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议论文 >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

小编: 北海有鱼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一

  爱是一朵花,需要人人都献出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水与悉心的呵护;爱是一条河流,需要人人都拾出河水中的杂物与阴影;爱是一块褶褶生辉的鹅卵石,无论时间的溪水怎样冲刷,它永远光芒四射。爱没有宝石的闪耀,因为爱是平凡的点点滴滴传递在每个温暖的人心中。

  不怕艰苦的人民英雄们,为了追求人民的自由与和平,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取得了莫大的胜利,开国大典那天,当毛主席用高昂的音调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的时候,举国欢庆,大街小巷游行庆贺。还记得红军战士吗?万里长征过雪山,爬草地,饿了吃树皮,在凛冽的寒风中前行,最终,长征胜利。为什么?什么给予他们莫大的动力。

  是爱,是对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国精神传递在每一位人民英雄心中。

  她被评为烟台最美女孩,在一个昏黑的大雨天气,她与丈夫开车经过马路,天黑路滑,隐隐约约,一个女孩倒在地上,她没有来得及思考,冒着大雨救起了女孩,可自己却被来往的车辆撞倒了,女孩终于获救了,可她失去了,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采访中,她说道:“用我的一条腿换来一条人命,值了!”为什么,什么给予她如此的果断救助?

  是爱,是对一个社会的爱。广东佛山小悦悦的悲剧不能再次上演,救人老婆婆的爱传递给了这位最美女孩,传递在每一个人心中。

  人民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公仆,她叫任长霞。一位无私奉献,热心可亲的警花。在任长霞分子毫不畏惧,人民大大小小的事都找她,她总会热心帮助,就这样坚持着,坚持着,直至有一天,她因公殉职了。为什么,是什么力量使她如此坚持不懈?

  是爱,是对于人民的爱戴,对于工作的热爱,尽守职责,人民心中的爱早与任长霞的爱相融于一体,激励着更多的人。

  孟佩杰,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父亲离去,养母瘫痪,她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什么都还不懂的她,操办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每天她还要上学,照顾母亲,但是就这样经过数年的风风雨雨,她坚持下来了。为什么?什么使它走过风雨,最终天晴云开见日?

  是爱,是对母亲,对亲人永恒的爱。自古以来,孝便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这份爱,传递给了孟佩杰,也传递给了许许多多的人。

  师恩,友谊,亲情,爱情….都是爱。爱温暖人心,爱给人力量,传递爱,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信念,给世界一个笑容。传递爱,这,就是爱….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二

  母爱是什么味道的?我闭上眼,常常这样问自己。

  母爱也许是甜的。有一次,学校组织参加实践活动,要求中午自己做饭。“厨痴”的我却一不小心被烫伤了,当时正全身心投入做菜的我却没有发现,直到结束一天的活动,回到家后,烫伤的水泡才在皮肤上显露出密密麻麻一片红,这可把妈妈急得团团转,她忙用冰块包裹在毛巾里,轻轻地敷在我烫伤的地方,又小心翼翼地帮我涂上烫伤药,黄色的药温柔地呵护着我的伤口,妈妈嘴里还自责着没把我照顾好,让我受了伤。晚上过去,我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了,她却忙出了一身的汗珠,她那细细的汗珠凝结在额头上,嘴里却还是不停地唠叨着:“下次小心点儿,受伤了可怎么办,妈妈会很心疼的!”我的心头顿时多了一涌如蜜似的温暖,一个温柔的叮嘱推动另一个温柔的叮嘱,无穷无尽,在我心田汇聚成一条小溪,顺流而去。

  母爱也许是酸的。为了让我拥有更好的生活,妈妈总是格外忙碌。记得有一段时间,妈妈的单位为纪念“建国七十周年”而排演节目,妈妈更加忙碌了。直到城市的路灯一盏盏氤氲亮起,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本以为可以趁着妈妈不在的时间好好放松一把,没想到妈妈为了督促我的学习,隔半个小时就给我打一次视频通话,还让外公上城里来照看我。有好几次,我的“玩乐”之火,被妈妈硬生生浇灭了,也不由得在心里偷偷抱怨了几句。直到那天晚上,我迷迷糊糊的听见有人在开锁,我吓坏了,还以为进了贼,便蹑手蹑脚地爬下

  床,轻轻把门开了一条缝,从门缝往外看去——是妈妈!昏暗的灯光下,妈妈的脸格外苍白,似乎连额角也显出了几根细纹。她倒头就躺在沙发上,只往身上随意地盖了一条衣服,便沉沉睡去了。她睡得很沉,可是我的心却酸溜溜地飘了起来,而我的眼泪仿佛以前是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深井当中,现在才涌出来,我的内心充满了尖锐的酸楚,就是流眼泪也无法使它减轻,因为我只能把我的毛毯拿出去,心疼地盖在妈妈身上……

  ......

