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精选3篇】
扶贫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精选3篇】一
《山海情》:山海不远 幸福很长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是电视剧《山海情》结局中的一句话。也是最能表达这部剧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山海情》,一部扶贫攻坚剧,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肆宣传的主旋律剧,却赢了开播9.1、最终评分9.4的豆瓣高分,成为2021年的开年好剧。一时之间,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大批的“金滩葱葱民”,“葱民们”跟着剧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扶贫史诗。
《文心雕龙·神思》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登山则情满于山”,《山海情》中有故事,有真事。从1991年延续至今,用一个宁夏小村的发展,映射出我国30年来的扶贫历程;用马得福、张树成、凌一农、吴月娟等扶贫干部,描绘出千千万万曾经以及现在仍然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漫天无垠的黄沙荒山,破旧不堪的涌泉村、演员黝黑的肤色、脸蛋上的高原红以及村民们质朴的穿着,都让“土里土气”成为观众对《山海情》的第一印象。但就是这样一部“土”剧,让全国观众都欲罢不能。
首先是真实。剧中故事由真实故事改编,人物都有现实原型。1972年,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就是在这样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完成了扶贫,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能真真实实地看到金滩村的变化。立足现实,展开艺术创作,才能让观众共情。
其次是方言。《山海情》此次上线普通话与方言两个版本,但观众普遍更偏爱方言版本。作为一部以农民为主体的扶贫剧,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难免让观众“跳戏”,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难以投入,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故事的真实性。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才有了一个“世界”,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拥有不同语言体系的人群相遇,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冲击。剧中关中话与福建话的交流碰撞,不仅表现出两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更是体现出互帮互助共同富裕的大国情怀,让观众不禁跟着剧情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最后是情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人对于“土”具有特殊的情感,在黄土之下,是他们的命根所在,是对“故土”、对“根”的执念。这也是为什么涌泉村村民宁愿在山沟里过苦日子也不原意搬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金滩村。老一辈人不愿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年轻人却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最后,得福的一句“住的时间长了,那就是家”才说服全村进行迁村。时代发展,人口流动,在大都市下,习惯了快节奏的现代人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自己的根,但从剧中这一片小小的黄土似乎找到了一丝慰藉。
“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海情》中有民情、有深情。纵观整部剧,是闽宁镇的发展史,也是整个中国的脱贫史。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举全国之力、凝聚起一支磅礴的队伍,到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中去,不计辛劳,不怕牺牲,俯下身、踏实干,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壮烈史诗。
责任,就是使命。自脱贫攻坚开始,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有了一个新身份:“扶贫干部”。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拥有了公路;最后一片不通电的区域接入了国家大电网;最后一个村成功脱贫摘帽……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共产党人历经岁月砥砺,始终不变的初心。在脱贫攻坚的书页上,永远记载着无数光辉的名字:姜仕坤、黄诗燕、蒙汉、泽小勇、黄文秀、余永流……他们是好干部、好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伟大的脱贫攻坚,激荡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贫困,绝不是宿命。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想脱贫,要脱贫,干劲十足奔小康。积极拥抱新事物,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销售农产品;积极学习新技能,用新技术发展种植、养殖业;积极转变心态,从“等靠要”变成主动奋斗。《山海情》中主人公种蘑菇的情节,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美好生活奋斗的缩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充盈整个神州大地,一首首脱贫致富的赞歌响彻祖国的蓝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山海情》的故事结束了,闽宁镇的发展还在继续,亿万中华儿女也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扶贫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精选3篇】二
胸怀“山海情” 做“三牛”基层干部
近日,一部名为《山海情》的扶贫题材连续剧引发热议。没有“顶流”演员,没有大力宣发,却因为它的真实、细腻、温情,让观众直呼“太好看、太好哭、太好笑”,“圈粉”了大批包括“90后”“00后”在内的各年龄层次观众,且口碑持续走高。
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我们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然而,这份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280多万“马得福”一样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们殚精竭虑、夜以继日换来的,是成百上千的“杨书记”、“陈县长”们因地制宜、统筹资源谋划出来的,是一大批“凌教授”潜心钻研、默默付出换来的,是千千万万“金滩村民”革旧鼎新、艰苦奋斗换来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基层党员干部要从电视剧《山海情》中,找到自己那份“山海情”,发扬“三牛”的精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续写更多辉煌篇章。
要保持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韧情怀”,做创新发展“拓荒牛”。马德福从到吊庄办报到的第一天开始,就视吊庄扶贫工作为己任,尽心尽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他带领金滩村群众一起,挖地窝、建房子、筛砂石、搞种植,基本生活稳定后,又和对口帮扶领导、专家一起谋划产业发展、巩固基础设施建设,一路过关斩将、总结经验,一路不断突破、创新开拓,靠着愚公移山的执着、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摸索,最终将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建设成山川焕颜、水土重生、百姓幸福的“金沙滩”。当下,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党员干部就应当学习他们身先士卒的勇气、久久为功的坚持、持之以恒的拼搏、无私奉献的努力,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把防止脱贫返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要保持无谓高山、不怕火海的“攻坚情怀”,做艰苦奋斗“老黄牛”。马得福在参加工作之处,也曾对扶贫政策一知半解,对吊庄移民的意义心存怀疑,但他从张主任的话语中明白了工作的价值,从百姓生活一点点的改变中找到了希望,“有奔头就不算苦”,眼中看到了未来,脚下坚定了步伐。不管是在山荒坡陡、缺水无路的涌泉村,还是在环境恶劣、黄沙漫天的金滩村,马得福面对每一次困难和挑战从不退却,经常灰头土脸、啃冷面、吃闭门羹、遭遇不解,为了动员移民苦口婆心,为了小麦浇水问题说干了嘴,为了村庄供电跑断了腿,以真情实意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以实干精神赢得了党和组织的信任,从一名“愣头青”成长为一名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在改革开放各项工作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今天,还有很多的“硬骨头”要啃,还有很多短板要补,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德福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始终保持实干担当的劲头,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精气神,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挺进。
