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谱教学的内容【精选3篇】
识谱教学的内容【精选3篇】一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几年的教学中,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强化听的感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重视“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来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识谱教学的内容【精选3篇】二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更无从谈起。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个“工具”呢,我根据自己一些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识谱。
如:在一节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一位学生这样讲到:“以前,老师总是对我们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班上仅有几位会乐器的同学唱还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难了,我对这一点儿也没兴趣,可是现在我们先唱歌后识谱,才上两节课,我就会唱《白杨和小河》这首歌的歌谱,我感到非常高兴。”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例如:六年级上册歌曲《党的关怀亲亲的哩》。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所以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然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实,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但目前这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协调。
识谱教学的内容【精选3篇】三
识读乐谱一直是不少音乐老师头疼的问题。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对识读乐谱没兴趣,老师也把重点放在了情境的创设、唱游等学生喜欢的环节上,而忽视了曲谱的教学。到了高年级,老师又会深感学生不识谱的种种弊端:音唱不准、合唱课难以实施、学生对识读乐谱更加不感兴趣等等。为此,我们组在这方面作了相关研究。自问题提出到现在约一年的时间,识读乐谱一直在我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适时地安排识读乐谱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感觉学生不再对识读乐谱生畏,反倒把小音符当成了好朋友,学得很轻松,很快乐,下面谈一谈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一、抓住教材识读乐谱主线,寻找突破口。
纵观新教材,教材对识读乐谱的梯度安排是比较明显的。如1—2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及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一年级主要是对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的感受与识读。我以《爷爷、爸爸和我》为突破点,从这个简单的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并熟记三种节奏音符时值的区别。在以后的节奏游戏如《敲一敲,听一听》《农场的早晨》等等,我都会提醒学生要与《爷爷、爸爸和我》相对照如我会问:“这是爸爸的节奏还是我的节奏?”学生会很快反映到爸爸神气地走路的动作。然后结合新课的游戏进一步巩固体验节奏音符。到了二年级,开始认识小音符,我以《doremi》为突破口,通过玩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就是你》,随歌曲《doremi》中唱名做柯达伊手势等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对七个小音符有了全面的感受与认识,再以“比一比,看谁唱得准”背唱《音阶歌》,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背唱《音阶歌》,学生集体评价,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听辨能力。体验到不但要把唱名唱对,还要把音高唱准才好听。进入中高年级,才慢慢要求学生会独立识读一个小节,一句或更长一点的短句。只要遵循从易到难,先听后唱,抓住学生学习兴趣,识读乐谱也是一件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快乐的事情。
二、根据不同歌曲,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识读乐谱的方案。
小学低年级作为识读乐谱的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多用听唱法学习唱歌。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渐学会识谱,同时根据不同歌曲的不同特点,我们也可以安排不同的学习曲谱的方式,我总结了下面几种方法:
1、模唱法如教唱《大雨和小雨》时,采用师生接龙的方式,因大雨和小雨的旋律是一样的,只是力度上有变化,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模唱的方式。
2、根据调式接尾音法如教唱《多快乐呀多幸福》,先让学生感受听辨66:6的节奏与音高,然后进行师生接龙得游戏。
3、借助音乐形象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如《小鸟,小鸟》,先让学生谈一谈小鸟的形象,动作特点,找出小鸟行动敏捷,飞翔是喜欢跳跃式低飞及展翅高飞,再听音乐是怎样表现小鸟这些特点的,学生会找出弱起拍,休止符号等,再来唱曲谱学生就能较易掌握音乐符号的演唱方法。
4、借助口琴,竖笛帮助识读乐谱。因乐器有固定音高,可以帮助那些音高概念不是很强的学生强化音高感觉,同时提高了听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律动法。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可以用此方法。即根据歌曲设计动作,律动过程即是对音乐的听赏过程,对曲谱教学作音高节奏的铺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