  母爱其实包含着好多种味道。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种种味道会让孩子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享受一切美好的东西。母爱,没有明确的味道,更不需要我们去定义味道。因为母爱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我睁开眼睛,柔软的母爱正将我拥住。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三

  寒暑易节,岁月如歌!来到土门镇中学,从事英语教育以及班主任以来,我虽然付出了数不清的心血和汗水,但我收获的是我们彼此心中无尽的惦念和牵挂,是经岁月流逝而在心底越来越醇的师生情爱。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铺就了我的又一条生命旅程,那就是充满爱的心灵之旅!

  今天,就在这个讲台上,我再次回首离我最近的却是最不平常的一段心灵旅程!

  200XX年夏天,我调入土门镇中学,接任初一63班的班主任工作。

  土门镇中学是全封闭全住宿管理,学校教学秩序井然,管理严格科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我离开家、离开父母,毅然住进了学校。

  走进我接管的63班,我看到的是**双年轻的眼睛,那是一双双充满个性、张扬、挑剔、怀疑、调皮、冷漠甚至还有挑衅的眼睛,凭我的经验,我知道,这个班不好带,但我胸有成竹,我一定会把这个班带好。因为我深深知道:我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给顽劣以理智,可以给懦弱以坚强,可以给浮躁以沉稳,可以给颓唐以激昂,可以给迷惘以理想,它可以穿越再遥远的心灵的距离,那就是博大无私的师爱。

  我把我的爱无私地给了我的学生。我要让我所有的学生眼中都充满自信,充满宽容,让我所有的学生都充满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要让学生知道,为了明天,无论是何时何地,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在心里,给自己一轮太阳,有了它的照耀,何时何地都不会绝望,老师就是他们的太阳!在寒冷时给他们以温暖,在黑暗时给他们以光明!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用自己的人格和做事原则影响着我的学生。我跟我的学生说,我们每天都有许多的约会,谁都不能失约!

  每天,在晨曦中,我第一个推开教室的门,我想让每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我的身影,冬天,我的爱就是浓浓的火焰,夏天,我的爱就是丝丝的清凉,我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苦,学习是累,但老师是跟他们一起的!

  风中雨里,我都跟在学生队伍的后面,和他们一起,在清晨的操场上跳跃生命的节奏。

  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每天学生午休和晚上就寝后我都会到4个学生宿舍,听着他们发出均匀的鼾声,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

  我用我的爱温暖着我的学生。

  学生身体不舒服了,我就带他们上医院,给孩子们买药,给他们悉心的照顾。一次次病床前的悉心照顾,一次次灯下的促膝长谈,一次次课外活动操场上的激烈比赛,我完全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我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熟知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他们的任何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不会逃过我的眼睛,都在我的心里,我也在学生的心里。

  嗓子不好了,会有学生把清咽糖放到我的讲桌上,我感冒了,会有学生把感冒药放到抽屉里,上面用纸条写着:老师,一天三次,一次两粒。看着这些充满温情的字条,我不禁落泪了,正是学生对我的这份爱的重负,让我更加爱我的学生,爱我的事业。

  我们彼此用深深的爱凝聚了这个**人的集体。我们63班是团结的集体,有着拼搏精神的集体,我们在严寒酷暑中摸爬滚打,为一次次比赛的胜利欢呼雀跃,为一次次成绩的提高而欢欣鼓舞,为班级的量化丢了一分而伤心落泪。

  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而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职业,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抚摩,一个微笑,都是伟大的爱的力量。

  爱是最伟大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

  跟我一起进入到80班的许冬学,是从张家口北龙中学转来的留级生,他来班里没几天就出了好多的问题,上课跟任课老师顶嘴,跟同学闹矛盾,甚至想打架,在宿舍里悄悄抽烟,他在同学们中间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让任课老师对80班也有了不好的看法,我找他谈话,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是桀骜不驯,是一个十六岁孩子眼里不该有的玩世不恭,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教育的坏孩子,我从来这样认为。

  ————我用我的宽容原谅了他一次次的错误!给了他无私的关心和爱护。一个学期下来,他适应了,学习大有进步,他的父母来到学校,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们是实在管不了才把孩子转到二中的,谢谢你,你比我做妈妈的都懂得我的孩子啊!中考结束离校,许冬学对我说,老师我会想你的,老师我抱抱你行吗?一个一米七的大小伙子抱着我哭了,我也哭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也许有人不明白,我这样苦苦地工作,图的是什么呢?