要保持誓言如山、百川归海的“初心情怀”,做为民服务“孺子牛”。马得福生于大山、长于大山,农校毕业后回归大山,又带领乡亲们走出大山。他从来把群众利益视为第一,对群众的诉求总是想方设法协调解决,面对群众的误会和谩骂从不退缩还会换位思考,为了顾全工作大局他宁愿委屈自己的弟弟,为了村民不惜拉下脸皮求人甚至折损自己的“仕途”,在自己有更好选择的时候为了闽宁突破发展瓶颈毅然留下收拾“烂摊子”。虽然“从来没有哪一天是轻松的”,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群众的耐心和对扶贫工作的热情,对乡亲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决心,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他深知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带领大家不断探索,激发起他们走出贫困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合力,最终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在基层一线,有许多马得福一样的干部,李保国扎根太行山深处,把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作为毕生追求,黄文秀把自己的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百色的大山,他们用不变的初心和青春的坚守推动了贫困地区的改天换地。如今,“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基层党员干部要继续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加油干,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心扎在基层,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交出不负党和人民的答卷。
扶贫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精选3篇】三
@“后浪” 听听基层选调生的“酸甜苦辣”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0届毕业生站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迎来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作为新发展阶段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新长征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唯有尝遍基层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方可练就过硬本领,实现人生抱负。
酸,是最仪式的洗礼。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大家再也不能像在学校时一样得到老师们的庇护和包容,大多数人从不知柴米油盐的象牙塔走进了人间烟火气的社会大熔炉,于选调生而言,从身份上“白面书生”到“人民干部”的转变,从学习上“驾轻就熟”到基层工作上“茫然无知”的转变,从国家政策“受益者”到“执行者”的转变。“晨兴理荒秽”,基层干部在食堂匆忙扒完几口饭,背着公文包向村里赶去,了解村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走访慰问贫困户、给大家普及最新的防疫指示……服务群众的路上,时常会遇到大家的误解和挖苦,但辛“酸”路再难也挡不住为民心,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他们终将会理解基层工作者的不易;“带月荷锄归”,基层干部拖着一天的沉淀与疲惫,继续整理核对冬春季受灾人员补助发放名单,殊不知有好几个家人打来的未接电话,今年响应政府号召,就不回家过年了,孤零零地躺在房间里,“月是故乡明”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但心“酸”泪再咸也掩不住为民情,回想起前几天开展的“你在外就地过年,我为你家送对联”活动,现在家乡同样也有基层干部为自己的亲人们送上问候与祝福吧!砥砺初心才能赢得人心,真诚为民方可不负人民,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芳华。基层工作中的辛“酸”和心“酸”,是毕业生转变角色的最好洗礼仪式。
甜,是最响亮的警钟。基层干部常常忙碌于乡村振兴,设施建设,资金分配上,倘若收了不该收的钱,办了不该办的事,那迎来的一定是人民的唾弃和法律的严惩。在这次“冬春季受灾人员确定”会议上,村两委班子成员有理有序讨论资金分配,将43000元救灾款按轻重缓急顺序分毫不差发放给43户受灾家庭,一下午唇枪舌战的商议,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一碗水端平”的重要性,不患寡而患不均。广大基层干部要时时敲响警钟、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不让贪腐之风有任何可趁之机,做到“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的“甜”。出入社会的毕业生,涉世未深,容易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为了个人私利做出一些损害集体公共利益的事,比如倒卖国家机密,误入间谍圈套的案件屡见不鲜。愿你们走出校园时能多长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如果有,那一定都写在刑法里。
苦,是最价值的历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近好评如潮的电视剧《山海情》,还原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带领涌泉村的人民通过一点一滴的开荒扩土,将风沙走石的“苦脊之地”建设成寸土寸金的“塞上江南”的脱贫史。笔者所分配的安庆市,一县一方言,一镇一音调,和剧中陈县长一样,语言不通成了开展工作的“拦路虎”,在各大网站苦苦寻找相关视频等学习资料无果后,某一天终于在二手平台上淘来一本“宿松县方言研究”复印稿,激动的心情如同获得了一本绝世“武功秘籍”,目前已研习到各种连音的读法这一章,碰到乡亲们,也能随口说上一句“港么事哒”,也坚信通过驻村两年的系统学习,一口流利的宿松话必定指日可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一段段辉煌的历史,交织着一线人的汗水;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奋斗者号下“五洋捉鳖”,一项项科技成果的问世,积聚着基层人的努力。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希望毕业生们遇到困难时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力争做本行业的“工匠人”。
辣,是最刚正的作风。面对疫情,浙江、安徽等地率先发出一级响应,出台一系列最严措施,之后又积极推行复工复产,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在这场“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辣,不是泼辣,更不是独断专行,而是思维敏捷、行事果断,对上级组织的任务和下级群众的诉求,不拖拖拉拉,不和稀泥,当日事当日毕。基层工作处理的事情大多盘根错节,时间紧、任务重是家常便饭,这就需要基层干部们拿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魄力,尽可能让群众少排一次队,少跑一趟路。毕业生们目前正处于择业期与论文撰写期,面对职业规划带来的困惑,这都是正常现象,希望大家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永远保持“火辣辣”的激情。
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愿广大毕业生能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青春在基层的岗位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