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

小编: 孤街浪人

日常生活中的作文大家都很熟悉。根据体裁的不同,作文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以下是边肖第二天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构成[6篇文选]。以下由边肖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一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居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琼等中国省区,以及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今天宇文美做了一个小系列分享苗族民俗,希望大家喜欢!

苗族人口740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采花、织锦、蜡染、银饰闻名。

苗族聚居的苗岭和武陵山区气候温和,四面环水,大小水坝星罗棋布。生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桐树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三苗民族”,从事农业稻作耕作。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总路线是从黄河流域到湖南、贵州、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本来没有国字,但是拉丁拼音字是50年代后期创造出来的。现在大多数人都说汉语。

苗族曾自称“木”、“蒙”、“莫”、“毛”,有些地区则自称“干敖”、“国雄”、“代遂”、“甲天下”。他称之为“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绿苗”、“花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苗族。

苗族乐舞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高超。苗族的工艺美术,如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和珠宝制作,绚丽多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苗族节日很多,其中盛大的节日有“苗年”、“四月八日”、“龙舟节”。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鼓节”是苗族最大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七年小祭祀,十三年大祭祀。它将在农历10月至11月的第二天举行。到时候会杀一头公牛,表演芦笙舞祭祖。吃饭时,我们邀请朋友和家人聚在一起,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谐。

苗族的主要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一些苗族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奉佛教和道教的苗族人很少。

传统上,苗族人往往把一些巨大或形状古怪的自然物体视为灵性的表现,因此对它们表示敬意。其中典型的自然物有巨石(怪石)、洞穴、大树、山林等等。此外,苗族人认为某些自然现象或物体是神圣的或鬼魅的,苗族语言往往没有鬼神之分,或者两个词并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鬼魂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的结果,经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的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吃火鬼、老虎鬼,都叫恶鬼。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往往被认为是好的神灵,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神、棉花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神等。对于善恶灵,苗族有不同的祭祀方式。对好鬼来说,有礼物和问候,牺牲是真诚的,对恶灵来说,贿赂和哄骗是必需的,直到他们被赶走。

在很多地区,苗族人也相信自然界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比如牛在马厩里用粪便盖着自己或者在马厩里打转,把粪便踩成圈,猪吃小猪或者卧槽,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条蛇交配,母鸡唱公鸡。

在一些苗族地区,有地菩萨、地奶、家神、桥祭、井拜等等。地菩萨的苗语叫地鬼,通常是由几块石头组成的。大部分的土房都是用木头或者三块石板做成的,很简单,位于靠近村子的路口或者主干道上行人休息的地方。川、黔、滇方言部分苗族人存在家族神信仰,即家中设立“家族神”偶像。祭祀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崇拜和祭祀的对象。

图腾崇拜。中国东部的许多苗族和瑶族人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诵着“母狗爹”的故事,视潘虎为祖宗。华中地区的一些苗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姜阳起源于枫树的心脏,所以他们把枫树作为图腾。在其他地区,苗族以水牛和竹子为图腾崇拜对象。

总的来说,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相信,祖先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灵魂会永远与子孙同在,节日里会有酒肉相敬,甚至在日常饮食中,祖先也应该随时受到尊敬。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祖先仪式。湘西有“敲棒敲猪”“牛祭祖”;黔东南,有“吃死脏”;在贵州中部,它被称为“敲巴郎”;在黔西北和滇东北,有打老牛的习俗。其中,黔东南州吃脏喝脏还是比较流行和典型的。吃鼓槌又称鼓节、鼓槌节、鼓槌节,每七、十三年举行一次,以氏族(鼓槌)为单位。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生活在木鼓里,而鼓的祭祀就是敲鼓召唤祖先的灵魂去享受子孙的祭品。祭司叫圭脏头,圭脏牛祭祀就是专门为此而养的。每次祭祀活动前后持续三年。

大多数苗族人相信巫术。巫术活动主要有传阴、占卜、神判、祭鬼等。,还有巫术等方法。巫术活动是由女巫进行的。女巫大多不专业。他们在上述各种原始崇拜和巫术活动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一些当地的巫师也担任村里的长老。大部分巫师除了熟悉祭祀的方法外,还能说出自己宗族的谱系、本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和民间故事。有些巫师也有歌手和舞者的功能。因此,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疗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大陆传教,滇黔川边境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部分苗族皈依基督教,滇东南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和黔西北的基督教信仰一度势头强劲,影响巨大。外国传教士或传教士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中小学、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苗族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著名的道士有当朝的举人、白格力、张道辉、安顺的王树德,他们都死在苗族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落,近几年有一定的复苏趋势。而基督教和天主教现在实行的是“三自”,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上都不同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

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人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老挝和泰国的苗族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然而,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仍然很大程度上得到保留。

