大学子有所创造的培训形式。在我看来,努力学习,获取知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创新。这就要求在教育上多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向更深奥的科学创造上发展。创新可以使未来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应该引导我们走向发明与创新,可以努力地开展一系列小发明创造的实践活动,让我们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向更深的科学发展,也许,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我还认为,教育是为实现学子们全面发展的模式。教育,不仅仅是在求知方面有所成就,还需要全方位的发展学生们的特长,陶冶情操,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多条道路供我们选择实践,多种方式完成我们对祖国的贡献,新式的教育应当是更加丰富、多角度的。这种教育会使我们的潜能特长更好的体现,对于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平时的课程中开设多种兴趣课,供我们选择学习,学校里开展兴趣俱乐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活动等,这就会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有趣生动,对个人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教育成果。
接受教育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使我们更好的成长,融入到社会中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磨砺我们的性格,培养良好的品质,使我们的人生因教育而生动丰富精彩!
以上所谈到的是在我心目中的理想的教育。我相信,未来的教育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探索中能够更加完善美好,成功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铸就祖国的光明未来!
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精选7篇】七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yuwenmi小编整理了,欢迎欣赏与借鉴。
《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朴素,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10本小说之一。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好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
正如其书名所暗示的,《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即期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爱的教育》蕴含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质教育的根基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全书中我们看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安利柯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亚米契斯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