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

小编: WZX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举国悲痛,。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1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于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23日下午,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湖南省委书记看望了袁隆平院士的家属,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

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感动中国中袁隆平院士的颁奖词中提到,“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年轻时代与饥饿有关的一幕幕场景成为袁隆平院士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为了人民不为饥饿所困扰,为了国家不被“一粒粮食”所“绊倒”,他始终坚定着“要把超级水稻杂交稻合成”和“让杂交稻走向世界”的信念,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学习袁隆平院士就要学习他的这种为国为民、信念坚定的精神。八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事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的不渝追求。90岁的他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作为新时代下实现复兴梦的实践者,学习袁隆平院士就要学习他这种勇于追梦、敢于追梦的精神,始终保持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与活力,心怀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与毅力,不故步自封、不坐井观天,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杂交水稻是世界上的一个难题。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明知道是难题,但袁隆平院士还是选择了难题。几十年如一日的头顶烈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没能挡住他探索和实践的脚步,凭借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打破难题,终于发明了新一代的水稻品种。学习袁隆平院士更要学习他那种知难而进的精神,正视挫折、珍惜挫折,不因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不因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时刻保持战胜困难的斗志,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困难面前不退却,历经“千锤百炼”方能“百炼成钢”,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实践者”,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2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袁隆平穷尽一生上下求索,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袁隆平梦里梦外鞠躬尽瘁,让神州大地各处都飘散着丰收的喜悦!一生风雨兼程,一生不懈探索,不知经历了多少赤日炎炎、多少挥汗如雨?未曾改变的是袁隆平坚定的脸庞,未曾动摇的是袁隆平如炬的眼光。为了让国人吃饱饭,袁隆平穷尽一生、坚守一生、奋斗一生。如今,巨星陨落,精神不朽,梦想不灭,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坚守”这两个字背后的“精神内核”。

源于动乱年代的饥饿记忆,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让年轻的袁隆平萌生了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农业科学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可寻,注定了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为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跑遍大半个中国达六年之久……袁隆平从未选择放弃。不论是太阳暴晒,还是风雨交加,他始终脚踏泥土、埋头弯腰在田间劳作。即使耄耋之年,他亦是该上班就上班、该下田就下田,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稻田里,孜孜不倦、初心不改、奋斗不息。数十年如一日向田野奔跑忙碌,让袁隆平不断向惠泽众生的“禾下梦”迈进,彻底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袁隆平给我们树立了一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镜子,砥砺广大青年学习奋发有为、增强本领,把科学精神、执着精神融入血脉,在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袁隆平一生所求,对于杂交水稻的产量,袁隆平的追求没有尽头,也永远不会知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的梦想是将杂交水稻种植覆盖全球,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袁隆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等,同时还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和丰收后,袁隆平敢于自我突破,敢于技术创新,把杂交水稻种到了沙漠,种到了盐碱地,使中国的农业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世界的瞩目。他还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的我们,要永远铭记袁隆平的不朽贡献,传承袁隆平勤勉敬业的操守,书写属于我们的灿烂明天。

袁隆平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袁隆平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这份坚守与执着的背后,是他大爱无言的家国情怀,信仰如光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71年来,袁隆平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休息,没有退休,哪怕鲐背之年,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因为他在以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力倾情。

梳耙耧犁,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您是稻田里的守望者,您是真正的国之脊梁。袁老,一路走好!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3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逝世。一石激起千层浪,沉痛的消息顿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引发广大群众强烈的反响,无数群众自发前往袁隆平先生故居、住所等地方哀悼纪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袁老俯仰一生,不褪人民“底色”,无愧“伟人”称号。

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没有推动历史的进步,有没有满足人民的期待。袁隆平自小便立志学农,在那个常常填不饱肚子的年代,面对饥饿,有人选择“独善其身”,只顾照顾自己,而袁老“位卑未敢忘忧国”,胸怀天下的他希望用校园学到的知识技术,让全体中国人民从此摆脱饥饿的困扰。能够“学成文武艺”,并希望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学以致用,在奋斗中解决整民族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梦想,也是伟人之所以伟大的根本原因。

民以食为天”,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基础的“命根子”,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满足广大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的“起跑线”要求,然而这“起跑线”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举步维艰。面对国外学者的发难,袁隆平先生多年来研究的杂交水稻腾空出世,从此解决了困扰一个民族的“口粮”问题,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0%人口数量的人民,用不断刷新产量的“中国奇迹”完满解决了质疑,更用不断升级的水稻让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进一步“吃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能力出众并不能因此伟大,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完成“止于至善”。袁老一生为人民“口粮”事业奋斗终生,目标纯粹得令人敬畏,但同时他又是少有的同人民打成一片的人民科学家。面对镜头,他侃侃而谈,没有所谓科学家的“端架子”;面对网友的善意调侃,他欣然接受并开怀大笑,迅速获得“袁爷爷”的称号。认知中的科学家形象同鲜活真实的“爷爷”之间的差距,让百姓对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多了一份亲近。

有网友评论,“有人来时饿殍遍野,有人走时繁华盛世。”袁隆平先生毕生追求都为了“没有人挨饿”,一生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查字典。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观后感】相关推荐文章:

观看袁隆平电影观后感2021(精选8篇)

小学生观看袁隆平电影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

2021袁隆平事迹作文素材350字(5篇)

袁隆平先进事迹摘抄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