[国家日历]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在古代,苗族文化和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这从最近发掘的苗族古历法可以看出。苗族古代历法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的历法体系。

根据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陈教授的研究,苗族有着古老的历法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计算和编制苗族古历,所以想尝试一下。

据笔者考证,我国苗族古代历法体系属于阴阳历,以阳历为主。

在古苗历中,时间、日、月、年是由十二生肖记录的,一年365.25天,阳历365天,闰366天。

每年分为移动月、部分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9月为当月的长日,为每月的31日;七个月,如动月、偏月、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是一个月的短日,是每个月的第30天。

以“冬至”为年初、年初、节初、灵初,属中国历“自正仁通”。

一岁分为两个节日:“冬至”(杨丹)和“夏至”(阴丹),“冬至”的前一天是苗栗新年。

一岁分为三季:寒季、暖季、热季,分为前半季和后半季。中冷季、暖季、热季各占两个月,中冷季、暖季、热季各占四个月。

上半年“寒渐热”,下半年“热渐冷”。4岁1闰,增值1天,闰在动月,也就是年初,闰月31号。

苗历十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冬至”的前一天)。

移动月的第一个子日、丑日和阴日分别是一年中的一天、地球日和人类日。所以苗族有一个“年初不出门”的习俗。

苗历法除了十二生肖之外,还用1、2、3、4、5、6、7、8、9、10和自然数辅助记录时间、日、月、年,以此来庆祝老人的生日:“愿120岁长寿”。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十二个氏族有关。时间,日,月,年是按生肖记录的,一年分为12个月,一天分为12个小时。年、月、日、小时固定,日按生肖记录,循环使用。组织体系以“建设”为第一天,固定回收。

二十七夜与苗族九卦有关。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二

节食

蒙古人大多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为主,口蘑、红烧肉、烤羊肉、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饮料,也是招待客人的“美食”。辽西的蒙古族从事农耕较早,既保留了传统的蒙古族饮食习俗,又有一些东蒙古特有的美食。如全羊汤、“手羊肉”、蒙古大饼、喇嘛饼等。

所谓全羊汤,就是加入新鲜羊肉和羊的心、肝、肺、肚、肠等。到水里,把它们切成条状,一起放在水里煮,然后放在各种调味品中食用。味道鲜美,很受人们的欢迎。全羊汤是蒙古族人的一种特殊饮食。

“手持羊肉”是蒙古族传统食品之一。做“手持羊肉”,一定要选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去皮,放入锅中,加入调料,煮熟。对蒙古客人来说可谓美食。因为不用筷子,直接用手吃,所以叫手吃肉。

蒙古菜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都没尝过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很新奇!

连衣裙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大组成部分。蒙古袍在蒙古族男女老少中非常流行,是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服装和装饰品。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饰品是用宝石、金银等制成的。,多用于节日、宴会或探亲访友时,通常用彩色长丝包裹。蒙古袍袖子又长又宽,左下右下不扎,领子很高;蕾丝经常被用作领口、袖口和下摆的装饰。男士长袍多为蓝色和棕色;女式长袍多为红绿紫三色。穿蒙古袍需要腰带和马靴,让男人看起来结实别致;女性身材苗条,精力旺盛。蒙古靴有两种:布靴和皮靴。布靴:美观独特,柔软轻盈;皮靴:挺括光滑,结实耐用。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从来没有尝试过蒙古族服饰,这让我们很向往!

平民住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住房的满语名称。

蒙古包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携带,非常适合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蒙古包虽然形状小,但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雨。辽宁的蒙古族现在大多居住在类似汉族或满族的砖木结构的房子里,但在室内装饰上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地方,从来都不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过的。我对蒙古族民居的风格有着强烈的热爱!

这是蒙古人日常生活的习俗。因为我是蒙古人,所以对自己的民族有独特的感情!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三

六年级:1821035418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四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住房的改善,许多人告别了建筑群,纷纷搬进高耸的建筑。以前拿着饭碗出门的情况越来越少;过去,芝麻糖、年糕等年货都是自己做的。孩子可以熬通宵等着第一口吃的,现在什么都可以买,随时买,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盼着过年。再吃;以前过年从第一天到第十五天都是拜年,现在几乎都被电话或者手机信息代替了。所以总听大人说年味越来越淡。

今年,我来到家乡过年。我以为我只是在家看电视吃零食。没想到今年村里组织了一系列的灯会活动。

灯笼?我们城市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是芜湖民间春节期间以戏剧形式进行的一种表演活动,也被列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灯笼里的人物都是三国演义和杨家将剧中的英雄。我扮演岳飞的儿子岳云。走灯的方式也很特别,是根据《孙子兵法》演变而来的。我们孩子要提前一周被师傅领着,每天训练几个小时!否则你一个人出了问题,会影响整个团队。

正月初一,我们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准备。要穿京剧的妆容,一顶华丽的戏曲帽,一匹假马,一套戏服,裤子上有两个铃铛。忙到9点,我们就用鞭炮开始了“表演之旅”。

我们要去一个关系很好的邻村演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表演。我们会随着锣鼓变换位置,包括:八卦图,四马亲亲,莲花水,龙虾戏水...

