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

小编: 七号同学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一

这一天,举世闻名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庐山。(开门见山开头,注意优美词汇的运用,免得使文章枯燥。此类文章开头,还可以采用环境式、娓娓道来式。)

他戴着一顶造型精美的官帽,一张瓜子脸,腰佩晶莹剔透的古玉,手拿着一把造型精致的扇子,沿着古木参天、密密匝匝的小径登上了连绵起伏的庐山。(人物肖像描写,词汇运用得体。)抬头望去湛蓝如洗的天空,云轻如棉,周围的树木茂盛如蓬,树木仿佛给庐山支起了一个巨大的屏障。瀑布的水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轰然而下、珠玉四溅,清爽怡人。(环境描写注意运用了“一景一物一词一修辞”,以后上课要认真揣摩老师讲解的范文才行。)

看到这里李白忍不住吟诗几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传为千古绝唱!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二

这次庐山旅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庐山的瀑布使我记忆犹新。一个是大口瀑布,一个是三叠泉瀑布。

大口瀑布就是当年李白诗句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描写的瀑布。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却有几丝失望,因为水流太小,从山涧落下,显得瘦弱无力,不见当年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比起大口瀑布,我更喜欢三叠泉瀑布。“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尽管导游说三叠泉的路非常难走,上下有近四千级台阶,但我还是决定一睹为快。

很多游客选坐小火车前往,而我和妈妈决定步行,因为我们不想错过沿途风景。我们一路跋涉走了很久才到达目的地,但导游告诉我们说必须下到山谷底才能看到完整的瀑布,而这下去就有两千多级台阶。我们既然来了,当然要把瀑布完整的看个够才行。于是我们又顺台阶而下,哗哗的水声一路相伴,似乎瀑布就在身边,但只闻其声不见其身。下到一半台阶的时候,我的双腿已经发抖了。很多人开始放弃前行,还有碰到一些返回的游客劝说我们不要下去,因为太难走了。但妈妈一边鼓励着我一边牵着我的手扶着栏杆继续走下去。

终于到了谷底,我抬头仰望,看到了三叠泉瀑布。三叠泉瀑布是由三个峭壁形成的三级瀑布而得名。我站在观瀑台上,看到瀑布从天而降,好像身着白色长裙的仙女飘然而至,又像一条银蛇盘山而下,还像一条白色的绸带迎风飞舞。三叠泉瀑布确实很独特、很壮观、很美!来到瀑布下,我们划着船靠近瀑布,抬头仰望,瀑布敲打着岩石溅起的水花及雾气让我觉得自己犹如在仙境之中、又仿佛人在画中。那丝丝凉意漫人心脾,顿时让我感到疲倦全无。我兴奋起来,快乐地在水中嬉戏玩耍。

三叠泉瀑布没有黄果树瀑布及德天瀑布那么雄伟壮观,没有那种霸气十足的感觉,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秀美与灵动。尤其是它镶嵌在绿绿大山之中,山因此而不再沉寂,有了独特的生气与活力。我喜欢庐山瀑布、喜欢三叠泉。

四(3)班学生蒋汉哲

2012年暑假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三

那一年暑假,我有幸看见了我这一生之中最为惊叹的一幕。

在那年暑假的一天,当西边的斜阳慢慢斜落的时,劳作了一天的我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地围在了一起,在微风吹起的那一刻,我们决定来一次冲动的逆袭,往那个神秘的地方前去,去欣赏那美丽的白果树瀑布。

沿着山谷下那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我们慢慢地走到了山下,接着我们又度过了三座摇摇摆摆的锁链桥,再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山路,我和小伙伴们便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白果树瀑布。当我们一来到的时候,便把头高高地抬了起来,我们的反应都是不约而同地感叹:"啊!多美啊!"没想到我和小伙伴一行人是多么的幸运,只见映入在我们眼帘的是一金光闪闪的亮光,一条五彩斑斓的彩虹正以一种神秘的姿态高挂在这百米高的瀑布前边,与白桦桦的瀑布显得相得益彰,就像七仙女的衣服一样衬托着整条瀑布,遥看整一个峡谷,就像被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光茫,把整个山谷演的金碧辉煌,让我们犹如进入了宫殿一般。面对着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我不禁对这一壮阔的景观加以赞呗。那巨流"轰轰轰"一般顺着峡坡冲了下来,像天上飞舞的飞雪,像一根根离弦的白银箭,像一块剪不断的白色帆布,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直冲峡底下的巨大岩石,然后激起一阵雷鸣般的巨响,让我和小伙伴们叹为观止。在瀑布与激流的冲刷之下,整座山间都像被震撼了一番,安静的山谷里顿时严肃了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彩虹慢慢地消去了,天色也渐渐地暗了下来,我们也沿路返回。

一路上,我们都感受到整个山里的安静。整个山里只能够听瀑布的流水声和瀑布击打岩石的声音。小鸟回去了,花儿也合了,太阳也下山了……一切都进入了沉睡的状态中,整座山谷顿时又陷入了神秘的状态之中。

第二天的清晨,当东边的太阳慢慢升起时,我和小伙伴们又相约而去,往那白果树瀑布前去了。早上的空气多么的清新啊!我们沿着昨天的路线,很快就来到了白果树瀑布的前边,这一次给我们的感受别有不同。我们站在白果树瀑布面前,一阵刚猛的山风便向瀑布袭去,顿时在空中形成的烟雾,像人间天堂。这水露一般的雾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让我感觉暖暖的,柔柔的。这时,我便吟诵起了"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的美好佳句。

我们放下了一切,静静的躺在石头上,然后闭了眼,在这梦幻的仙境中舒服地入睡了。在睡梦中的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小时,当我们睁开惺忪的睡眼,发现太阳公公已经翻过了整个山腰,正懒洋洋地照在我们身上,这时,在白果树瀑布前边,又出现了一道亮眼的彩虹,再一次把整个山间映照的金碧辉煌,山间里的一切都醒了,顿时,山间里的宁静被打破。于是,我和小伙伴就沿路下山了。

这彩虹围绕,烟雨相交中的白果树瀑布可真美丽啊!漫步在这其中,简直就是一趟寻找世外桃源的安逸旅程。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四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五

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译文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注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与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与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与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与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与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与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跟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跟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拘无束。

李白望庐山瀑布作文【通用6篇】六

碧绿的湖水留给我的是温柔、清新的回忆,蔚蓝的大海引起我无数次美好的遐想。瀑布,没有湖水的平静,缺乏大海的神奇,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晴空下的瀑布,更有一种令人说不出的风韵。

天空,瓦兰瓦兰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我来到瀑布旁,踮着脚走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终于,我发现了一块离水面最近的石头,伸手就能碰到那翻腾着的小浪花,于是,我走过去,拎起裙边,小心翼翼地蹲下,凝视着水面,细细的端详起它来——

粼粼烁烁,晶晶亮亮,万千的浪尖,银箔似地摇着,金铃似地碰着。笛韵笙音,满瀑布里飞扬着,笼罩着。每一个眼波都是明丽,每一个音节都是天籁,每一道笑纹都是柔顺。瀑布把自己变成了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欢快地演奏着大自然的交响曲。

我把手插进水中,俯视水底那圆溜溜的鹅卵石,顿时感觉瀑布就像是一块流动的水晶,溅起的浪花就像是一朵朵细小的白梅,晶莹而多芒,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偶尔有几点送入我的怀里,便嗖地钻了进去,再也寻不着它了。

看着这些,我觉得,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瀑布显得更可爱,更动人了。它轻轻拍打着岸边的岩石,打着转转,深情地眷恋这块美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