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简短【精选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简短【精选3篇】一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上课时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二战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侵略我国本质和原因,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对他们的侵略行为表示愤慨,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另外,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的要求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把事件经过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学习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简短【精选3篇】二

  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主要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导读时,先让学生诵读这部分内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诵读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开始认真地“搜寻”着,“偷偷地”、“蓄谋已久”、“全副武装”……一个个词从学生的口中冒了出来,“还有吗?”我耐心地等待着更多的精彩,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一点儿也不着急,孩子们在我温柔的引导中继续“搜寻”着……当孩子们的“成果”一一展现在黑板上的时候,黑板俨然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战场”,厮杀声、叫喊声……似乎在教室内回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全部展现。

  上到这儿,课已然接近尾声,40分钟的时间就在学生的诵读、寻找中悄然而逝,教学设计中预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反思课堂,难道说我的课堂是失败的吗?我感觉没有失败,因为我的学生在这堂课上是有所获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课文,找到了答案。

  其实,课堂是多变的,有时,当学生不能准确或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许多教师都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而匆匆地“代劳”了。事实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抛弃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坏习惯。

  走出迷惘,走出困境,你的眼前会是一番全新的景象,相信我们的孩子,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凭借自己的能力采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果实。到那时,老师给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通往知识的宽阔桥梁。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简短【精选3篇】三

  《卢沟桥烽火》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敌气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执教《卢沟桥烽火》之前,我就先让孩子们自己借助自己所能够运用的外因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孩子们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铁趁热,我接着切入我上课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当然一开始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