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话题 >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 科技与生活热点素材

小编: HYH何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作文的灵魂就在于素材,关于科技与生活素材有哪些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吧!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一

5G是如何改变生活的

2020年6月6日,我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布一周年。从去年5G发牌到现在,5G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无人驾驶、智慧安防等场景应用得越来越频繁,5G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未来,5G还将有怎样的精彩?

5G创造中国高度。珠峰登顶,5G 先行。2020年4月30日,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完成5G基站在珠穆朗玛峰6500米前进营地的建设开通,这是全球5G建设达到的最高高度。2020年5月27日,承担珠峰高程测量任务的队员成功冲顶,我们通过 5G直播镜头实时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信号的清晰度前所未有。依托5G技术,这次珠峰重测队员们不仅可以清晰通话、快速上网,没有到过珠峰的万千网友也能通过4K高清画面和VR 视角,足不出户欣赏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与险峻。

5G创造中国深度。2020年5月28日,经过与中国移动、华为公司的合作,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煤矿建成全国首个井下5G网络,实现井上井下高清音视频通话、数据快速传输、设备远程智能控制等多种应用,可以说,井下所有工作面的作业情况都能实时回传。

5G创造中国速度。2020年1月2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工建设,30小时建成5G基站、3天开通5G网络,让全世界见证了与时间赛跑的“中国速度”。

5G彰显中国智慧。2020年5月11日,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在厦门投入生产。远远看去,一辆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从中远海运“玫瑰轮”船边102号岸桥下交箱装船,101号岸桥下卸船接箱,从厦门远海码头前沿行驶至经一路,自动避让道路上的障碍驶入F1堆场,完成与轮胎吊精准对位、堆场落箱等系列操作,顺利完成装卸船作业流程。而操作人员只需要在一公里外对吊机进行遥控。这大大解放了人力。

一句话主题

5G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象征:它是国家智慧的象征,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国家方案的象征。

速用片段

5G网络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它有超级的速度,一部4G左右的高清电影,1秒钟左右即可下载完成。它是全源通信,将开启万物互联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现实,开启人类生活的智慧时代。中国对通信技术的研发,从2G时代的跟跑者,到5G时代的领跑者,中国方案入选5G标准。5G的变化,与中国力量的升级换代同步。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二

北斗智慧平台在预警山体滑坡

“春厂坝滑坡正在滑动,已出现险情,请赶快联系居民立即疏散,过往车辆请先观察再通行。”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

织避险,避免了当晚突降暴雨导致局部滑坡造成人员伤害。

自进入汛期以来,四川省出现多次暴雨天气,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此次小金县春厂坝滑坡是如何实现预警的?它的背后有怎样一支研发团队?

成都高新区企业四川中科川信副总经理黄莹说,“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由该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是利用北斗或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智能综合分析,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目前该系统已经部署全国监测点位3411处、四川省点位3277处,3次成功预警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滑坡、1次阿坝州汶川县阿尔寨滑坡、1次什邡市杨家山滑坡,参与甘孜州丹巴县泥石流应急抢险监测预警1处、宜宾地震灾后应急监测预警3处。

而“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从芯片到主板的研制,再到系统的组装,全部由团队自主完成,所用的芯片也全为国产。研发团队的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精耕细作、并肩作战,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冲破了重重技术难关,才打造了这套安全监测系统,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上一道安全线。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导航系统,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随着“太空桥梁”不断延展。

一句话主题

惠及民生的中国北斗,是科学家夜以继日奋斗的结果,是中国方案的产物,是中国智慧献给世界的礼物。

速用片段

近年来,从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实现实时监测、及时报警,到在广袤田野上大展身手,助力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再到在7万余艘渔船、650多万辆营运车辆上守护交通运输安全,越来越“接地气”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在为各行各业赋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数据显示,如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也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相信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助力。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三

科技惠农喜丰收

夏收时节,麦浪滚滚,麦香飘飘,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于一望无际的麦海,好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在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林华明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至少1200斤以上。”尽管今年驻马店地区在

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天气,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长势十分喜人。林华明口中的“新麦26”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四个超强筋品种之一,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受到广大农民和粮食收购企业的青睐。

有了良种,还要选准良法,粮食增产才有方向。

山东莱阳种粮大户丁信北经营了2000多亩小麦,由于播种时天气干旱,土壤墙情差,今年春天苗少苗弱。丁信北都做好减产的准备了。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姜鸿明了解到丁信北的情况后,对其春季综合管理进行了科学指导。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的问题,制定和推广了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防冻减灾技术、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麦收前,看着滚滚的麦浪,丁信北感慨地说:“本来是让人失望的表田,结果丰收在望。种地,还是要相信专家啊。

新冠疫情为小麦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科技抗疫惠农成为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云端”种地,而专家也开始试水线上技术指导。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共同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精准预报重大病虫害,及时了解生产中的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今年土壤墙情好、气温高,小麦生长普遍偏旺,小麦条锈病发病时间也比往年早,系统及时发布了重大病虫害预警。湖北荆州的小麦种植户周坤云承包了230亩地种植小麦,因为收到了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及时下地查看,发现有5亩已出现较大面积病情,其余麦田也有零星染病现象,就及时进行了防控,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一句话主题

