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写人 >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

小编: 北巷以北

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一

语文考试古诗鉴赏技巧

古诗鉴赏是高考试卷中属于最高级(E级)能力的考查题,因而有着较强的区分度。特别是近3年来,古诗鉴赏由过去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有关古诗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更增加了答题的难度。为了帮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以下介绍古诗鉴赏的解题要领。

一、解读诗句,整体感知,把握“六要素”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体例、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1、从标题、体例人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

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京口北固亭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撞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许、近体诗、词、散曲等;技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如咏史(怀古)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送别请,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边塞诗,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田园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咏物诗则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愤世疾俗,陶潜厌恶官场,杜甫忧国忧民,李煜感时伤世“…他们的诗歌里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彰显出鲜明的思想特征。另者,诗人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其诗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原则。同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李白则以名山大川来扦怀述志,以张扬自己孤傲不驯的思想个性和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同是田园诗作,陶潜的质朴自然,乐中蕴含不满;王维的许中有画,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虽感壮志未酬但不乏乐观旷达;稼轩的词沉郁顿挫,虽述报国大志但常带几多酸楚……解读诗歌时,同学们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进而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常用创作手法,以利于尽快准确地分析诗歌。

3、从串连意象人手,体味诗的意境。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思的统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把一个个意象(诗的元件)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古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有着相近的审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

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远 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花一感伤

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固一乡愁

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于组接画面,从而形成对全诗整幅画面的感知,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借助注释、注音,扫除解读障碍。

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

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二、展开联想想像,进入诗境,引发共鸣

如果说解读诗句、串莲意象、组合画面、整体感知内容是鉴赏诗歌的第一阶段,那么,联想想像、点染情思、设身处地、引发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则是鉴赏的第二阶段。下面介绍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泡”——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意,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 展开想象的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次创作空间;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略的语意;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诗是抒情的艺术。诗的鉴赏,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歌,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鉴赏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统览一下古诗,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外乎以下类型:惜别、思乡、惆怅、感伤、哀愁、孤独、达观、闲适、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贬孤愤、忧闰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末酬、愤世疾俗等等。同学们只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积累,准确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三、从语言表达入手,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品评艺术价值

1、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方式。其一,它以描写为主,变换角度,注重渲染。

诗歌注重绘景,绘景多变换角度。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极目远眺之大景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的壮阔景象,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天边“白云间”流来。“远上”二字,变换了写景的角度,使画面呈现出动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将“一片孤城”置于“黄河”、“白云”和“万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显其孤单、渺小。整个画面给人以苍凉、悲壮、雄浑、开阔之感。其二,它以抒情为要,或直接或间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叙述插入,注重“典型情节”,塑造鲜活形象。不仅仅叙事诗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诗也常会插入一些叙述性的“情节”,以形成叙述和描写的完美结合。我们学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就是一个很好的刨子,它以时间推移为序,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难以割舍的过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师采药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都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其四,以议论明旨,双关含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古诗,要把古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或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谙熟于心。

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抑扬、用典、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变换角度等。其中虚实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诗歌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现实情境为“实”,想像情境为“虚”。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是由实见虚,把景物和心胸揉为一体,透射出作者的抱负、气度和诗的哲理。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写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诗歌先实后虚,虚实相济,给我们提供想像的无限时空,个中奥妙溢于言表。

3、咬文嚼宇,注意修辞,品析诗歌的语言魅力和风格。

“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清·李调元《赋话》)因此,评论诗歌要注意品析关键字词,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鉴赏规律。特别要抓住“诗眼”,即一句诗中的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独钓寒江雪”的“独”字等等,往往以一字传神,映出全诗的神韵。再者,还要关注诗歌的修辞,准确识别诗句的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和多感性。鉴赏时。要关注语言鲜活的形象美,要关注画面的动感,要注意语言鲜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黄鹂、白鹭、红日、黄花等),要注意诗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应该熟悉的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飘逸,冷峻、豪放、婉约、雄奇、风趣……答题时,可与有关作家“对号入座”,可结合具体语言和意境,识别其语言风格。

4、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切中问题要点。

解答诗歌鉴赏题,应切中问题要点,明确答题指向,落实到具体字词,运用专业术语,做到“虚实并举”,最忌“打擦边球”、“帽下无人”、空话一大串等毛病。请看下面诗歌鉴赏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简析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②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诗的意蕴。

第①题的要点是两个,一是要答“表现手法”,二是要答写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应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样回答,才能做到“虚实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落实到具体诗句。回答本诗“写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晓“角度”这一术语的内涵。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第②题要求赏析 “意蕴”,“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哪些意蕴呢,若能结合全诗,展开想像,设身处地,发散思维,不难看出,“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折竹”,极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压断了竹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夜未眠,不然,何以“时闻”?为何不眠?不仅因“衾枕冷”,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独居(谪居江洲)异地的孤苦难耐的心情。

总之,答题时要学会开掘,学会发散,要言不烦,因题布点,点点落实。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二

《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原文注释】:1、云屏:以云母饰制的屏风。2、凤城:京城。3、衾:被子。【翻译译文】:云母屏风后,锁着无限娇媚的人儿;京城寒冬已尽,我还害怕春宵难捱。呵,为什么我嫁个佩戴金龟的夫婿?辜负了锦衾香帐,为早朝将侬撇开。【赏析鉴赏】:这首诗是描写宦家少妇闺怨的。首句点明官宦人家,云母屏风,人儿娇媚;二句写寒冬去尽,春风送暖,气候宜人,然而不得贪眠晏起;第三、四句,写因为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上朝,自己仍是孤零寂寥。“无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和盘托出。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都是异曲同工,八度和弦。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三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原文注释】: 1、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2、《渌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翻译译文】:

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

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

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

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

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赏析鉴赏】: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 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 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 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 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 山,此夜之思。 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 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四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怜:爱。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1]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2]: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鉴赏作文【通用5篇】五

描写杭州的诗词不胜枚举,有的风格迥然不同,有的又非常相近。西湖,如西子般娴静优雅;钱塘江,则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当这两种不同的气质交织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火花呢?

你听说过北宋著名词人的《望海潮》吗?他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并且把笔墨用在了钱塘江和西湖上。

杭州繁荣富庶:“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景色精致又壮丽,人民聚居于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钱塘江的潮水如同这首词的上阕展现的气势般扑面而来,那愤怒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多么真实而又虚幻的场面啊!杭州也的确是这么个地方,既有现代的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有童话的梦幻:“云树绕堤沙。”杭州把这些相反的风格集于一体,也正是它如此迷人的原因。而柳永把这两种风格的碰撞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不然,他又怎么有如此自信,敢说“望海潮”呢?

作为杭州的代表景点,柳永当然会写西湖。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重湖叠清嘉。”正好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而且西湖最具代表的桂花和荷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看似诗人一笔带过,其实展现了一幅无论何时都繁花似锦的画面。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在醉酒时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之后将这如同画上的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杭州,这两种风格编制在一首词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杭州的确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但也是一座清俊典雅的小城市。它集繁华和风景与一身,不失大自然的美好,又不失当今的繁荣。

《望海潮》是多么适合杭州的一首千古佳作!我把这首奇妙的词,送给我的故乡,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