中午,村里会给我们准备好吃的。这里也有很多门道:进门不能踩门槛;安排你坐在面向门口的长椅上,坐着不能走动;不能自己夹菜,进门不能说话,不要挥手;吃完饭,你要围着他们的餐桌和床转圈,两边互相绕圈才能走路。

就这样,我们一直忙到晚上八点才到家,每天还要走四五十英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尝到了灯笼的乐趣。

在串灯中,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邻居之间的热情问候,村庄之间的浓浓乡情,也体验到了民俗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今年,我的中国年,很有味道!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五

苗族的民俗与民间构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每个人都尝试过写一篇作文,这是一种人们以书面形式表达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的叙事方式。怎么写好作文?下面是苗族民俗风情和民间作文汇编。欢迎阅读。希望你会喜欢。

民族不同,风俗不同。

不同的习俗创造不同的节日习俗。今天我给大家展示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的边境地区。

苗族人很讲究礼仪。

客人来做客,一定要杀鸡杀鸭待客。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喝羊角面包。

吃鸡的时候,鸡头要给客人中的老人,鸡腿要给最小的客人。

有些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就是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者鸭心给客人,但是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须在在座的老人中平分鸡心。

如果客人喝酒少,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持人并不勉强,但苗人讲究真情实感,很热情,避免华而不实,虚伪。

主持陆羽嘉宾不踏出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使用敬语;欢迎客人穿节日服装;对于贵宾,要在村外用酒迎接;客人到了家,男主人应叫门通知家里的女主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上楼;宴席上鸡鸭当佳肴,心肝最值钱。应该先给客人或者长辈,客人要给大家享受。订单早在年轻之前。

客人不叫主人“”,他们喜欢叫自己“孟”。

苗族人真的尊老爱幼,真诚好客,非常注重礼仪。

民风民俗的作文初二【精选6篇】六

描述满族民俗的作品

引:满人是清朝最繁华的,清朝是满人的天下。我们常说的“满汉全席”,就是满人的桌子上全是一大桌子的汉人。下面是边肖收集的一篇关于满族民俗的作文。供你参考和阅读。希望喜欢。

满族入辽、沈之前,善骑射。7岁左右的孩子练习用木弓箭射鹬,女性握鞭不亚于男性。满族服饰,男子四周剃发,编辫子挂在脑后,穿马蹄袖袍,两边开衩,腰间扎带子,方便骑射。这个女人头上戴着一个发髻,戴着耳环,穿着宽直的旗袍和高底鞋。入关后,满汉服饰逐渐趋于一致。曾几何时,旗袍在各地的女性中非常流行。在满族民居里,院子里曾经有一堵影壁,上面有一个“独木杆”供上帝使用。一般有两个大门朝南的主屋,外屋一个灶,内屋北、西、南三个炕。在满族饮食中,我曾经喜欢小米、黄米、黄米糕(豆包);节假日吃饺子,除夕吃手抓肉。满族风味独特的“沙琪玛”仍然是人们喜爱的小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建国前,他们十六七岁就可以订婚,是父母安排的。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一天,这叫“坐在幸福上”。满族居民过去常常躲避西康或康贝的死人;人死在棺材里以后,就靠窗户抬出去。一般都是土葬。

满族重视礼仪。以前我一般看到长辈做“干”礼,男方弯右膝,右手沿膝盖下垂;女人双手放在膝盖上蹲着。同辈朋友亲戚相见,不分男女。满清西边,室内西康禁止坐着堆放杂物。主要禁忌是不打狗、不杀狗、不吃狗肉、不使用狗皮制品。禁止戴狗毛帽子或狗毛袖子的客人。据说主要是因为狗在满族先民长期的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人们舍不得吃它们的肉,舍不得用它们的皮,所以这种习俗逐渐形成。

清朝至今300多年,满汉长期在一起生活,满汉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没有区别;生活在各地习俗中的满族人只生活在满族人聚居的偏远村庄。一些满族居民仍然使用满语,保留着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可以发现一些满族习俗,但满族人模仿中国习俗多于汉族人模仿满族习俗。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弘扬祖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相似,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日、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一度信奉多神教萨满教,早期分为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清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的仪式,比如宫廷萨满设立“堂子”祭天,都是用满语吟诵,与神共舞。直到20世纪40年代,萨满教仍然存在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和东北爱辉的满族人中。民间萨满分为两种:以舞蹈为职业的萨满和负责祭祀的萨满,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