  为了学生我把孩子丢在父母那里,在孩子嘶心裂肺的叫喊中来到了学校,为了56个家庭的56个100%的希望,我抛下了我100%的希望,就因为我是老师,就因为教育是我的事业。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有人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写照,但我认为,学生毕业走了,但留在我们彼此心里的是一生都回味不尽的师生情谊,这种情绪这种爱会滋养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在张北读私立高中的王向东回来看我,说,老师我开始写小说了,现在已经写了3万多字,我问写什么内容,他说,老师我就写我留级到80班的这两年的生活,我忘不了你,忘不了80班!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都一路走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庆幸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庆幸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我在学生的身上看到了爱的延续,我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四

  “父爱是耀眼的`阳光,母爱是美丽的朝霞;父爱是六月强劲的东风,母爱是二月温柔的春风;父爱是鸡毛杆的柄,似有奇妙的作用,母爱是鸡毛杆的毛,轻轻为你扫去心灵的尘埃。”

  我的爸爸、妈妈也就如此。

  我的爸爸对我的行为生活要求得很严格。在行为上,爸爸要求我要懂礼貌,尊老爱幼,听爸妈的话,不要耍小性子。有一次教训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我八岁的时候,我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因为我年纪小、不懂事。所以经常回到家来就发一些不着边际的脾气。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到家来,我们正在吃饭。我吃完了粥,然后不是故意的,是无意的把碗甩到地上,“哐啷”一声,碗打碎了,结果可想而知,被我爸爸揍了一顿。那一次虽然打得不是很重,但是那伤痕永远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至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乱发脾气了,这也许就是所谓“奇妙的作用”吧。爸爸,就是如此,对我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严格要求。父爱就是如此,难怪有人说:“父爱是严格的,深沉的。”

  我的母亲也很平凡,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当你遇到困难时,谁在鼓舞你?是母亲;当你伤心的时候,是谁安慰你,为你擦去眼角的泪花?是母亲;当你寒冷时,是谁为你披上温暖的大衣?是母亲。母亲的爱就是如此琐碎、平凡,如此美丽、细腻,让人时时刻刻感到温暖。在学习上,我和妈妈是有约定的,在小学的时候,考前都有协议;考前三名就怎样怎样,没有就按“第五名扫一个星期的地,第六名洗一个月的碗……”,依次类推。其实,我的成绩大部分能达到要求,没达到的,其实妈妈并没有重罚我,只是在暑假内每天做她安排的极为困难的作业。妈妈,就是如此,对我学习上的点点滴滴都严格要求,力争最好。

  父亲、母亲,那么神圣的字眼,是你们创造了这个家,然后又创造了我,是你们用爱的甘露滋润着我,牵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今天……

  父亲,母亲,我永远的最爱。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五

  一提到“爱”这个字,我仿佛变成了人鱼王国的人鱼公主,每一天都到温暖的浅水区域和伙伴们玩耍,畅游,感受身边的温暖,关爱,呵护尤其是“爱”。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

  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师生之间。初三伴随着紧张又忙碌的学习生活,在这紧张而忙碌当中又伴随着家长的关心与呵护,朋友的陪伴与照顾,,最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鼓励和教导。

  初三的生活好比一大片农场,我们每天要跟随老师的脚步播下新知识的种子,播种后又要在家长的陪伴下浇水,每天忙忙碌碌,最后和朋友一起分享甜美的果实,成功的喜悦,迎接中考。

  还记得一个月之前我们那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拥有了每个女孩心中都向往的爱情岁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虽然浪漫但是我们班却没有了班主任因此我们班迎来了我们的语文老师。

  这位老师长的非常可爱,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尤其是那两个又大又深的酒窝极为可爱,经常穿带卡通的服装,牛仔裤,运动鞋。