粮稳天下安,科技惠农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速用片段

种植是个古老的职业,人们学会种植以后才定居下来,才有了频繁的交流,才有了城市和现代文明。中国向来重农抑商,就是因为觉得粮食才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连年丰产稳收,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却越来越小,从事农业的人也越来越少。听老人们讲,解放前,一亩地小麦的产量为两百斤左右,长长的麦秆上顶着一个小小的麦穗。扑上去再多劳力,施再多有机肥,产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而现在,一亩地产量可达1400斤,产量翻了好几番。而且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灌溉技术的推广,还有新农业机器取代了蓄力和人力,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的辛苦。现在一个七旬老人照顾的土地数量,可以顶上20世纪90年代一大家人!这背后,其实都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提升。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四

3D打印心脏“活了”

2020年7月15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消息: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人类细胞3D打印出了功能正常的厘米级人体心脏肌泵模型。这一心肌模型长约1.5厘米,具有了正常的心肌功能,能够像人的心脏一样跳动。看上去,就像一颗“活”的小心脏。

研究人员指出,具有正常功能的心脏肌泵模型系统对于心脏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成果可能会对心脏研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新模型会成为研究心脏功能的宝贵工具,用于追踪心脏结构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研究心脏病药物和疗法的效果。

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造类人体器官组织,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者公布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以人体组织和细胞为原材料,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全球首颗“完整”心脏,包含血管、心室和心房等结构。这颗心脏大小与樱桃相仿,有收缩功能,能像真实的心脏一样跳动,但还不具备泵血等功能。特拉维夫大学生物技术学教授塔尔·德维尔表示,3D心脏的组织和细胞来自病人本身,移植后有望显著降低受体排异反应。未来,他们将在实验室培养3D心脏,“教会”这些人造心脏如何像真正的心脏一样“工作”,然后将它们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行测试。

或许在未来,3D打印器官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身上所有的部件都能被复制,人类可能会实现永生的愿望。但现在,3D打印器官还处于尝试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句话主题

3D打印“活”心脏是人类又一次挑战3D打印技术。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项技术的落地,也同样需要循环往复的实验、探究。

速用片段

几年前,人们呼唤3D打印人工器官不是梦;如今,3D打印心脏,能像人的心脏一样跳动。有梦想就会有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努力,有努力就会有结果。3D打印技术如此,我们的人生亦如此。困境时期待顺境,顺境时期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期望中发展、进步的。生命无限,欲望无限,奋斗亦不止!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五

被误读的指南针

关于指南针,有两句流传甚广的话。一句是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说的:“他们(指中国人)有指南针,但并未真正用于指引船舶航行。…·…罗盘就像发射用的火药一样,对他们来说,只是纯粹的玩物。”另一句是中国大文豪鲁迅说的:“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呢?”此话或许有道理,但都与实情相悖。

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

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然而从文献看,指南针在宋代就已经应用于航海了。北宋朱或在《萍洲可谈》中提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意思是舵手识别地理方位,夜晚观测星象(航行),白天观察太阳(航行),阴天依靠指南针(行船)。

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航线变远,地文导航作用式微,指南针的作用渐渐凸显。曾跟随郑和三下西洋的马欢就在《瀛胜览》中谈到过指南针的使用细则:“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船过其溜,(坠)落于溜水,渐无力而沉。”大概是说,舟师如果对指南针的使用观察判读出现失误,就有可能造成航线偏移、船舵损坏、船舶沉没的严重海难。参与第七次下西洋的巩珍在其《西洋番国志》中对航海罗盘也有如下描述:“皆研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止。”

这段文字具体地描述了当时郑和下西洋所用的指南针的式样——木质盘子,刻上计时用的干支,指南的针浮在水面上,昼夜不停地指向南方。

这些史实都证明:宋元时期,中国人的航海主要是近海航行,靠地文导航,指南针只是导航的补充、辅助;到郑和下西洋这种大规模远洋航行时,指南针在导航中已居于主导地位了。而且指南针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指南针已发展成水罗盘,而且与能确定航线、量算距离的海图,能观测日月星辰、量算纬度、确定船位的星盘、量具、测量术(下西洋时表现为牵星板、牵星术、牵星图)配合使用;不仅阴晦、雨雾雪雹天用,还能昼夜24小时不停地用;不仅远洋航行时用,近海航行时也用。

因此,古代中国人不仅把自己发明的指南针用于堪舆风水,也用于航海。只不过咱们的航海只在明朝曾经辉煌过,到了清朝世界都在大兴航海的时候反而落后了,也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中国人只会用指南针看风水的误会。

一句话主题

对指南针的误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不懈,勇攀高峰,不能松懈!一旦松懈就会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速用片段

伏尔泰的调侃,鲁迅的激愤之语,发人深省。在震惊之余,我们要认真反思:为什么有事实,有记载,人们还是误读了指南针?其实在那个生活节奏缓慢的时代,技术的发明、科学的普及,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遇到类似的误读时,不妨思考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把它当作金科玉律,也不必把它当作国人不思进取的铁证。我们可以把这些话当作励志之言,努力投身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之中,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服务于民。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21科技与生活素材 科技与生活热点素材】相关推荐文章:

2021幻想与科技发展的作文(精选5篇)

2021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 中华魂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5篇

2021感受科技魅力放飞青春梦想作文(精选5篇)

2021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国际热点)

2021科技自立自强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论文(精选5篇)