  在这几天中,我心里特别浮躁,上课也听不下去,所以上课就是不听讲,回家还经常不写完作业。就在您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没写完语作业,您不但没说我还怕我饿肚子就让我吃完饭回来再写,但是我贪玩过了约定的时间才回教室,您又生气又无奈最终还是决定让我先补作业,补完之后再回家,但是我又再次犯脾气就是不写,您这次真的生气了,也不用我写了。就让我站着想想自己做的对不对,最后还语重心长的劝我。老师我真的知道错了,您对我负责任是在爱我可我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您,老师我真的知道错了,并且我也有在努力地去改,认真的去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来回报您对我的爱。我正在努力着,并且在上回考了一个中上等的成绩。

  老师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的。

  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是幸福的,好似躺在山坡上晒太阳一样温暖,一样幸福。但是在感受爱的同时也要回报爱,即使自己的回报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在我们回报的人心里会和我们自己一样幸福,快乐。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六

  从前,有一颗树爸爸和树妈妈,他们有一个孩子———小树苗。

  转眼间,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小树苗热得直叫:“爸爸,爸爸,我好热呀!”树爸爸听到了,便撑开了他那把绿色的大伞。顿时,炎热荡然无存。小树苗高兴极了,又蹦又跳。

  转眼间,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把小树苗给淋湿了。树妈妈见了,焦急万分,说:“哎呀,我可怜的孩子呀,你还这么小,怎么能抵挡住大雨呢?”说完,便撑开那把大伞,为小树苗挡住了倾盆大雨。

  就这样,树爸爸和树妈妈为小树苗遮阳挡雨,让小树苗过上了“大少爷”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小树苗脸色苍白像是病了。树爸爸和数妈妈请来了猫头鹰医生,并说:“请您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孩子呀!无论医药费多么昂贵,我们都愿意给您!”猫头鹰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职责,你们不必这么伤心。”

  诊断结果出来了,树爸爸和树妈妈焦急地问:“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没什么大事,只是小感冒,只要吃点药就好了。”猫头鹰回答说。”“唉,那就好。”树爸爸说。

  树妈妈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孩子会生病呢。”“因为你们这几个月来一直为她遮阳挡雨,他吸收不到太阳光和雨露,没有了养分自然而然就生病了。”“那我们以后该怎么做呢?”“你们只要不为他挡住阳光,挡住雨水,让她顺其自然地生长,一切就会没事了。”

  果然,树爸爸和树妈妈按照猫头鹰医院说的去做,小树安然无恙的长大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父母,不要溺爱孩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爱拼才会赢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七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 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xx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养之道其终极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道德教育

  孔子仁爱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过于其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而且这些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平民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伦和谐紧密相关,特别是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过去,这十年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月异,一日千里。就目前的情势来说,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极大考验[11]”,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兽般蜂拥而入,充斥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歪风邪气四处漫延,所谓“后现代”的 “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们的头脑,他们大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拜金主义十分盛行;道德行为上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11]”人际交往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对父母亲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思想观念比较淡漠。学习创造上,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缺乏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等等。总之,当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视和解决。那么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可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学教育,倡导德智并重,以其作为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所谓德智并重即不仅要高学问高知识同时还要高素质高道德,在这一点上立场和想法是相当正确的,但是这些观念学生并没有正确接受,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过程中忽视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钱”,所谓“前途”变成了“钱途”,而对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淡忘,这实质是在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的体现。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享乐主义也趁势滋长,这两种主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结果使人物欲激增甚至欲壑难填,从而对金钱、物质过分“依恋”,过分崇拜,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经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材需要以“仁”和“义”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赞扬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对生命的本质、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伟大人格的向往,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时下精神萎缩、人格精神丧失的大学校园所匮乏的“精神养料”。

  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对现在大学校园职业化、技能化的强烈反讽。大学不是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书本上一点皮毛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价值判断和如何学习的人;所谓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格;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培育,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正如《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3]” ,这就是说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础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后治人,由治国而实现天下大同,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以“仁德”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精神素养,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

  2、以“孝悌”为本,爱人达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强调要自立立人,而且还要“爱人”、“达人”,这其实是提出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属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他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而后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做到孝与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爱悌,那么必然在社会上对他人也能泛爱,博施,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这亲就将“爱”的对象层层推开即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爱人达人,兼济天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生活优裕,过惯了对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交际圈的扩大,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对父母的“唠叨”与“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视之为“老土”、“迂腐”,上学期间除了每到囊中羞涩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很少主动打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对于这样的学生能说他们“孝悌”吗?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在家里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会上也不能真正对他人关爱与博施;而今我们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中间有很多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以是否利己为择友标准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应当首先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上极少与同学交流,彼此心灵之间围墙高筑,互不关心,结果造成了大学同学之间情感的淡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造成大学生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大学精神日渐陨落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及时加以纠正,莫让它扩大蔓延,否则这将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孔子“仁爱”思想显得责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视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使之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这种仁爱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这就是要“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同时,《论语》中这样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之五德,可以称作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极端个人主义的扩张,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极力伸张、倡导这五种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当代爱人达人的利他仁爱精神教育,是大学精神重振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只这样的大学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兴旺。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讲的就是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需要用礼来节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发现孔子仁学蕴藏着深厚的和谐意蕴。党的十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因此,当前我们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辩证的扬弃、审视与梳理,充分发扬其促进“和谐”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谐

  人类生命是自然的育儿,人与自然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生命整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更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让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规律和价值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统一,持久共荣。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结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球在人类技术的车轮下早已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令人痛心的是人类一直没有放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节奏,从不反思悔悟,而是执意孤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不罢手人类一直所担心和恐惧的“世界末日”终将会提前到来。因此,在自然面前,与其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那么,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荣的路径在哪?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得到启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接着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小人却对天命没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常常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然后,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众”可以被理解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爱我们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爱天下众生,所谓善就是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仁学启示我们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以“敬畏天命”之心,“爱人及物”、“爱屋及乌”对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后,孔子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知者乐水,仁者爱山[1]”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又使人的本性返归于自然,不得不说是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前进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细看当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在物质化和外向化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渐渐缩短,而心理距离却悄悄拉长。金钱和权力压倒一切,为了蝇头小利,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职场、商场等各种社交场上无不是勾心半角、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学,它是人性之学,生命之学,其中不乏讲述人伦和谐的思想。从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关于人伦和谐的论述《论语》中随处可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从亲亲之爱到爱众人,推己已人,从而实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有信”五伦,而后孟子提炼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虽然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着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今天我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存并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国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仁学中“礼治”的现代体现。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1]”,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又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在他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同时他也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代表着外在的社会约束,这样孔子用“仁”与“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实行礼治,《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孔子主张德治与礼治,反对刑罚和杀戮,他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残暴行为,没有刑杀,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4.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所谓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或身心和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实禄视奉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不谈理想,不谈道德,不谈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远胜于心灵上的滋润与富足,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中的“黄、毒、毒、赌”等丑恶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些人其实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基本上崩溃了,道德意识渐渐淡漠,于是整个社会风气是江河日下,真可谓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唤起民众的道德意识,宏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促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张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态;在对待物欲与富贵的态度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这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欲;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更看重仁德与道义,更看重内在精神的修为,更看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于此同时,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主张,这就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正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应当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自己事业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以义制利”,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则于我如浮云,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纯洁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实现人与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世界建设

  20xx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xx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个多月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回应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喊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谐思想。因此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也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础。

  1.“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总体原则。

  “仁者爱人”落实在个人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和”,即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然衍生,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东方意蕴。关于“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道理同样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国独大,而是一超多强,而且越往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和谐世界,坚持“和而不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改变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边缘地位,积极推进地区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从而促使全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总之,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应当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协和成邦”的普世原则,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2.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通过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时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在儒家经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观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充满公平、和睦、幸福、诚信、仁爱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今天,中国提出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从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国矢志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方针顺应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谐为本的自然法则。江xx主席就曾指出:“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机制,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谓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14]”国际社会只有确立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使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现实。因此,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总之,“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情感张力。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浩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志向,虽然至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尽在“人学”之中,“人学”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过时,仍然是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扛起播撒仁爱精神的大旗,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全世界,让“仁者”的光辉灿耀神州、灿耀宇宙。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xx.2-28-109-182-277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20xx

  [5]朱熹.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xx

  [6]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20xx

  [7]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xx第06期

  [10]孟轲.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11]杜小安.大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xx

  [12]程俊英注译.诗经[M].岳麓书社.20xx

  [13]朱熹.四书集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